揭开历史迷雾,诉说天下故事,探索背后真相,为您全面地了解历史,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和精神力量!
—— 《 否哈 • Fouha 》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In 1983, When Li Peng Served As Vice Premier, Deng Yingchao Told Him: Don't Be Proud, Don't Separate Yourself From The Masses

2023-05-29 16:4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6月的一天,刚刚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正在办公室里紧张地工作。

突然,秘书进来通知他道:“总理,您的邓颖超妈妈来了!”

李鹏赶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迎了出去,刚出门,他就看到邓妈妈迈着稳健的步伐向他走来,丝毫没有79岁高龄老人的样子。

“这么热的天,您还专门来看我。”

李鹏握着邓颖超的手,心里知道邓妈妈是不放心他,怕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不好。

“来看你还要挑什么天气吗?我看今天就挺好的!”邓颖超和蔼笑道。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看到邓妈妈的笑容,李鹏不由得心中涌出一股暖意。

那么,李鹏和邓颖超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李鹏会叫邓颖超“邓妈妈”呢?

第一次见面

李鹏回忆起从小到大,每每到了重要时候,邓颖超总会以长辈的身份来叮嘱他,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而这还得从李鹏11岁时说起,这是他和邓妈妈的第一次见面。

1939年6月初的一天,邓颖超几经周折,终于来到成都李鹏的外婆家,小小的李鹏已经在这里寄养七年了。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当时,邓颖超正在和几个亲密战友在客厅里交谈,忽然门被推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风风火火的走进来,一看这么多人,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邓颖超心里立刻猜到,这就是她要找的李鹏。

说来这个孩子也是几经磨难。他出生于1928年的上海,父亲李硕勋是浙江省军委书记,中共浙江省代理书记,母亲赵君陶也是中共秘密党员。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李硕勋

1931年,李鹏只有三岁,他的父亲李硕勋因叛徒出卖在海南英勇就义,留下孤儿寡母,从香港辗转回到成都娘家生活。

就在去年,周总理和邓颖超两人商量,要来成都接李鹏到他们身边生活,以便更好地照顾他。邓颖超一个人来到成都,但当时社会混乱。

这么远的路实在不安全,邓颖超与李鹏母亲商量后,就没有带着他回来。

周总理为此事十分生气,对邓颖超说:“你怎么能丢下那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在成都?赶快去把他接来。”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周总理之所以一直牵挂着李鹏,因为他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他有责任去保护这个孩子,不久之后,周总理又催促邓颖超来到成都。

这是邓颖超第一次见到李鹏,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下来。

邓颖超打量着这个小男子汉,长得端庄英气,一定是个懂事又聪明的孩子,周总理见到这孩子一定会很高兴。

只是孩子头上缠着白纱布,他的头怎么会受伤?伤得重不重?

邓颖超心里特别担心,她拉着孩子的手问:“头上的白纱布是怎么回事?”

李鹏说:“是自己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的。”

原来,这些天,日本战机不停地对成都进行轰炸。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李鹏受到惊吓,半夜做梦时从床上滚了下来,后脑勺正好碰在床沿上,裂开一个大口子,流了很多血。

校医帮他进行了包扎,并做了简单治疗,已经好多了。

邓颖超知道原因后,痛斥一句,“日本人真是太可恶了。”

邓颖超看到孩子头上的伤后,更想把他接到自己身边来好好照顾,几个战友又商量了一番,李鹏就跟随邓颖超从成都出发来到重庆。

到了重庆,邓颖超就让李鹏和自己住在一起,当时住的地方是周总理提前租好的房子,在曾家岩,既是临时住处也是一个办公地点,外人称这里为“周公馆”。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当时,周总理并不在重庆,他去延安了,因此周总理并没有第一时间见到李鹏。

但邓颖超把李鹏照顾得很周到,请了当地医生,检查了他头上的伤,问题不大,换了药以后伤口逐渐好了。

周总理和邓颖超一直以来,关心的孩子并不是只有李鹏一个。

有人曾对周总理说:“美中不足的是你们没有一个孩子。”

周总理立即反驳说:“怎么没有,我们有10个,他们的父母为革命牺牲,我们就得担起父母的责任。”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李鹏和那些烈士子弟,一直亲切地称呼周总理为“周伯伯”、邓颖超为 “邓妈妈”。

李鹏第一次见到他心心念念的周伯伯,就对周伯伯很是亲近。

1940年秋,周总理准备带着李鹏去延安。当时李鹏正在重庆的育才学校读书,居住在北碚吴玉章那里。

李鹏接到通知后,从学校回到曾家岩“周公馆”,周总理看到小小年龄的李鹏,有一种长辈见到晚辈的喜悦.

他非常激动地对孩子说:“我可终于找到你了,以后,你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会照顾你的。”

周总理仔细地打量着孩子,看得李鹏都有点不好意思。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周总理说:“这孩子,长得越来越像他父亲。”

邓颖超则笑意盈盈的说:“我看更像他的母亲。”

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李鹏从他们慈爱的目光里,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周总理盯着李鹏的后背看了一会儿,说:“这孩子的背怎么有点驼?这可不行。”

周总理摇摇头,用手掌轻轻地拍着李鹏的背,然后又用拳头敲了敲。

他对李鹏说:“可不要驼背,要挺起胸膛,这样身体才健康。”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李鹏一下子脸红了,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小毛病,心里想以后一定要注意。

无私的爱

就这件小小的事,周总理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北京,只要见到李鹏,都会注意他的背,还要再提醒他不能驼背。

李鹏因此时时提醒自己要挺直胸膛,因为在他的身后,总有一双长辈的眼睛在关注他。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周总理和邓颖超除了关心李鹏的身体和学习,更担心他的安全。

从邓颖超找到李鹏,第一次从成都把他接到曾家岩“ 周公馆”家里,他们就担起了保护李鹏的责任。

李鹏在“周公馆”生活期间,周总理一直提着一颗心,因为“周公馆”长期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包围中。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周总理想,我们不能冒险把李鹏留在这里,必须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

周总理想到住在北碚的吴玉章,吴玉章资历比较老,曾追随过孙中山,国民党也有他一席位置,在他那里可以放心。

李鹏还要继续上学,选哪一所学校?周总理深思熟虑后,最后选定了育才学校,这所学校是由德高望重的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

“皖南事变”后,国内局势更加复杂,国、共两党关系进一步恶化。

为了防止李鹏出什么意外,特别防止被国民党算计。周总理考虑让李鹏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从重庆撤往延安。李鹏来到延安后,先后就读于延安中学、延安自然科学院。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后来,李鹏服从组织安排奔赴前线锻炼,周总理和邓颖超知道后,专门请李鹏吃饭为他辞行。饭桌上,周伯伯和邓妈妈一再叮嘱李鹏,要注意安全。

李鹏说:“你们放心,我现在已经是一名中共党员,我知道怎么做。”

自从李鹏去了前线,周总理和邓颖超就一直放心不下他。

周总理担心,战场上都是真枪实弹,敌人的子弹可不长眼睛,万一李鹏在战场上出什么事,他怎么对得起因革命而牺牲的李硕勋同志呢?

到了1948年,周总理亲自做了安排,将20多名烈士子女送到苏联留学,其中也包括李鹏。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李鹏本来不想去,但周伯伯从长远着想,鼓励他去苏联学习先进技术,将来建设新中国。李鹏离开前线,进入著名的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利发电系学习。

在李鹏成长的这十多年时间内,周总理夫妇在他身边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博大无私的爱。他们做的比哪一个父母为子女所做的都要多得多。

周总理做事严谨有序,李鹏也学会了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周总理总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影响孩子。

1943年,周总理夫妇搬到延安杨家岭居住。房子的院子不大但干净整齐,院子里有三孔窑洞和一间朝东的平房。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一天,周总理和邓颖超正在家里办公,李鹏走了进来,不用说,门口的卫兵对他太熟了,不用说就会放他进来。

周总理夫妇俩看到站在面前的李鹏,眼睛里满是慈爱。

按照惯例,每次见面,周总理都问李鹏:“你还驼背吗?”

果然,周总理叫他站起来,又朝他背上拍了一巴掌。邓颖超笑着说:“又长高了,个子快要赶上你周伯伯了。”

随后,周总理又问起李鹏学习情况。

李鹏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仔仔细细地讲了一遍,周总理点点头,表示了肯定。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周总理沉默了一会,然后看着李鹏说:

“你现在多幸福,能在延安学习,也就是在毛主席身边学习。你们的院长徐特立,徐老,他曾是毛主席的老师,也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你要好好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说到毛主席,李鹏激动地说:“周伯伯,你知道吗?前不久,毛主席还表扬我呢!”

“ 为什么表扬你?”

周总理看着这个小大人问。 李鹏就一五一十地将他见到毛主席,毛主席问他喜欢哪些书,喜欢书里的哪个人物,有什么感想等等通通告诉了周总理。

最后,李鹏神秘地贴着周伯伯的耳朵,小声地说:“毛主席说我这个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

周总理马上提醒李鹏:“可不要骄傲,毛主席和我都会看你的行动,好好努力!”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不要脱离群众

几天后,李鹏又来到周总理家,这次他受到周伯伯的批评。

事情很简单,李鹏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看了一会儿,又随手放到书架上,并没有将书放到原来的位置上。

这让周总理发现了,说:“你要把书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否则下次找这本书的时候又要费劲,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

李鹏虚心接受了批评,随后他也学习周伯伯东西不乱放乱扔,不管是书还是其他东西都收拾得有条有理。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这个小习惯让李鹏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受益终生。

李鹏没有吃过劳动的苦,邓妈妈便鼓励他要学会适应。

那时的延安,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物资更是短缺。毛主席向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李鹏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参加体力劳动。来到延安一段时间,他也是待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做过体力劳动。

现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每个人都要参加劳动,连毛主席都亲自动手纺纱织布。李鹏并不是不愿参加劳动,只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做过体力活,一时适应不了。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李鹏看到别人总比他干得多,他也想多干,但无论怎么干,都比不上延安当地的同学。李鹏心里苦恼,他可不想被人家比下去,就拼命干。

这使得李鹏的身体一下子吃不消,最终得了盲肠炎。

邓颖超知道后,十分心疼,开导他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不能操之过急。

邓颖超把组织配给她的半磅牛奶给了李鹏,让他好好养身体,养好身体才能再继续劳动。

在邓颖超的鼓励下,李鹏终于适应了延安的工作和生活,他曾感慨地说:

在这一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不少劳动技能,受到了劳动锻炼。这对我后来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李鹏每一个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周总理夫妇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李鹏适应了延安的体力劳动,但他还没有打过仗,行过军,军队生活他也要去经历一番。

正好有一个上前线锻炼的机会,李鹏第一个报名参加,很快得到批准。

邓颖超知道后又担心了,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心,更何况是上战场。邓颖超思来想去,自己不是有一床新棉被吗?

又轻又暖和,背着行军肯定十分方便,邓颖超决定就把这个棉被送给李鹏。

临行前,周总理和邓颖超把李鹏请到家中,为他辞行。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邓颖超有意问李鹏:“你到前线行李准备好了吗?

”“上前线还要带行李?不就是几件衣服。”

李鹏有点迷糊。邓颖超心疼地说:“傻孩子,我这里有一床2斤重的新丝棉被,是你周伯伯托人从新疆搞来的,给你带去吧!”

李鹏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说自己有被子,怎么能要邓妈妈好不容易买来的被子。

周总理知道李鹏对军队生活的艰苦一无所知,就劝他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你年纪还小,丝绵被子轻,行军打仗好背,快听你邓妈妈的话拿去吧!”

就这样,李鹏带着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厚爱上了前线。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1955年,李鹏从苏联回国后,又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他在东北的水电厂工作了多年,不管条件多艰苦,都毫无怨言。

他从小跟随周总理和邓颖超,长期耳濡目染,也养成了他们高尚的思想品格。

尽管此后李鹏由于工作出色,职务不断提升,但在周总理夫妇眼里,他仍是个孩子,还有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需要长辈时不时对他提醒和帮助。

1983年6月,李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79岁高龄的邓颖超得知以后,她心里又放不下,想想还是要找到李鹏,再叮嘱他几句。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那天天气很热,工作人员劝邓颖超等天气凉一点再去,可她等不了。

邓颖超要告诉李鹏的一句话就是:“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李鹏早就记住了这句话,这些年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李鹏感受很深,每当他有点成绩有点飘飘然时,就会想到邓妈妈的话。在群众工作方面,他也注意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实际情况。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与世长辞,李鹏失去了一直关心他爱护他的邓妈妈,感到悲痛欲绝。

他忘不了和邓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虽不是亲生母子,却胜似母子亲情。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追悼会当天,李鹏专门和夫人朱琳一起敬献花篮,花篮缎带上写的是“痛悼敬爱的邓妈妈”,下款也是他们夫妇的直接署名:“李鹏、朱琳敬挽。”

对于李鹏来说,周总理永远是他的“周伯伯”,而邓颖超也永远是他的“邓妈妈”。李鹏在他们的身上学习到的诸多优良品格也将一直流传下去。

尽管敬爱的周总理和邓颖超都已离我们而远去,但他们的光辉事迹和优良的品格作风都还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的精神也终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