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底的一天,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的住所内,毛主席正独自一人静立在窗前,默默的吸着烟。
看着毛主席心事重重的样子,站在门口的警卫员很是纠结,自从“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毛主席就一直是这种状态,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这段时间,身边的工作人员再没见他笑过。
“到底要不要把这个交给主席呢?”警卫员一边打量着手中的小册子,一边自言自语道。
在门口徘徊了好一会儿之后,警卫员最终下定了决心,还是要交给毛主席。
警卫员轻轻的走到主席身边,试探的叫了一声:“主席。”
主席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警卫员见状,低着头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了毛主席,小声的说道:
“这是收拾林彪遗物的时候发现的,主席您看看吧。”
毛主席闻言,愣了一下,然后缓缓的伸出手,接过了小册子。
打开看了一会儿,毛主席的神色渐渐变的悲伤起来,转过身去,两行清泪从他的眼角慢慢滑落……
那么,林彪的小册子里究竟写了什么?为何让毛主席如此的悲伤?这中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他还是个娃娃
在我党的历史上,林彪是一个极其特殊,争议极大的人物,多年来,针对林彪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这也给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让人们更加想要一探究竟。
1907年,林彪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林家大湾,相比于其他出身穷苦的将帅们,林彪的家庭条件并不算差,虽然不至于大富大贵,但至少也是衣食无忧,因此,早年的林彪得到了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读过私塾,也进过新式学堂。
进入新式学堂后,林彪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明白了只有靠革命才能救中国,于是,生性内向的他产生了从军救国的想法,恰巧此时,广州的黄埔军校正在招生,林彪就把自己想要读军校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希望能得到父亲的支持。
但是父亲却并不支持他。
林彪的父亲一直想让林彪在家乡当个小学教员,安安稳稳的过一生,但是少年的林彪却并不情愿困守一方,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
最后,是在林彪早已参加革命工作的堂兄林育南的劝导下,父亲才同意林彪报考军校。幸运的是,林彪一次就通过了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成为了黄埔军校的四期学员。
黄埔军校时期的林彪并没有给大家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遭到了校长蒋介石的鄙视,蒋介石曾经断言性格内向的徐向前不会有什么出息,对同样沉默寡言的林彪,蒋介石也做了类似的评价,但最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开国元帅。
黄埔军校时期的林彪
林彪真正开始在军队中崭露头角,是在红军时期。大革命失败后,林彪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在这里,林彪遇到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重要人物——毛主席。
毛主席第一次注意到林彪是在1928年,当时林彪还是28团1营的营长。有一天,毛主席来28团视察,偶然间听到林彪在会议上的发言,毛主席当时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很了不起,竟然能够理解他的武装割据思想,从这时起,毛主席就开始重视起林彪来,并有意的培养他。
在毛主席的苦心教导下,林彪渐渐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成长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从这个方面来说,毛主席可以算是林彪的伯乐与领路人,林彪也因此对毛主席十分的感激。
但是感激归感激,林彪也不是事事都听从毛主席的指挥,没有自己的主见,事实上,在面对一些重大的军事决策时,林彪总能提出自己意见,有时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和毛主席唱反调。
而这样的事情,在红军长征时期就发生过一次。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了赤水河畔,为了摆脱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指挥部队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中,毛主席巧出奇兵,灵活指挥,有力的迷惑了敌人,从而使我军跳出了国军的包围圈。但是这种作战方式必定要不停的行军,要多走路,而且为了避开国军大部队,还不得不走那些崎岖危险的山路,这对于本就疲惫不堪的长征战士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因此,一些指战员和战士对这种行军方式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这其中,就包括林彪,他认为这种行军方式就是在走“冤枉路”,是瞎指挥。
不过,其他人的不满只是在嘴上说一说,而作为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却付出了实际行动。
他先是给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打去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对彭德怀说道:
“老彭,现在的指挥不行啦,你看看,净走弓背路,再这么下去,部队就要被拖垮了,我看,还是你出来指挥吧,我们都听你的。”
彭德怀听到林彪说这种话,既吃惊又生气,立刻就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见彭德怀不同意出来指挥,林彪又给中央负责指挥的三人小组写了一份信,他在信中明确要求毛主席下台,换彭德怀上来指挥。
这封信很快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对于林彪的这种越权行为,毛主席并没有说什么,反而还在大家纷纷指责林彪居心叵测时为他说话。
当时,林彪正因为这件事被大家批评的无地自容,这时,只听毛主席对众人说道:
“他还是个娃娃嘛,什么都不懂,犯点错也是正常的。”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大家才停止了对林彪的批评。
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对林彪的信任,甚至是偏爱,而经过这件事,林彪对毛主席也是更加的感激与敬佩。
亲密战友
在我军的众多将帅中,林彪是最受毛主席信任与重视的人之一,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对毛主席渐渐由感激到敬佩,逐渐从毛主席的学生变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如果说,红军时期的林彪是跟在毛主席身后的学生,那么抗日战争时期的林彪就是毛主席的左膀右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开始二次合作,林彪所率领的红1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这一时期的林彪开始在抗日战场上大显身手,作为115师师长的他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八路军的声望。
林彪也因此一战封神,名扬天下。
毛主席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心里既欣慰又高兴,他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说道:“要是全国能有几百个像林彪这样的人,那我们夺取战争的胜利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林彪打完平型关之战后不久,一场意外发生了,而这场意外也改变了林彪今后几十年的人生。
1938年3月2日的清晨,林彪率领着一支八路军小队行进在吕梁山的山间,他们此行是要去拜访阎锡山部第19军70师的师长杜堃,感谢他在平型关战斗中对我军的帮助。
就在林彪骑着高头大马在山林间奔驰时,突然,不知从哪里来的一颗子弹一下子打中了他,林彪只觉得一阵巨大的疼痛从身上传来,随后就两眼一黑,摔落马下,失去了知觉。
后面的八路军战士们听见枪声响起,又见师长从马上摔了下来,心知不好,于是一窝蜂似的扑到林彪身边,一边喊着林彪的名字,一边大叫道:“师长中弹了,快来人。”
这时,从前方的草丛中跑过来几个小兵,他们看着躺在地上昏迷不醒的林彪,面面相觑,惊讶不已,其中一个小兵更是脸色苍白,战栗不止。
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阎锡山手下的士兵,专门负责此处的巡逻与警戒工作,其中那个吓的面色惨白的士兵就是刚才开枪打中林彪的人,此人名叫王潞生,是一名哨兵。
王潞生之所以向林彪开枪,并非是有意,而是因为他把林彪错认为了日军的军官。
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115师缴获了一大批日军的军用物资,其中就包括日军的军大衣,在战斗结束后,115师团级以上的干部每人都分到了一件日军的黄呢大衣,林彪作为师长,自然也不例外。
除了军大衣之外,林彪还得到了一匹日军的高头大马,这让喜欢骑马的林彪对此爱不释手,之后不管去哪里都要骑着这匹马。
在去拜访杜堃的那天,林彪自然也是骑着这匹马,穿着军大衣,再加上那天的天气不好,山林间雾气弥漫,这才让王潞生把林彪错看成了日军军官,打出了那致命的一枪。
事已至此,再说什么也是无用,八路军的战士们在晋绥军士兵的帮助下,连忙把林彪送到了70师的营地进行救治。
林彪受伤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八路军驻地,毛主席在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出了延安最好的医生,指示他们一定要拼尽全力的救治林彪。
但是由于当时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林彪的伤始终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无奈之下,毛主席决定让林彪去苏联养伤,尽管他内心十分不舍让林彪离去,但是为了让林彪的身体健康着想,他还是让林彪走了。
临走之前,毛主席宛如一个慈爱的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让林彪一定要注意身体,好好治病,不要想太多。带着毛主席的关怀,林彪启程离开延安,前往苏联养病,而这一去,就是五年。
1942年2月,林彪结束了他在苏联的养病之旅,返回了延安。
得知林彪回来的消息,毛主席欣喜万分,亲自出门去迎接林彪,要知道,毛主席一向是不轻易迎接别人的,连周总理和朱老总回延安时,毛主席都没有亲自去迎接,而对林彪,却是开了特例。
一见到林彪,毛主席就热情的上去一把握住他的手,不停的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和在苏联的衣食住行,一边问一边拉着林彪向他住的窑洞走去,到了中午,毛主席还亲自吩咐伙房为林彪准备饭菜,之后又让秘书给林彪安排住处,还特意嘱咐让林彪住的离他近一些。
以上种种,都可见林彪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
尽管林彪因为受伤而缺席了抗日战争的后半段,错过了许多立战功的机会,但是毛主席对林彪还是十分的器重。
因此,抗日战争一结束,毛主席就将林彪派到了极具战略意义的东北去,为了方便林彪指挥,毛主席还将115师的老部队派往了东北,这一系列安排,可谓是用心良苦。
但林彪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一片苦心,凭借着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水平,林彪连续赢得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之后又率领部队入关,一路南下,席卷大西南的国民党残部,一直打到了海南岛,可以说,林彪率领着“四野”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让他在军队中拥有无比崇高的威望,当时,四野的战士们都以在林彪的手下当兵为荣,如果碰到人问:
“你是哪个部队的?”那么四野的战士们就会昂起头,骄傲的回答道:“我是四野林总的兵。”
凭借着在解放战争中的亮眼表现,林彪赢得了毛主席无与伦比的信任和倚重,此时的林彪已经从毛主席的学生成长为了他的亲密战友。
分道扬镳
解放战争胜利后,林彪的病情迅速恶化,因此,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养病。直到1958年他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才又出来工作。
深得毛主席信任的林彪刚一出来工作,就被选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副主席,庐山会议后,他又接替了彭老总国防部长的职位,此时的林彪可以说是大权在握。
但随着地位的不断提升,林彪的野心也逐渐开始增长,在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后,他深深的沉醉于其中,无法自拔。
“十年动荡”开始后,林彪为了攫取更高的权力,不惜严厉打击排挤那些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下,最终,他在九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了毛主席的接班人,这一条还被写进了党章,此时的林彪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这一切都被毛主席看在眼里。
于是,在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采取了不点名的批评方式,暗示林彪就此收手,及时的改正错误,但是已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的林彪却认为毛主席是要撤他的职,收他的权,在这种想法下,他开始整日整夜的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
1971年的9月12日的晚上,已是惊弓之鸟的林彪在儿子和妻子的怂恿下,仓皇出逃,企图乘飞机逃往苏联,最终,因飞机失事而死在了蒙古的茫茫大漠中,那一天,是1971年的9月13日凌晨。
林彪的死,给予了毛主席重大的打击,他在得知林彪的死讯后,大病了一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都沉默不语,心情低落。
林彪死后,中央派人去他的家中清点遗物,在清点遗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本小册子,打开一看,第一页是《龟虽寿》这首诗,下面还有毛主席的亲笔签名。
这是毛主席在1963年为林彪亲笔抄写并送给他的,毛主席之所以送林彪这首诗,就是希望林彪能对自己的病情有信心,鼓励他好好养病。
工作人员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把这本小册子交给了毛主席的警卫员,警卫员也很犹豫要不要把它交给毛主席,再三思考后,警卫还是决定把小册子交到毛主席手中。
当毛主席打开小册子,看到他为林彪亲笔抄写的《龟虽寿》时,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从井冈山到北京,从相识到相知,他们并肩作战了几十年,一起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
但是到了最后,这个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最亲密的战友竟然背叛了他,与他分道扬镳。想到这里,毛主席不禁悲从中来,他默默的转过身去,大颗大颗的眼泪从他布满皱纹的面庞上滑落,打湿了手中的小册子。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去世,永远的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人民与国家。
纵观林彪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
前半生他是用兵如神的开国元帅,后半生他是位高权重的国家副主席,在战场上,他指挥百万大军所向披靡,但在权力面前,他却没能坚守住本心,一败涂地。
最终落得魂断他乡的下场,这样的结局既令人感叹又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