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战老兵,七七事变拼死守卫卢沟桥,身受重伤侥幸存活,经历八年抗战之后,成为师长警卫员,却选择回家当马夫,去世前唯一心愿便是葬在卢沟桥,战功赫赫的他为何隐姓埋名六十载?死后又为什么要葬在卢沟桥?
18岁的他曾发誓要与卢沟桥共存亡,与鬼子拼刺刀被捅伤。随后转战各个抗日战场,在95岁临终前说出“能不能把我安葬在卢沟桥”遗愿,他就是被称为“活化石”的抗战老兵王德修。
王德修出生于河南商丘睢县县城一个条件丰厚家境殷实的家庭。自幼读私塾,也习过武。12岁父亲去世以后,家道中落,母亲带着3个孩子,生活大不如从前。后来通过熟人推荐到乡间私塾任教,年轻的他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王德修老人(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德修亲眼看到国内时局动荡,全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年轻人的爱国豪情被点燃,于是在18岁那年,毅然辞别老母亲和有孕在身的妻子踏上从军路,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王德修加入的是国民党29军37师3营12连。当时29军军长是著名的抗日名将宋元哲。刚刚入伍的王德修安排在河北的宛平县城进行训练。训练完不久战事爆发,他所在的连队被派往卢沟桥,而王德修也成为了守卫卢沟桥的一名光荣战士。他剪发寄回家乡以明志,表明为了国家抱定必死决心。在这里他经历了军旅生涯中的第一场战役。
日军当时与中国卢沟桥的守军隔河而对,期间多次制造摩擦,形势十分紧张。最终蓄谋已久的日军在1937年7月7日下午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当时因为中日武器装备力量悬殊较大,日军装备优良,作战有序,炮火轮番上阵,进攻异常猛烈。
我军守桥的11连战士全体阵亡,这时候王德修所在的12连全员上阵。此时的日军方面也在不断增补兵员,除了武器力量上的优势,日军所派的增援普遍都有非常准的枪法,毕竟日本蓄谋已久,所以我军的伤亡还在增长。王德修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卢沟桥上快被尸体堆满,桥下血流成河。
卢沟桥抗战
为了稳住局面、鼓舞军心,营长金振中亲自上阵指挥,并对他们说:“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我方战士们并没有被敌方的阵势所吓倒,在营长带领下一个个浴血奋战、抱定了必死决心。子弹打光了就扔手榴弹,手榴弹扔完了就跟敌人拼刺刀。你一刀我一刀奋力拼刺和砍捅。
那些平时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场景就活生生展现在王德修的眼前,作为一名卢沟桥守军,眼见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眼见往桥上涌入的日军不断增加,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他带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大声喊道:“死就死了,死也不当亡国奴!”他克服初上战场的紧张和恐惧,凭借自己满腔的豪情,坚强的毅力顽强抵御日寇,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说起“英勇抗敌”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但这其中的艰难程度难以想象。每遇一个敌军王德修都使出全身力气端起刺刀向敌军的要命部位去捅。看到倒在他刺刀下的敌军,那种快感让他劲头更足。但刀兵无情王德修还是不幸受伤。
他的左耳被炸伤,腋下被日军刺开一个长达20多厘米的刀痕,左手的一根无名指也被日军的刺刀割断,最终因多处受伤疼痛剧烈,加上过度用力,他一阵晕眩倒下了。在与日军的激烈厮杀中,29军战士死伤严重,没有一人临阵脱逃,王德修因为受重伤昏迷活了下来。
奋战中的国军士兵
此后,国民党29军的番号也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更名为七十七军。王德修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伤愈回归部队,担任七十七军机枪手,继续驰骋在抗日战场上。
1938年,七十七军在宿州保卫战中与日军又展开殊死较量。机枪手王德修丝毫不敢懈怠。据回忆当时机枪打得像刮风一样,王德修正打得有劲,突然没有了子弹,当他大喊:“快上子弹”时却发现身边的战友已经倒在了他的脚下停止了呼吸。
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进攻势头疯狂,即使这样英勇的守军也在顽强抵抗,战争打了六天六夜,异常惨烈和悲壮。后来,王德修所在的部队在湖北又与日军多次展开战斗。王德修用他心爱的机枪大量地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由于表现好,还被安排当上了师长的警卫员。八年抗战,王德修的足迹踏遍安徽、河北、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直到抗战胜利日寇投降。
淮海战役打响后,七十七军弃暗投明,临阵起义。王德修也被改编到解放军华东军区,分在后备兵团第二师第六团。战争结束,王德修觉得心愿已了,离家多年为国尽忠,现在也要回家尽孝。
老兵王德修
于是结束军旅生涯王德修返回了睢县。返乡后的王德修没有私塾可教了,他在中学烧过开水,当过马车送货员,当过饲养员,后来到搬运公司拉架子车,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
2013年12月4日,95岁的抗战老兵王德修老人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提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遗愿:“能不能把我埋到卢沟桥?我要去陪伴我的营长,还有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友”。尽管在弥留之际,王德修仍念念不忘祖国,作为抗战老兵,其至真至诚的爱国情怀天地可鉴!历史不会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