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东青岛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展览会,会上只呈列了一件展品,名叫“中华腾龙砚”。
展会结束后,这件展品经过国家权威机构以及有关专家的估算,市场价值高达两个亿!次年还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同时还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
那么这个“中华腾龙砚”到底是怎样的一件展览品?它又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笔墨纸砚”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称为“文房四宝”,其中的“砚”则有着“南端北易”这个说法。
端砚指的是端州(现广东肇庆)所产出的石砚,以石质细腻,滋润,制成的端砚发墨不损,冬天不结冰而著称,是北宋时期皇室的贡砚。
而易砚,又称易水砚被誉为“天下第一砚”,砚台质地优良,色嫩而纯,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色彩尤为鲜艳,名列古代宫廷贡砚中的第一位。
1991年,在易县一座荒山中,来此地砍柴的几位乡民,忽然间在不远处发现了一块巨石。
于是便有一名好奇的乡民上前查看,看看这块巨石为什么这么大,而等到他在仔细勘察后发现,眼前的这块巨石竟是一块巨型紫翠石。
因为易县自古就盛产砚台,所以对于制造砚台所用的石块也多有耳闻,这几名村民虽然不是专业的制砚师,但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所以当即就有以为村民认出眼前这块体型巨大的巨石,就是制造易砚所用得上好的材料——紫翠石。
看着这巨大无比的紫翠石,这几位村民不敢耽搁,于是连忙跑下山去通知了当地政府,声称自己在山上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紫翠石。
原本当地政府一开始还不相信,村民口中的巨石有多大,但是当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后,也被眼前的巨大所惊住了。
在海拔三百余米的山坡上,这块巨石光是裸露在外面的长度就有十多米,其余部分全都被山体所隐埋。
在经过实地调查后,当地政府在协商后,专门召集了几十名工人,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这块巨石从山体里清理出来。
随后为了运送这块巨石下山,当地政府又开辟了临时的小道,专门用来运输,前后又耗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块石头运下山。
最终根据测算,这块巨石长度接近二十米,高度在四五米左右,宽度则不等,最宽处也在一两米的样子,整体重量约180吨。
在发现了这块巨石后,当地政府便想着,能不能将其制成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以此来展示易县悠久的传统历史。
又经过一番商议后,最终当地政府决定,由当地著名的制砚大师邹洪利带领另外三十二制砚师一同雕刻这块紫翠石。
邹洪利出生在易水河畔,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对于易县传统的制砚文化十分向往,等到大学毕业后,邹洪利便回到家乡,投身于传播弘扬制砚文化的事业之中。
当政府工作人员向邹洪利表明来意后,邹洪利当即就答应了,随后便收拾好行囊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雕刻作坊,在这里他见到了另外三十二名雕刻师。
为了展示易县独特的制砚文化,邹洪利和三十二名雕刻师,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确定雕刻形象。
砚体为五十六条腾飞的巨龙,中间则是“日月山河”“中国版图”以及九只神龟遍布四周,最外围则是“万里长城”。
制成后的整体效果十分震撼,尤其是当从空中俯视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立体感,会给予最强烈的视觉体验。
邹洪利等人在确定好图案后便立刻开始工作,可是当他们投入到实地工作时才发现,困难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多。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这块巨石重达180吨,即便是分工合作,每个人所负责部分的工程量,依旧十分巨大。
但邹洪利等人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雕刻,每个人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各种独辟蹊径的创作雕刻技术,全都被一一运用。
在随后的六年雕刻时光中,邹洪利等人一共使用各种刻刀一万余把,电动机械工具一百多台,另外还有各种砚雕配件一万余件,投入的资金数目更是巨大。
1998年,这块经过邹洪利等三十三位制砚师联手,前后耗时六年有余的,后被誉为“中华腾龙砚”的砚台被成功制成。
完成后的“中华腾龙砚”全身长12米,宽度为3.12米,高度为1.5米,总重量约为58吨。
砚体内盘踞着形态各异的五十六条腾飞巨龙,象征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而“腾飞状”则寓意国家民族发展欣欣向荣。
在巨龙的外围则是“万里长城”,这一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同时在内部还雕刻着“日月山河”,表示中华文化能与日月争辉。
而在砚池部分,则雕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以及九只神龟,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形象也跃然而上。
九只神龟则代表着九州大地,中国自古以来就在九州大地上繁衍栖息,黄河,长江则孕育了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华腾龙砚自从制成之后,当地政府便邀请了许多制砚专家前来观摩,来到现场观摩的各个专家,在看过中华腾龙砚之后,无不惊叹。
他们声称,在体量如此巨大的砚体上,还能进行这样精细的雕刻,展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如此的震撼人心,这在制砚雕刻领域内绝对是仅有的第一回。
可以说,这座砚台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的高度评价,这也让邹洪利等雕刻师倍感自豪,觉得自己这几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
随后这块巨砚就被当地政府所收藏,一直到2007年,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官方,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高级认证官受邀来到易县。
在经过实地的测量之后,易县这尊“中华腾龙砚”得到了认证,被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与此同时,中华腾龙砚的名声也随着这次认证,传播得更加广泛了,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就为了能够见一见这尊砚台。
当现场参观的人发现,腾龙砚中最大的一根“龙须”就有一个成年人手臂粗细的时候,接连不断的惊叹声便传了出来。
而在众多围观的人群中,有那么一个人,虽然面部表情依旧十分镇静,可是他的眼神却从没有从这尊砚台上移开。
他姓戚,全名戚蕴发,来自于山东青岛,是一位企业家,身家颇为丰厚,而此时的这位戚老板眼睛正死死地盯着面前这尊腾龙砚。
在驻足观看良久后,戚老板心里做出了一个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意外的决定,他想要把这座砚台给买下来。
于是他便通过各种方式试图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随后他便表明了自己的来意,那就是想要购买这座腾龙砚,无论花多少钱都行。
具体的交涉过程并没有什么资料流传出来,而且最终的成交价,无论政府还是戚老板都没有对外公布。
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一件事就是,戚老板成功买下了这块腾龙砚,这也让戚老板的名气随之暴涨。
在与政府签订好相关协议后,戚老板便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块巨砚,随后戚老板便准备将其运回青岛。
可是这块砚台,实在是太重了,而且体型也比较庞大,对于运输能力的要求十分苛刻。
为了能够尽快运回这块砚台,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磨损,戚老板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运费。
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难跋涉后,这块砚台终于被运送到青岛,随后便被存放在一个露天停放场中。
之所以会露天停放,主要还是因为砚台的体型过于巨大,戚老板一时间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存放的室内环境。
在左思右想之后,戚老板决定先将自己一部分的厂房给搬空,之后重修装修,将厂房给打通加高。
在忙活了好一阵时间后,戚老板终于给这块巨型砚台找到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看着眼前的砚台,戚老板的心里高兴极了。
不过让戚老板没想到的是,最大的麻烦并不是给巨砚找一个遮蔽风雨的场所,而是面对网络上的流言蜚语。
自从网络上传言山东富商斥巨资购买中华腾龙砚后,就一直有人在议论此事,但是其中的负面评价远远多于正面评价。
有人提出,砚台本来是文人书法绘画时所用的物品,这座砚台体型实在是太过庞大,完全不能放在桌子上,毫无实用价值。
也有人说道,这哪里是一个砚台,简直就是一艘“船”吗。甚至还有人议论道,“中看不中用,纯属是瞎胡闹,还不如雕刻成一个洗澡盆。”
如此众多的流言蜚语以及恶意评论,让戚蕴发心中十分恼火,他认为网上的这些人,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艺术,更不了解砚台的历史文化。
在感到异常恼火后,戚蕴发决定,自己要举办一次展览会,专门向大众介绍这块中华腾龙砚,同时也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制砚文化。
于是在戚蕴发的精心准备下,预定的展览会如期举行,而听到中华腾龙砚将会再次展览的消息后,当即就吸引了大量人群前来参观。
于是在2007年的某天,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游客蜂拥来到展览会上,参观中华腾龙砚。
而在另一边,戚蕴发为了更好地介绍中华腾龙砚以及它所代表的历史文化,还专门聘请组建了三支宣传团队,轮番交替不停歇的向到场观众,介绍这块砚台。
在一天的展会结束后,这块巨砚再次被送了回去,同时展会也在网络上引发了更多的议论,同时还有许多人,将现场拍摄的照片给传来了上去。
随后关于这块巨砚的评论也渐渐扭转,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一次的展览,了解了砚台的历史文化,也明白了腾龙砚所蕴含的历史韵味。
展览的成功也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这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再后来中华腾龙砚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得知。
随后在经过国家权威机关以及行业内的专家共同评测,认为“中华腾龙砚”的市场价值高达两亿!
这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天价,但是戚蕴发却对此表现得极为淡定,因为他所爱的并不是砚台的价格,而是砚台所蕴含的文化艺术。
2008年6月7号,“中华腾龙砚”砚台制作技艺,得到了国务院的审批,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同时这块砚台还将在,第二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的开幕式上再次亮相,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外友人目睹中华第一砚的风采。
同样的,这块巨砚还将于2009年6月9号,入驻郑州世纪欢乐园,让河南人民亲身体验砚台的魅力。
为了能够顺利进驻园区,相关的工作人员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设计模拟砚台进园的路线了。
而为了保证砚台最终能够完好地进入园区,工作人员还专门为此耗费了两三天的时间,开辟了一条特别通道。
最终在2009年6月9号这天,“中华腾龙砚”按照预定日期,成功入驻郑州世纪欢乐园,以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留影。
戚蕴发声称,“这一次除了让河南人民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腾龙砚’,还有一层目的就是通过这次活动‘以砚会友’。
希望汇聚更多热爱艺术的收藏家与传艺作授的制砚师们一起切磋交流,为弘扬传播传统文房知识之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