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负责人张希来正在日常办公。
突然桌上电话铃声响起,张希来接起电话,电话那头要求他和殡仪馆副主任李兆诚两人马上到人民大会堂参加紧急会议。
张希来神情严肃的放下电话,他感觉情况不太对劲,八宝山殡仪馆的两位负责人到人民大会堂去开会,自建国以来这还是头一遭。
隐约间,张希来心里感觉他最不希望的那件事可能发生了。
早在几天前,中央就有领导来到了八宝山殡仪馆,并对当时的张希来说,要做好中央首长去世后火化的准备。
当时的张希来心里就隐约有过猜测,他一边准备,一边却又不希望事情真的发生。但等到真到了人民大会堂时,张希来还是听到了他最不想听到的消息。
当张希来将消息带回八宝山殡仪馆时,全馆的工作人员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片刻后,有哭声隐隐从人群中传来,不一会,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
去世的人是谁,让八宝山所有的员工都失控痛哭?
又是怎样的一份执念,让这些员工在多年后提及这件事时,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国恸
1972年5月18日,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
得知病情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和一众革命战友都劝周总理好好休息,不要太忙于工作。
周总理对此反倒并不在意,他乐观地说:“没事,不就是身体里长了一个瘤子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7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动荡年代的后期,全国上下各领域都急需整顿秩序,恢复生产。
尽管医生和战友们都劝周总理注意休息,可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怎能让周总理安心休养?
因此即使是拖着病重的身体,周总理也一直坚持工作,每每忙到深夜才会休息。
在这段期间,国家外交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国防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我国完成了与马来西亚的建交,同东南亚各个国家也都保持了良好的交流。
1974年,因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癌细胞的扩散,周总理身体也越来越差。
有时候病情发作时,周总理甚至会痛苦到瘫软在地上,久久不能起来。
5月,在毛主席的一再催促下,周总理才同意入院治疗。
在医院进行了两次手术之后,周总理的病情暂时得到缓解,可癌细胞的扩散是不可逆的。
周总理身边的医护人员都知道,总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个个都很沮丧。
反倒是周总理安慰他们:“你们这些同志,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还有什么不高兴的,我现在不是很健康嘛。”
在出院之后,周总理又很快投入了工作。他也清楚自己身体的状况,便开始交待一些后事,并把一些人从地方上召回中央,直到1976年周总理再次住院。
1976年1月5日,周总理再一次进手术室,可这次手术做完之后,周总理便一直昏迷不醒。
8号深夜,周总理短暂的醒来,他看到病房里有两名照顾他的护士。
当即说道:“我已经没事了,你们快去照顾其他同志吧,自己也要注意休息啊。”
两名护士在总理的叮嘱下离开了病房,此时的她们并不知道这就是周总理在世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了。
上午9点,周总理的病情突然恶化,尽管医生尽力抢救,但周总理的生命体征还是迅速下降。
十点,周总理因罹患膀胱癌,在北京305医院不幸辞世,享年78岁。
总理去世后不久,总理夫人邓颖超闻讯赶来了医院,随行的还有当时的中央一众领导。
当看到周总理的遗体时,邓大姐只是轻轻地俯身,吻了一下总理的面庞,然后双手颤抖着遮住白布,眼泪止不住地滴下来。
1月9日清晨,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报,全国、全世界都知道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
全国上下都弥漫在悲痛的氛围中,许多群众自发的来到周总理的故居,献上一束鲜花,以此寄托自己的悼念。
这天,八宝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自昨天得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工作人员们就怀着一种极其悲痛的情绪工作着。
尽管内心万分不舍,可八宝山殡仪馆的负责人张希来同志告诉大家,八宝山殡仪馆的全体同志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以最高的规格来将总理的后事处理好。
这样才能对得起生前为国家、为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总理,才能对得起全国各族人民对总理的深切爱戴。
这天,工人们一夜未归,加班加点赶制了一个新的白床,灵车司机则是将迎接总理灵柩的灵车从里到外擦拭了好几遍,一切都以最干净、最整洁的状态来布置。
在一切准备工作中,任务最重的要属火化车间。殡仪馆的同志们一边要进行正常工作,一边还要为周总理的火化来做安排,时间不够,就牺牲吃饭和休息的时间,争分夺秒地来布置。
可是馆里的同志都没有任何怨言,每个人都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而且必须要做到最好。
在选择火化炉上,张希来最后决定,单独清理出一个火化炉来火化周总理的遗体。
最终,工人们将4号火化炉用白布跟其余炉子隔开,并将炉子上下重新粉饰了一遍。
解决了炉子的外表,接下来就是内部。
因为火化炉口太小,成年工人们都进不去,最后殡仪馆里选了一个身形瘦弱的女工挤了进去。这名女工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炉子里边打扫的一尘不染。
深夜工作,尤其还是在火化炉里,这难免会让人感到害怕。尤其是炉子内部压抑狭小的空间,会不自觉地放大人心里的恐惧。
这名女工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也十分坦诚地说道:
“刚进去,还是在夜里,自然是十分害怕的。可这是为了给周总理火化,再害怕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总理他生前出生入死了一辈子,我不能因为害怕就掉链子。”
在全体工人争分夺秒地工作下,八宝山殡仪馆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将周总理的后事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接下来就到了给周总理挑选骨灰盒的时候,在305医院,邓颖超委托周总理的保卫干事高振普和秘书张树迎来到八宝山。
当张希来拿出殡仪馆里规格最高的一个骨灰盒时,高振普却觉得这个盒子太过贵气,不符合周总理的身份。
高振普
当他问道张希来还有没有其他盒子时,张希来又拿出来几个木质盒子,并说这些都是普通档次的盒子。
当高振普看到其中一个木雕镂空的盒子时,便指着这个盒子说要不就选这个吧。
张树迎拿过来仔细查看了一番,觉得没什么问题,又交给了治丧办的两位同志,几人都觉得没有问题,便掏钱按原价付给了张希来。
张希来怎么也不愿意收这个钱,直到张树迎说:
“邓大姐在我们来时特别交待,她说‘总理生前从来没有因自己的身份搞过一次特殊,死后自然也不能搞’。张希来同志,你就把钱收下吧,这钱是邓大姐给的,邓大姐说过不麻烦国家。”
邓颖超
其实,早在周总理去世之前,就跟夫人有过遗嘱。
他特别交代,在他去世后,有三点要求必须做到:一是不开追悼会,二是葬礼一切从简,不搞特殊,三是将骨灰撒遍祖国疆土。
八宝山的同志们当时并不知道周总理的要求,还是以最高的规格的来准备周总理的后事。
这毕竟也是他们对总理的一片缅怀之情,中央治丧办的同志们对此也表示认可,并没有提出要恢复原状。
对此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就算总理不提,我们也要用这样搞,否则全国人民都不答应。”
愿化山水
1976年1月11日,这天的北京城灰蒙蒙的,像是被一层黑纱罩住。
长安街上,不断的有群众自发的聚集过来。他们的胸前都佩戴上了一朵白花,手臂上缠着黑布,不时的向远处张望着。
寒风中,这些群众的眼角挂着泪滴,场面分外感人。
下午四时四十五分,周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长安街,在数百万的群众的注视下,驶向了八宝山殡仪馆。
而八宝山殡仪馆内,所有的工作早已准备好,工人们彼此搀扶,捂着嘴,哭的泣不成声。
当周总理的遗体送达殡仪馆,遗体最后的告别仪式完成后,遗体就要被送进火化炉火化。
这时殡仪馆内的气氛无比悲痛,所有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负责火化的工人甚至不想将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每个人都想着再看总理最后一眼。
但伟人已逝,遵其遗嘱才是对总理最好的敬重,尽管每个人都不舍,但周总理的遗体最终还是按照规定时间送进了火化炉。
在周总理遗体火化的这天,八宝山的古井突然干涸,好似老天爷也为总理的逝去感到悲恸。
火焰烧了几个小时,终于熄灭。
高振普、张树迎、乔金旺和张希来四位同志负责将总理的骨灰给扫出来。
高振普在后来电视节目的采访中,还回忆过此事,他哽咽地说:
“因为张希来等同志们在之前就已经将炉子清理过,我们才能把总理的骨灰全部扫出来,一点都没留下。”
12号零点整,周总理的骨灰被装进盒中,上面盖上党旗,送到了灵堂之中。
虽是深夜,可八宝山附近仍然聚集着上万名群众。
他们耐心的等待着,在冬天刺骨的寒风中等待着,直到工作人员出来跟群众们宣布总理遗体已经火化完毕,群众们这才不舍的离去。
12日早晨,太阳刚刚爬上天空,温暖的阳光洒在已经阴沉数日的北京城中,护送总理骨灰的车队悄然动身,朝着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去。
同样的,昨日送别总理的群众今早又聚集在街头,他们注视着灵车,眼里满是不舍。
根据中央规定,周总理的骨灰在文化宫要放置三天,以供人民群众前来悼念。
在这天之前,毛主席的秘书曾问过主席“是否去参加总理的悼念仪式”。
可毛主席这时候也是身患重病,他的腿部已经浮肿到连站都无法站起来。
主席悲伤地说:“我也走不动了。”
毛主席与周总理彼此是最忠诚的革命战友,也是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在给周总理的悼词中,毛主席这样形容周总理:“他是毛泽东同志最亲密的战友,多年的革命生涯,他为中华民族奉献了一切。”
悼念仪式结束后,将遵照周总理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洒向祖国各处。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因身体不适,已经无法亲自担任这一任务,因此便由张树迎、高振普、罗青长和郭玉峰四人去执行。
在上飞机前,邓颖超亲自将周总理的骨灰分成了四份,分别由这四人撒在了北京城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
这四处地方,记载着周恩来总理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身影。
其实,中国之大,山河之阔,又岂止这几处地方凝聚着总理的心血?
东起琼州海峡,西至莽莽雪山,东北寒地,西北草原,哪一处不曾有过总理的足迹?
全国上下四方,哪一地不曾挂念在总理的心头?
诉衷情
周总理的去世,不仅国内上下悲痛,在世界其余地方也是影响甚大。
联合国在周总理去世当天还为周总理降下了半旗。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先生说: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土地上,蕴含有无数的财富与宝藏,可周恩来总理的账户上竟没有一分存款。他领导的是一个拥有接近十亿人口的国家,但他一生却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瓦尔德海姆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周总理的尊敬与钦佩,在国际外交领域,周总理一直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外交家。
每一个与周总理握手的外国政要无不感叹:“与周恩来洽谈,就像是与你的长辈交谈,淳淳话语间,是一个伟大的灵魂所散发出的温暖。”
早年间,因为革命的艰险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周总理和邓颖超曾经有过两个孩子,但都无一幸存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邓颖超的身体受到了不小的伤害,以致后来终生不孕。
但瓦尔德海姆秘书长不了解的是,周总理虽然没有血缘上后代,却有无数敬爱他的儿女。
在总理的灵柩送去火化之前,我国著名的外交家乔冠华先生,就曾经哭倒在周总理的水晶棺前。
他哽咽地哭喊道:“总理,我愿意做您的儿子,送您最后一程……”
乔冠华如此悲痛,是因为周总理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还有引路之情。
在乔冠华还是学生时期,他就经常发表文章抨击时局,抗战之后,他更是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分析战况。
连毛主席看到都忍不住赞叹:“这个年轻人写的一篇文章顶的上两个师!”
毛主席、周总理在延安时就特别欣赏乔冠华,后来乔冠华申请入党,还是周总理亲自担任他的入党介绍人。并且在周总理的授意下,乔冠华在加入共产党之后,就一直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
在生活上,周总理对待乔冠华如同长辈般关怀。在革命事业上,周总理则一直是一以身作则,他告诉乔冠华,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是靠人民解放军在朝鲜打出来的威风,二就要靠你们这些负责外交事务的同志们的努力。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总理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乔冠华。
乔冠华后来担任我国第四任外交部长时还说:“我的一切都是周总理教的,我不敢忘记他的教诲,更不敢辜负他的期冀。我一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
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无数的革命先烈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之中有的人还未成家,有的人则是留下了孤儿寡女。对于这些革命遗骨,周总理也是一直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关爱他们。
在一次周总理与表姐龚志如聊天时,当龚志如说起周总理没有孩子的事,为他感到遗憾时。
周总理却笑着说道:“谁说我没有孩子,我有一大堆孩子呢。现在颖超抚养的就有十个,我们一直像亲生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也都成长的很快。”
在周总理的一生中,他和邓颖超曾先后正式认下三个养女和一个养子。而那些抚养照料过的革命遗孤,又何止于此?
就像周总理说的那样,他有千千万万个儿女,有千千万万个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伟人的胸襟,丝毫不在意一人、一家之私,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几十载岁月匆匆而过,如今的无恙山河,也足以告慰周总理的在天之灵。
也许,周总理早已化作星辰,在天上注视着如今的祖国,一步一步,向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