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全中国人民都沉浸在喜悦中。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彼时民心尽失的国民党残部,只能如丧家之犬般撤往台湾。
就在逃亡的紧要关头,作为国民党领导者的蒋介石,却回浙江奉化老家转了一趟,才动身前往台湾。
等蒋介石去往台湾后,他实行了封锁政策,杜绝两岸的一切往来。
强硬的封锁政策,也使得两岸人民彻底与亲人失联,直到八十年代末,两岸人民才得以恢复来往探亲。
可其实早在1965年,就有一位女子在周总理的安排下秘密前往台湾,而蒋介石面对此女子的到来颇为上心,甚至亲自前往机场迎接。
这个女子是谁,为何她能在两岸情况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去往台湾?
她和蒋介石之间又有怎样的渊源?
出国留学,得到帮助
这位女子名叫蒋妙月,而她和蒋介石之间的渊源,则要从蒋介石的少年时光说起了。
1887年,蒋介石出生在浙江奉化,蒋父靠着经营祖上传下来的盐铺子,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商。
童年时期的蒋介石也算是个富家小少爷,从不用为吃穿用度发愁,然而富足的生活却在8岁时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蒋介石的父亲因突患疾病去世。按理说就算蒋父去世了,他留下的偌大家业,也可保障子女一辈子衣食无忧,可现实是蒋介石母子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蒋母王采玉是蒋父的填房,在她之前蒋父已经有过两段婚姻,膝下已经有个长子蒋介卿。
蒋介卿比蒋介石大12岁,仗着家中富裕贪图享乐,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在蒋父的丧事办完后,他第一时间就嚷着要分家产,并且仗着长子的身份,将父亲遗产的大头全分到自己身上。
彼时蒋介石只不过是个8岁的孩子,而其母王采玉又是个柔弱的女子,自然争不过蒋介卿。
蒋母只分到了乡下的屋子和一点田地,带着几个子女,在乡下过着艰难的生活。
虽然蒋介卿这个大哥不仗义,可蒋家也还是有人心疼蒋介石母子俩,时常会接济生活困难的孤儿寡母。
这个人便是蒋妙月,她本是蒋介石的姑母,后来在蒋父的撮合下嫁给了蒋介石的舅舅孙琴风,又成为了蒋介石的舅母。
因为亲上加亲的缘故,蒋妙月很是照顾蒋介石母子几人,时常会送些吃食和自己做的衣裳。
一开始,蒋母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对于蒋介石疏于管教,导致他的性子愈发顽劣。
后来随着弟弟妹妹相继夭折,蒋母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到了蒋介石的身上,为了培养蒋介石成才,即使家中条件艰难,也坚持将孩子送去私塾读书。
在母亲的坚持下,蒋介石先是在私塾里学习诗文,后来又相继到奉化凤麓学堂、宁波箭金学堂继续学业。
可就在1906年的时候,本该在龙津中学堂读书的蒋介石却回到了家中,对母亲表示自己要去日本留学。
彼时民间反抗清廷的运动多了起来,不少有志向的青年都选择出国留学,而蒋介石在受到感染后,也剪去了辫子,萌生去国外留学的想法。
得知儿子的志向蒋母很欣慰,可在那个时代除了公派留学,个人留学的费用是十分昂贵的。
为了支持儿子,蒋母只能将家中的田地都抵押出去,可即使如此,距离留学的费用还是差了一大截。
蒋介石也知晓家中情况,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找大哥蒋介卿,可只换来大哥的横眉冷对,嘲笑他留学是在白费钱财,还不如在他铺子里做个伙计来得现实点。
在大哥处碰壁后蒋介石心灰意冷,就在他以为自己留学无望准备放弃后,却得到了贵人的相助。
舅母蒋妙月从蒋母那里得知了外甥想留学,却苦于没有学费的情况后,当即表示愿意资助他。
之后,蒋妙月夫妻俩将家中的大多积蓄都拿了出来,还变卖了部分田产,终于凑齐了蒋介石留学日本的费用。
临行前,蒋介石对舅母一家表示了感激:“今日的帮助,中正铭记在心,日后定会报答。”
背离初衷,国民政府溃败
1906年4月蒋介石远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他结识很多有反清思想的青年,还加入到在孙中山先生成立的同盟会。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傀儡皇帝溥仪的退位,清政府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然而随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孙中山一众革命者被迫流亡日本,而蒋介石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只能偷偷回到家乡避难。
此时,舅舅舅母为其提供了容身之所,等到危机过去时,再度拿出盘缠给他去往日本。
可以说,在蒋介石发迹前只有母亲、舅舅、舅母给予了他百分百的信任和支持。
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后不久,野心展露无遗,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此倒行逆施之举遭到全国革命者的反对,反袁的队伍日渐庞大。
不久后,袁世凯离世,随着北洋政府的式微,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了国民政府,并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北伐战争。
可革命事业还未成功,孙中山先生便憾然离世,而之后国民党的领导者也成为了蒋介石。
在那之后,曾经无人问津的小军官便走上了人生巅峰,为了稳固自身地位,他与发妻毛福梅离婚,遣散妾室,迎娶了宋美龄。
上位后的蒋介石虽然对妻妾无情,可对亲朋好友倒是颇为大方,就连曾经欺辱自己的兄长蒋介卿,也给他安排了个浙江海关监督的职位。
对于曾经鼎力支持自己留学的舅舅、舅母更是百般孝顺,他也实现了年少所说的,加倍报答了舅舅、舅母。
除此外,蒋介石还十分看重家乡出来的人才,国民党内部只要有出身江浙的人,都能获得他的另眼相看。
1927年蒋介石不顾道义,发动了四一二政变,破坏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之后更是一直在清剿共产党员,即使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依然固执己见,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虽然在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在社会各界人士动员下,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定,可蒋介石私下依旧小动作不断。
1941年10月19日,抗日战争正处于最激烈的时刻,而国民党反动派有预谋的围袭新四军,发动了皖南事变,破坏抗战大局。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前往重庆商议两党和平共处,可不久后,他违背了双十协议,再度发动了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解放军战士们的骁勇善战,蒋介石引以为傲的八百万大军不断战败,也所剩无几。
在撤退台湾前,蒋介石先是回了趟浙江奉化老家,祭拜去世多年的母亲。
在祭拜完母亲后,蒋介石又来到了舅母蒋妙月家中,彼时舅舅已经去世,一向孝顺的蒋介石希望舅母能跟自己一起去台湾。
而彼时已经八十岁的蒋妙月只是摇了摇头:“我已经这把年纪了,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早已习惯了。”
最终,蒋妙月因为不舍离开家乡,选择留在了浙江奉化,并未随外甥前往台湾。
直到1964年,周总理收到昔日同学汪日章的信,信件上写明已经95岁的蒋妙月生活贫苦,希望得到中央的照顾。
汪日章曾是周总理留法时期的老同学,那么他为何要写这么一封信件给周总理呢?还要中央帮忙照顾蒋妙月呢?
其实汪日章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其母是蒋介石舅舅的堂妹,而他作为蒋的表弟,还曾担任过蒋介石秘书的职务。
虽然汪日章曾经身份特殊,新中国成立后还曾受到磋磨,可周总理得知后一直颇为照顾他,令他心生感激。
不久前,汪日章前往浙江奉化看望舅母,发现舅母的女儿远嫁后,老无所依的她日子过得十分贫苦。
于是,他便将蒋妙月的困境写在了信中寄给周总理,希望能改善老人家的生活。
而周总理在收到这封信件后,也颇为重视,当即安排了工作人员将在浙江奉化的蒋妙月接到上海,并妥善安置了老人家的生活。蒋妙月到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曾对工作人员透露过想去台湾看看外甥蒋介石。
周总理在得知老人家的想法后,便决定秘密联系台湾方面,促成老人去台湾一事。
或许有人会觉得好奇,为何周总理要帮助蒋妙月赴台?其实周总理此举正是抱着缓和两岸关系的想法。
当年蒋介石撤往台湾后不久,就下令彻底封锁台湾与大陆往来,甚至还数次想要反扑大陆,可随着新中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并未能实现其野心。
特别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竟在火力不如敌方的情况下,在朝鲜战场打出了一场场胜仗,使得联合国军不得不协商停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蒋介石明白,他的“反扑计划”终究是黄粱一梦,再难实现。
而周总理作为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直想要打破僵局促进两岸的和谐关系,可苦于台方的强硬一直未能成功。
现在如果能促成蒋介石和其舅母的会面,让台方看到大陆方面的诚意,或许两岸破冰指日可待。
帮助蒋妙月赴台,促近两岸关系
于是,周总理便将此事告知毛主席,希望能促成蒋妙月老人赴台一事。
毛主席在获悉此事后,也表示了认同:“恩来啊,这件事还是要你亲自去办了,其他人我不放心。”
当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的时候,蒋介石担任着军校校长的职务,而周总理则是政治部主任。
那段时间,周总理和蒋介石有着诸多往来,后来随着两党合作破裂,自然也就站在了对立面。
可私下蒋介石曾不止一次对外表示过对周总理的欣赏。是以,这件事的确还是周总理亲自去办更为稳妥。
1965年5月中旬,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蒋妙月老人在女婿的陪伴下,先是乘坐飞机前往了香港。
香港机场内,蒋经国早已等候多时,他正是来接舅奶奶蒋妙月的。
而在台湾中正机场内,一行人严阵以待,为首的正是78岁的蒋介石和妻子宋美龄。
随着飞机降落中正机场,蒋妙月老人也在蒋经国的搀扶下走下了客舱。
此时的蒋介石显得激动不已,他连忙上前搀扶住舅母,舅甥俩一路寒暄回到了台北的官邸。
自那之后,蒋介石一直孝顺侍奉舅母,直到其在台离世。
蒋妙月赴台两月后,频繁往来两岸的国共特使曹聚仁,带着毛主席的写下的“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去往了台湾。
这句诗表明了主席希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同时也表示欢迎蒋介石回到大陆。
蒋介石在看到曹聚仁带来的诗句后,再联想毛主席多年来,一直保护他在浙江奉化的祖宅、祖坟的事情,也终于松口谈论起两岸破冰的事宜。
蒋介石关于两岸问题提出了6个条件,其中一条就是他要在大陆定居。
看来在海峡对岸多年的老蒋,也是万分惦念大陆的。
在军事方面,蒋介石也提出了几个要求,虽然条件较为严苛,可毛主席基于家国大义都一一满足了。
眼看两岸破冰在即,可因为两岸使者曹聚仁先生的离世只能短暂搁置。
后来因为各方面原因,此次依然未能促成两岸的破冰。
随着1987台湾开放到大陆探亲政策,被海峡阻隔了几十年的两岸人民,终于有了相见的机会。
蒋妙月老人赴台一事,也是两岸封锁以来第一次实现两岸往来沟通。
通过这件事也能窥见当年国家领导人,对于两岸统一工作的重视。
毛主席当年托曹聚仁带去台湾的诗词,也深刻表达了他对于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渴望。
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