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9月30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最后一天,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参与政协会议的每一位代表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投下了庄严的一票。
投票后代表们就地休息,在会场静心等待计票结果。而在大会会场旁边的小会议室里,统票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一张又一张的复核。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少一张票!有一个人没有投毛泽东。”
工作人员斩钉截铁的道,总计票员、监票员都出了一身冷汗。
要知道在当时,毛主席获得国家主席已经是众望所归的事实。
那么,到底是谁没有投票?他又为何不愿意投毛主席呢?
选举出“篓子”
对于那张缺少的票,许多人进行了猜测。有人猜可能是毛主席比较谦虚,没给自己投,也有人猜是投票人忘记填写了或者票送上来的时候丢了。
但每一种猜测都有漏洞,一时间少的票怎么也无法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有人提议把那一张没填写的票作为废票处理,让毛主席全票当选,这样在国际国内都不会造成影响。
但是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在场的人都不敢冒这个险,于是他们立马将情况如实报告给了周总理。周总理想了想,还是去请示了毛主席。
不一会儿,大家就听到毛主席在隔壁的休息厅里哈哈大笑道:
“缺一票就缺一票嘛,没有关系,代表们选谁不选谁是他们的权利,我们要尊重代表的选举权。”
毛主席的这席话,既给工作人员解了压,也充分体现出他的豁达大度与宽广胸怀。
当主持人宣布了选举结果,毛泽东以99%的赞成票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全场起立,整个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同时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并决定了国旗、国歌和纪年,将首都定为北平,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0月1日这一天,北京城的空气格外清新,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开国领袖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0万首都军民齐聚在天安门广场,参与并见证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怎么会是他
当全国人民都还沉浸在欢庆新中国成立的喜悦里,却有一个人显得非常颓废,在借酒浇愁,一番酒醉后竟跟朋友吐出了关于选举投票的真相,原来是他没有投毛主席那一票。
他又是何人?他为何要在如此庄重严肃的会议上捅这么大的篓子呢?
他叫张东荪,曾是毛主席的座上客,是一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还是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
早年间的张东荪也是一个追求进步的爱国人士,立场坚定、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期间,无论日本何种利诱,他都是最爱国且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不媚日,拒绝为日本人做官。
尤其是结识了梁启超以后,他走上了一条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回国后,张东荪担任了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的内务秘书,加入进步党,创办进步报刊并担任主编,后与梁启超等革命人士成立了讲学社,先后任职于国立政治大学、上海私立光华大学教授。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是以死抗日的爱国教授。
他反对蒋介石搞内战,不惜与蒋介石反目成仇,为了北平和平解放,他作为傅作义的代表,参与了北平的和平谈判,成为调停北京和平解放的有功之臣。
蒋介石把他当刺头的眼中钉,毛主席却单独邀请他去西柏坡共商国事,视为同路人,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代表邀请名单里,他也是毛主席最先想到的人,而他却恰恰是投毛主席反对票的人。
一个被共产党重视当作朋友的人,他为什么要反对毛主席当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呢?
按张东荪后来犯了错误时在检讨中写的那样:“是孔孟之道、中庸主义在他身上作祟......”
难道真是这样吗?
张东荪出生于浙江杭州市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县令,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爱好者。
这给幼小的张东荪和哥哥张尔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具有文学天赋的哥哥张尔田承袭家学,文名早著,写下不少传世经典,并同王国维等才子并称为“海上三子”。
张尔田
张东荪便成了父亲和哥哥最看重的学生,督责他每天勤修旧学,而这种旧思想的熏陶下,也逐渐养成了他故步自封的封建旧思想的文人气质,而这一独特思维也将影响他的一生。
其实,早在张东荪与陈独秀的论战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当时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演讲,同样学哲学的张东荪非常热情,并对罗素的演讲顶礼膜拜,开始对自己宣传的社会主义表示怀疑,随即引用罗素在演讲中的话,发表了《大家须切记罗素先生给我们的忠告》文章,引起轩然大波。
罗素
李达批评他是个“无主义无定见的人”,陈望道、邵力子、陈独秀等都发文予以批评和反驳。
可这位固执己见、高高在上的一介书生,一点听不进去,反而又发了长文《现在与将来》跟陈独秀对峙,也表明了他对“社会主义论战”的最终态度。
张东荪虽然很早就加入了梁启超的进步组织,也参加过陈独秀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始终没有加入共产党,与我党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陈独秀
在反对蒋介石搞内战一事上,张东荪执行他的中间路线,既反对蒋介石搞独裁统治,又不支持共产党用革命斗争去推翻国民党统治。
他最坚守的观点也是“走中间路线”,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问题上,他主张搞折中,建立一个“中间性的政治制度”。
这些例证,充分暴露了他本质上的性格缺陷和在政治上的幼稚病。
思想上滑坡
张东荪从思想上真正滑坡,还得从他送子女出国留学说起。
他是个非常重视子女培养的好父亲,但他不再像他的父辈教育他那样,尽是些孔孟之道和中庸哲学。
留过学的张东荪见多识广,他毅然决定把孩子们送到国外留学深造,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于是,他把刚读完燕京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的大儿子张宗炳,送到美国康乃尔大学读了博士学位,二儿子张宗燧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张宗炳
两个儿子在当时很发达的国家学习深造,张东荪经常关注着两个国家的政治与民生情况。
随着对西方国家实力的了解,张东荪不再像当年留学日本时的从容淡定,而是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开始欣赏美国的立宪制和自由,羡慕美国有原子弹、实力雄厚、穿衣吃饭都不愁。
一旦有了崇洋媚外的思想,感情的砝码就开始了倾斜。
他对中国的现状和前景感到悲观,认为中国应该走中间路线,不能夹在美国与苏联的斗争之间,他担心战火烧到中国来,看似忧国忧民,实则少了中国人应有的的骨气和底气。
他曾试着多次向毛主席进言,中国不能跟美国硬拼,更不能跟美国交恶,要走中间路线才有利于发展,亲美思想日渐膨胀。
哪知有着雄才大略和英雄气概的毛主席,不仅不选择走中间路线,而且还把美国当成纸老虎。
对已经失去了血性的张东荪来说,他看不到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只看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和恐惧的战争之路,所以他不支持毛主席去走一条他认为看不到希望的艰难险阻。
殊不知,张东荪正是因为他的自以为是和政治上的幼稚病,而闯下了天大的祸。
在抗美援朝的问题上,身为中央委员的张东荪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他的“中间路线”。
尤其是在战场上经过与美国兵多次交锋后,让他感到更加恐惧和害怕。
他不想输掉战争,也不想耗费兵员,便自作主张与一个叫王志奇的美国间谍联系,请求转达愿意充当中美之间的“调停人”。
希望美国千万不要把战火烧到中国来,为了证明他的诚意,他竟不计任何后果,将一份政协名单交给了王志奇,还幼稚地向美国政府写信,表达了中国无意与美国为敌的思想。
可惜一个曾经在外敌面前威武不屈,在蒋介石强权面前高风亮节,在新政权中倍受尊重的人,抱着幻想和错觉,悄悄蜕变成一个典型的媚美、精美主义者,丧失革命斗志,跟着美帝国主义的屁股跑。
居然违背纪律,跟美国间谍接触,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
勾结美国人,泄露国家机密,瞬时间,“美国特务”“叛国”的标签牢牢地贴在了张东荪的头上。
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但作为中国政坛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性质是严重的,一时间震惊了知识界。
知识分子们纷纷谴责张东荪的叛国行径,一些知名人士强烈要求撤销张东荪的北大教授职位,从北大教职工工会和中国哲学研究会中开除,有的民主人士满腔怒火,义愤填膺,要求把他抓起来予以枪毙。
此时毛主席却冷静的认为:张东荪是犯了软骨病,动机是好的,本着“内部矛盾”内部处理的原则,把他养起来,调离原工作岗位吧。
毛主席对张东荪功过是非给予了公正的评判,北京城的和平解放张东荪立了大功,但他所犯下的错误要他自己承担。
张东荪不得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他被免除了中央委员及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职务,被政协和民盟开除并批判,被迫辞去北大教授职位等一切职务,也结束了一代哲学家短暂的政治生涯。
伟人的胸怀
幸好,有毛主席的豁达大度,让张东荪保住了性命。
也因毛主席的胸襟开阔,在新中国成立后,还让不给自己投赞成票的张东荪,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参政议政,并担任了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顾问等职务。
这也许就是伟人的气质与众不同吧?
毛主席曾在1949年6月15日的新政协筹备会上讲到:
中国的命运只有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里,让中国以自己的辉煌光焰普照大地,才能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他胸怀天下,呕心沥血,用了29年时间就为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少年时期,毛主席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
在他读东山学堂时,一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展露出了一种雄姿英发的豪气。
那年他才13岁,大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势,他发誓,这辈子要为中华民族崛起而革命。
所以张东荪对他提出的不与美国交恶,岂是他能接受的?
毛主席自从1920年在湖南创建了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起,革命就在他的人生中一发不可收拾,领导了长沙、安源等地的工人运动。
当过主编,主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期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无不彰显着毛主席的智慧和才能。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毛主席又大胆地向中央提出了,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建议。
并在湖南、江西边界先头领导了秋收起义,率领起义部队扛起枪杆子上了井冈山,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就这样诞生了,从而为同朱德领导的起义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他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毛主席同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采取游击战战术,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看清形势,高瞻远瞩,更是体现了毛主席过人的智慧与本领。
针对当时国民党政权统治的薄弱环节,他提出了在农村发展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为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
面对蒋介石发起的一次次“围剿”,毛主席指挥的军队从未有过失败,他以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告诉官兵们,共产党的家要靠自己打出来。
即使蒋介石在全中国任何地方可以调动精锐部队围剿红军,但数次的阴谋都没得逞。
他提出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正确决策,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同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谁敢说,有了毛主席的胆识与无畏,中国的红色政权能不存在吗?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带领党中央从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奔赴北平“赶考”。
北平,成为了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3月25日,中央机关从西北坡正式迁入北平,即意味着党的工作重心已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毛主席一向对各民主党派十分重视,到了北平首先会见的,也是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其他民主人士,并与李济深等20多位民主人士进行一一会面。
同各民主党派一道协商,筹备召开新政协,建立中央人民政府等事宜,自然对张东荪这位有一定影响力的民主人士也是格外重视。
这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进京的第一天,他们用真诚和执着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第一张优秀答卷。
进入北平后,面对蒋介石的不死之心和北平城内多如蚂蚁的特务间谍,毛主席却说: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你蒋介石在北平安插11个特务组织、8500多个职业特务、潜伏下5万多散兵游勇又奈我如何?”
面对复杂的局势,毛主席在香山双清别墅用181天的时间,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起草了21篇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等在内的重要文稿,制定出了建国方略,构建起了新中国的四梁八柱。
并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取得了强渡长江,解放南京。
这一举世瞩目的胜利,从此,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不知疲倦的毛主席用两天一夜写成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不仅深刻阐明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还涉及到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
百忙中,还不忘跟各民主人士沟通与联系,不仅与张澜、黄炎培、李济深、柳亚子、张东荪等48位民主人士会面,还亲自写信给宋庆龄,特派邓颖超前往上海专程送信,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建国大业。
这是他进京赶考完成的第二张答卷“筹建新中国”,这样的工作作风,又有哪一个党能跟共产党相比呢?
毛主席一生的人格魅力与天下气质,都来源于他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智大勇,他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如他对政治的精辟论述那样:
“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反动我们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夕,他亲自列出民主人士参会名单。
曾代表蒋介石政府的和谈代表张治中、邵力子,投诚人员傅作义,国民党原上海赫赫有名的警备司令杨虎等都来参加了会议,凡是对共产党有过帮助的人,都是毛主席的朋友。
这是一个伟人应有的气度与胸怀,他率直而坦诚,他身体力行践行着他的政治思想,牢牢把人心凝聚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共同奋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无处不体现着毛主席非凡的气质与政治远见,革命信仰与坚定意志,善谋善思与勇于开拓,雄才大略与斗争艺术,无不令世人惊叹。
他博大深邃的思想、坦荡宽广的胸怀,高超的领导艺术,也无不让人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