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毛主席与江青结婚,正式成为了革命伴侣。而当远在苏联的贺子珍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却是十分地震惊和痛苦,情急之下,她想起周总理正好此时率领代表团来到了莫斯科。
于是贺子珍就找到了周总理,请求他给自己做主。
周总理知道贺子珍孤身在苏联生活,而且之前在长征中又因为负伤以及流产,导致身体十分虚弱。
因此面对贺子珍的求助,周总理也只能先劝她不要动怒,等她情绪稍微稳定之后,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向她陈述起了毛主席的难处。
周总理一番话后,贺子珍也低下了头。其实,在刚来苏联不久之后,贺子珍就已经后悔,后悔离开了毛主席,但由于种种原因,她又没法及时回国,直到等来主席与江青结婚的消息。
毛主席与江青
这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尘缘难料。
贺子珍号称井冈山之花,她和毛主席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后来又是因为什么离开毛主席的身边?在苏联,贺子珍又经历了什么?
井冈山上的鲜花
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在这条横亘万里的长龙的中段,有一座巍峨的山峰,名叫井冈山。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1927年10月,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毛主席率领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辗转千里,登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启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不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其实早在毛主席上井冈山之前,就已经有别的革命队伍来到了这里,并依托井冈山的地理优势,英勇地抗击国民党反动派。
那是在1927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组织了柳田农民武装暴动,时年18岁的贺子珍也在起义的队伍之中。
她本是江西省永新县的乡绅贺焕文的女儿,不过虽然出身地主阶级,但贺子珍从小便嫉恶如仇。她看不惯乡绅地主对农民惨无人道的剥削,16岁的时候,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自己革命的一生。
8月,永新武装起义的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并以此创建革命根据地。贺子珍跟在哥哥贺敏学的后面,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10月的时候,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剩余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在和永新义军的几位领导人进行交流之后,他们同意将部队交给毛主席指挥。毛主席也开始着手将几支义军合并,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期,毛主席的任务很重,每每都要工作到深夜。袁文才见他身上担子太重,便将贺子珍派到毛主席的身边,担任他的秘书,帮他分担一些文书的工作压力。
初次见到贺子珍,毛主席也是一愣,他没有想到,在井冈山上还有如此年轻的革命女战士。作为井冈山的第一位女红军、女共产党员,18岁的贺子珍就如同一朵鲜艳的花朵,盛开在井冈山上。
在国民党围剿部队退去,还未卷土重来时,井冈山上有了一段难得和平的时光。在这期间里,毛主席与贺子珍也逐渐由相识到相知,贺子珍崇拜于毛主席对革命深刻的认识和远大且清晰的理想,毛主席也觉得这个美丽独特的女子身上有股难言的魅力。
晚年,贺子珍的大嫂,贺敏学的夫人李立英回忆起毛主席和贺子珍的这段往事。
“每次主席要出远门的时候,他总是会来到子珍的房子前,轻轻地敲几下窗户。等到子珍把窗户拉开一条缝时,主席会说‘我要走了。’而子珍总是一脸好奇地说:‘你走就是,为什么单要跟我说?’然后主席他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子珍的视线。”
经历过蒋介石的背叛,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之后,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份独到的见解表现在工作中,就渐渐吸引了贺子珍,她开始向毛主席寻求解惑。
毛主席也非常愿意教她,渐渐地,两人之间就摩擦出了火花,贺子珍每遇到什么事,都会来找毛主席倾诉,直到一天夜晚,在月光下,毛主席向贺子珍表达了心意。
1928年5月,毛主席和贺子珍结婚。在艰苦的井冈山上,他们没有条件去举办像样的婚礼,好在两人彼此都不重视,相较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贺子珍更看重的是毛主席的为人。
他们的孙女孔东梅后来说起这段时间,她评价到:
“从宏观上来讲,这段时间是中国革命最为曲折的阶段,同样这也是外公的政治生涯最为艰难的岁月,不过对于外婆来说,这却是她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
孔东梅
只是,革命年代的感情,犹如一朵娇花,总是要经历风吹雨打。虽然毛主席与贺子珍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前路的艰难,还是大大地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离开
1929年,面对突变的革命形势,毛主席和朱德、陈毅三人决心带一部分红军下山,摆脱敌人的围堵。而彭德怀和滕代远则率领红五军,继续留在井冈山地区打游击,巩固革命根据地。
山上的日子不好过,下山的日子同样艰苦。到达福建长汀之后,因为与上海派来的特派员刘安恭在斗争路线上有分歧,毛主席被免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的职务,转而去到上杭进行地方工作。在这段时间,因为条件的艰苦,贺子珍分娩后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以至于身体一度变得很差。
1934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身体还没有恢复完全的贺子珍,又跟着丈夫一起踏上了长征之路。在红军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时,贺子珍为了掩护伤病员撤退,被国民党军飞机炸伤。
当卫生员从血泊之中将贺子珍拉起来时,发现她的身上被炸弹炸出了十几处伤口,彼时贺子珍呼吸微弱,全身血流如注,生命危在旦夕。
后来,经过拼命抢救,贺子珍总算是稳住了伤势,但她的身体也从此开始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毛主席后来对身边的人说:“子珍跟了我这么多年,受了这么多苦,竟是一点福都没有享到,是我对不起她。”
到了1935年底,红军到达陕北,局势总算是稳定了下来,不用再被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可在这难得的安稳的环境中,毛主席和贺子珍却爆发出了感情上的问题。
贺子珍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革命战士,在和毛主席结婚之前,她就已经投身于革命之中。在延安时,对于自己“主席夫人”的这层身份,贺子珍表现出了极度的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在生活中爆发了出来,毛主席和贺子珍夫妻二人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吵架,而且贺子珍的脾气又比较刚烈,不听劝,往往闹到后来难以收拾。
一次,一位美国女记者前来采访毛主席。对于眼前这位中国革命的传奇人物,美国女记者自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她事无巨细,采访的范围囊括一切,包括毛主席的私人问题。
当贺子珍从抗大学习回来后,看到屋子里自己丈夫正和一个外国女人有说有笑,她顿时疑上心头,说罢就冲进里屋要问个究竟。结果可想而知,毛主席再三解释这只是一次采访,但贺子珍并不相信,她不仅辱骂对方女记者,甚至还动手打人家。
这次风波过后,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出现了很大的隔阂。令毛主席伤心的倒不是这次的无理取闹,而是他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精力与贺子珍解释,但事后贺子珍也并不接受这些说法。以至于吵到气头上,贺子珍一怒之下离开了延安,想要前往上海。
当贺子珍离开了延安,到达西安时,发现此地前往上海的路已经不再安全,再加上贺子珍此时有孕在身,无法再经过这么艰苦的长途跋涉,于是她就在西安暂时住了下来。
几天后,毛主席手写了一封信,让他的警卫员去到西安,并把信交到贺子珍手里。信中,毛主席言辞诚恳,希望她可以回去延安,还说警卫员可以护送她回来。
但贺子珍此时去意已决,她不想再回到毛主席的身边,于是,她同样也写了一封信,并捎上一方纯白的手帕,委托警卫员交给毛主席。
贺子珍的去意已决,她把白手帕交给毛主席,就暗示着要和他洗清干系。正好此时延安有一个代表团要去苏联学习,途径西安时,贺子珍也要求跟随代表团一起,到苏联去。
收到回信的毛主席伤心欲绝,他知道贺子珍已经去了苏联的消息,也明白贺子珍给他这方白手帕的含义。
他曾经和友人说过:“我与子珍十年夫妻,感情还是有的,可是她疑心重,脾气又倔,总是同我吵架。现在她只身去了苏联,我又抽不开身,只能相隔万里。”
从现在来看,贺子珍离开延安到苏联去,的确就是一时气急才作出的决定,并不是真的和毛主席没了感情。
这一点,从她后来在苏联盼望着毛主席给她写信就可以看出,贺子珍对毛主席同样还抱有感情。只是后来发生种种表明破镜终究不能再圆。
断肠
去苏联之前,贺子珍已经怀孕,等到1938年10月,贺子珍一行人到达莫斯科后,她已经是接近临盆状态。
莫斯科的冬天格外寒冷,贺子珍生下的这个儿子,在出生六个月后就因故病亡。孤身在外,孩子是贺子珍唯一的精神寄托,可这个精神寄托却很快就消失了,这让贺子珍的精神备受打击。
据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说:“那段时间,贺子珍每天都到柳瓦(孩子的名字)的墓前去哭。失去孩子后,她又想起毛主席,可是毛主席那时候很忙,哪有空天天给她写信呢?往往一两个月才会给她写一封。可贺子珍又很傲,我劝了她很久,她既不肯主动给毛主席写信,又不肯回国。”
此时,毛主席和杨开慧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也在苏联。贺子珍很喜欢他们,她宁愿自己过的苦点累点,也要从她那不多的津贴中省出一部分来给两兄弟买东西,照顾他们生活。
刚开始,贺子珍并没有告诉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她的真实身份。而兄弟俩也很喜欢和这个对他们很好的阿姨一起生活,并亲切地称呼她为贺妈妈。在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后,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存在,让贺子珍久违地感到了家庭的温暖。
可是,这份温暖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她就得知,毛主席在延安和江青结婚了。
过去,贺子珍心中存有芥蒂,始终不肯回到毛主席的身边去。而当她现在听到毛主席和别人结婚的消息后,她才感觉到了失去的痛苦,于是,她找到了前来莫斯科治病的周总理,向其诉说苦衷。
周总理知道此时贺子珍心中肯定无比难受,便示意其先坐下。
随后,周总理说:“子珍同志,你是一名党员,在毛主席最需要你照顾的时候,你却离开了他。你要知道,他不仅仅只代表个人,他还是我们党的主席,照顾他,也是革命任务的一部分,但你并没有做好这个任务,不是吗?”
周总理的这一番话,让贺子珍顿感羞愧,如今她已经三十岁,苏联天寒地冻的生活,稍稍磨平了她的性子。
她知道,自己从前的确有些任性了,尤其是毛主席来信给她,求她不要走的时候,她还是决绝地奔向苏联。只是如今这般结果,她也有苦难言。
见贺子珍这般状态,周总理站起来,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
“子珍同志,我这次来,也是为了看看你,现在这副结果,你也要看开。国内现在战事胶着,延安也不安全,你留在苏联,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不久后,周总理就回去了,经过这次与他的谈话,贺子珍心里明白,她与毛主席是再也没有可能了。
不过,对于毛岸青和毛岸英两兄弟,她依旧照顾有加。毛主席后来还将他们的女儿李敏也送了过来,四人团聚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小家庭,在异国他乡,也算是有了点温暖。
1947年,贺子珍经过了毛主席的同意,带着毛岸青、李敏二人回到了国内。此时的毛主席还在和国民党反动派做着最后的斗争,贺子珍带着孩子先是住在哈尔滨,后又回到了哥哥贺敏学在上海的家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在离任上海市长时,将贺子珍安排在了自己在上海的住所当中。此后,贺子珍便一直在这里生活,直到她去世。
1954年,贺子珍因为早年间遭受的苦难,再加上女儿不在身边,思念成疾,终于病倒。
得知她病倒的消息,毛主席第一次在女儿李敏的面前哭了出来,他说:
“一日夫妻百日恩,我对子珍还是有感情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却没能相守在一起。”
毛主席随后亲自写了一封信,托女儿李敏带回了上海。念着毛主席给自己写的信,贺子珍不再固执,她积极地接受治疗,身体很快恢复如初。
从此以后,李敏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到上海,与妈妈同住一段时间。
而她每次动身时,毛主席总是会准备好各种特产礼物,托女儿交到她的妈妈手里。
同样的,每次李敏回北京之前,贺子珍也是会将各种蔬菜水果打包,让她交给毛主席。
这么多年过去,毛主席爱吃什么蔬菜水果,贺子珍依旧记得一清二楚。
只是两人心里都明白,这一生,已无再续前缘的可能。
贺子珍在毛主席纪念堂
若是和平年代,毛主席和贺子珍可能不会遭受这么多的生死离别。
如今欣慰的是,他们二人当初在井冈山时期所畅聊的革命理想,终究是实现在了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