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想要汇款三百万人民币!”
这句话着实让银行柜台工作人员着实地吓了一跳,在观察到说这话的是一位老奶奶,工作人员当即表示请老人稍等一下。
他转头就将这一情况传达给了经理,急忙赶来的经理第一时间安排两位老人到贵宾接待室休息。
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经理会做出这番举动?这两位老人又为何会汇出数目如此巨大的钱款呢?
2018年,一对年迈的夫妇相互搀扶着走进银行大门,取了号码便坐在等候区等待着叫号。
还好这一天人不是很多,没一会老人就听到了自己的号码,于是两人相约走到银行柜台前,坐到了椅子上。
“您好,请问您想办理什么业务?”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的说着话术用语,礼貌的等待着老人的回答。
老奶奶掏出一个略有些旧的布袋,掏出一本存折和自己的身份证,从窗口递给了工作人员,开口道:“我要汇款300万元。”
工作人员下意识一愣,以为听错了,便又问了一遍,在得到老人的确切回答后,工作人员想到了一个可能。
于是她礼貌地请老人稍等,便拨通了呼叫铃,将经理叫了过来,之后一番耳语,经理从工作室走了出来。
身后还跟着两名工作人员,就连门口的保安也因为耳机里传达的讯息而进入严阵以待的状态中。
经理将两位老人请到了贵宾休息室,两位老人有些惊讶,不明白自己只是汇个款,咋还要换个地方?
于是,经理只好回答这间贵宾休息室,是为了给来办理业务的老人专门准备的,听到这样的理由,老人不再坚持,跟着一起来到了休息室。
“老人家,您好啊,请问您想汇款的收款地址是什么地方呢?”如此巨额的钱款,老人来汇款,身边怎么连个孩子都没有,经理有些不放心。
结果老人脱口而出一个地名,居然是在东北!联想到国家正在严厉打击的诈骗犯罪,经理不由得担心起来。
这两位老人会不会是受骗上当,才会把这么多的钱寄到东北去的。担心事态发展得过于严重,经理让工作人员立刻报警。
而他则继续安抚两位老人,在一边闲话家常,以期拖延时间,等待警察的来临。
“老人家,你们先安心地在这休息一会,我们需要核实一下具体信息。”银行经理语气温和的同两位老人说着话,同时,吩咐工作人员给两位老人分别沏了一杯茶。
不一会儿,接到了报警的公安局民警赶到。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具体的询问之后,在场的众人才终于明白。
这并不是一起诈骗案件,而在这巨额的汇款背后却藏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而在这件汇款风波之后不久,两位老人又往东北汇去了700万元。
老太太的名字叫做马旭,陪同老太太一同而来的老爷子,是老太太的老伴,名叫颜学庸。
1932年,老太太马旭出生在了东北的哈尔滨木兰县。她的生活经历可以说是命途多舛,在她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因此对父亲并没有什么印象,是母亲含辛茹苦的把她从小拉扯到大。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马旭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帮着母亲操持家务,家里的农活也是干得一样不落。
但当时因为日军侵华,日伪军占领了东北部分地区。年幼的马旭从记事开始,见到的都是日军的野蛮行径。
整个东北都陷入了漫天战火之中,父老乡亲们每天都生活在苦不堪言中,到了1946年,木兰县终于等来了解放。
正值青春年少的马旭听说八路军在附近征兵,立即将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告诉了父老乡亲们,她告诉父母,她想要去报名参军,报效自己的祖国。
马旭回想着自己的童年时光,当时的日伪军,为了能够腐化中国百姓的思想,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学校。
并且规定,在校学习的孩子只能说日语,不允许说中文,在这种残暴的制度下,不少孩子只能被迫学习日文。
可即便如此,马旭相信这种压迫总有一天会迎来反抗,而如今,日本已经投降了,又恰巧八路军正在征兵,满腔热血的马旭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在了解女儿的想法后,父母也很支持马旭。于是,年仅14岁的马旭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了八路军的征兵报名处。但是,年仅十四岁的孩子去当兵又能干什么呢?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由于年龄还小,马旭被送到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读了半年的书,随后又成为了随军卫生员,跟随部队四处征战,救死扶伤。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中,子弹呼啸而过,头顶炮弹横飞。马旭虽然年龄小,但是勇气却是不小,不仅参加了辽沈战役。
而且,随着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马旭又积极主动地报名参加,要求进入朝鲜战场,并且后来又与英雄黄继光联手作战,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
在这里,马旭在这里不仅仅见到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且,结识了同样学医的颜学庸。
两个人,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共同救死扶伤,并且相互鼓励,就此培养出了非凡的感情。
在朝鲜战场结束战斗之后,马旭因为作战英勇,获得了多枚勋章,并且获得了组织上保送第一军医大学进行深入学习的机会。
当时,我国为了加强军事实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决定组建空降兵部队。
在当时,我国对这一片领域可以说是相当的不了解。当时,中国空降兵部队最开始组建的时候,当时的设备设施还不齐全,生活环境艰苦。
由于对当时的空降兵技术的不太了解,所以在人员接受训练的时候很容易受伤,往往因为医疗不及时,甚至出现了生命危险。
在马旭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主动请缨到空降兵部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彻底的体现。
当时,为了解决我国空降兵的受伤问题,马旭积极探索,不断地研究,甚至在晚上回到家,都会专门和丈夫一起,去翻阅相关的文献,力求为我国空降兵领域开拓出一片全新的领域。
后来,马旭发现,每次空降兵部队的新兵进行跳伞训练的时候,医护人员只能在定点地方进行等待。
在等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都怀着忐忑的心情,焦虑着、期待着千万不要出什么岔子。
但是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虽然医务人员都是全副武装,准备充分,毕竟存在着距离上的问题,空降兵部队新兵往往因为时间问题造成了伤势加重。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士兵的受伤问题,马旭决定跟随空降兵部队一起进行训练,并且递交了申请。
申请作为医务人员能够陪同士兵进行跳伞训练。但是这个要求被组织上驳回了。
因为当时我国的空降兵选拔极为的严格,而且,马旭因为幼年时期受到了日军的压迫,造成了营养不良,所以身材有些矮小,在体能上也与男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弥补自己的这一方面的短板,马旭决定,在自己家的庭院里,按照空降兵的训练器材,完整地复制一套。
并且每天自己在家里,埋头苦练,每当手磨破了,脚崴了,腿受伤了,胳膊脱臼了,自己就做一下紧急处理,然后继续训练。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经过疯狂的训练,在空降兵新兵进行考核的时候,马旭也报名参加了考核。
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马旭的成绩不仅不是垫底,反而比大部分的新兵都更加优秀。就这样,马旭成功地背上了伞包,跳上了飞机。
因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坚持下,马旭成为了中国第一名女空降兵。
平时马旭在地面上虽然不怕天不怕地,但是毕竟是第一次上飞机进行跳伞训练,所以和其他的第一次上飞机的新兵一样。
脸色苍白,表情有些不安。但是经过几次训练,马旭已经可以以标准的落地姿势获得教练员的称赞。
在成为空降兵之后,马旭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那属于自己的责任。她明白每一次自己的认真观察,都有可能进一步地提高我国空降兵的生存率。
在每次跳伞期间,马旭都会观察士兵,进行仔细的记录。最后发现,在落地的时候,士兵总是容易造成脚踝的扭伤。
所以,在晚上回到家的时候,马旭顾不上满身的酸痛,立刻和丈夫颜学庸展开了研究,仿佛白天的一身的疼痛并不存在。
两个人开始大量地翻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希望可以找到一点相关的思路。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
在一九八三年马旭和她的丈夫颜学庸成功地研制出了空气护踝,推动了我国在空降兵领域的发展。令人骄傲的是,这项发明远远先进于当时科技发展迅速的美国与苏联。
为了验证这项发明的安全性与性能,马旭每一次进行测试都是亲力亲为,每一次改进都是亲自计算。
但是,跳伞这项活动影响生育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当时那个社会,甚至可以说,我们国家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
但是,丈夫颜学庸非常清楚明白,中国的跳伞事业刚刚起步,急需像马旭这样的专业性人才。
所以为了能够在这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询问过妻子的意见之后,颜学庸亲自操刀,为妻子马旭做了绝育手术。
俗话说得好,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纽带,但是,没有子嗣的问题,并没有影响到马旭与颜学庸之间的感情。两个人相互理解,都明白,自己与对方所肩负的使命。
在退休之后,马旭与丈夫颜学庸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存款买光鲜亮丽的衣服,视野开阔的房子,性能舒适的车子。
反而,在武汉,老两口住在一座可以说有些破败的房子里。书柜上摆放的都是中外书籍,古典名著以及各种科研领域的资料。
在以后的时间里,又先后研究出了高原单兵供氧背心以及治疗胃萎缩的药品。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旭的思乡之情变得越来越浓。马旭想着,自己都这么一把年纪了,是时候给自己的家乡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与自己的丈夫的一番商讨之后,两个人决定,将自己这么多年的积蓄,赠予自己的故乡。
随后,通过东北的好友联系到了当地的政府,准备将自己与丈夫这几十年间的专利费,稿费以及工资无偿地捐献给自己的家乡。
木兰县政府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之后,也是非常的欢迎,并且主动建造了一座名称为“马旭文博艺术中心”。
2019年二月,马旭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她认为,一个人的一生,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能做出的贡献却是无限的。
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人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这始终是马旭与颜学庸的人生目标。
感动中国人物节目给老两口的评语是,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评语也很好的诠释了老人不甘平庸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