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饭店在建国初期是专门用来接待军队领导人的,并有明文规定,军队师级以上的干部可以在饭店的11楼小餐厅用餐,是有补助的,而军官所携带的人或者家属都在一楼大食堂吃饭。
这天,王建安到上海办事,恰好到延安饭店用餐,他见到11的小餐厅满是干部家属,甚至就连秘书以及司机都在此用餐,王建安顿时大怒,站在餐厅大堂就大声喝骂:
“军区的规矩,你们都当成屁话是吗?都给我滚出去!”
王建安话音刚落,整个餐厅骤然安静,用餐的人更是尴尬至极。
这就是素来以耿直著称的王建安,他做出来的事情常让人尴尬不已,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纵观王建安将军的一生,他到底是如何严于律己?又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打工惹下祸事,无奈选择参军
王建安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但父母并没有因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而感到喜悦。
在那个年代,普通的农民家庭普遍都吃不饱,穿不暖,而多一个孩子就多一张嘴,家里面的负担也就变得更重了。
也因为家里穷,王建安从没有上过一天学,从会走路开始就跟在父亲后面讨生活。等他到了可以独立干活的年纪,王建安的父亲就将他送到了当地的一个地主家当短工。
即使父亲知道在地主家做工会受到主人家的打骂和欺辱,但是为了让孩子能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也只能忍痛将孩子送进去。
图片源于网络
王建安是一个既聪明又有上进心的好孩子,他在放牛的时候总偷偷是拿着书看或是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就这样他通过自学学会了写字,还能背诵一整本的三字经。但也因为这件事让他丢了放牛的工作。
这天,王建安像往常一样将牛群赶到了山上草叶肥美的地方,让牛在那吃喝。然后王建安就拿起藏在衣服里面的书本,坐在草地上就看了起来。
结果傍晚的时候,王建安将牛群赶回去的时候,地主家的管家却发现少了两头牛,并污蔑他是因为看书没有把牛看好,实际上那两头牛被管家私藏了起来。
但是地主偏偏只信任管家,没有听王建安的解释就让人将王建安按在地上,对着他就是一通打骂,不仅骂王建安,还连带着王建安的父母一起骂。这时王建安再也忍不下去了,他想要站起来反抗,奈何被人死死的按住,无法动弹。
天色渐晚,众人都散去了,浑身是伤的王建安忍着疼痛站了起来,他想自己不能再在这个鬼地方待下去了,要不然总有一天会命丧于此。
既然已经决定要离开,那在临走之前要好好治治尖酸刻薄的地主,于是王建安在临走之前将地主家的房子一把火给烧了,由此可见王建安也是一个暴脾气。
地主在当地颇有势力,王建安的所作所为,地主岂会放过他,所以王建安是不能再继续留在黄安县了。
当时正处于民国十三年,各地军阀都在大肆征兵,为了躲避地主的追捕,王建安心想投军也是一个好去处,说不定今后还能大有作为,风风光光的回来。
就这样,当时只有16岁的王建安就顺势加入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部队。
王建安虽然年轻,但是他有着不同一般人的军事天赋,每次都能够说出很有建设性的意见,部队长官对王建安非常看重。
但王建安是穷苦农民出身,而吴佩孚的军队总是耀武扬威的欺负最底层的农民,这让王建安很是反感,逐渐产生了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觉。
一次王建安与一战士一同外出执行任务,在一家餐馆吃完饭准备结账的时候,这个战士从身上拿出手枪恐吓店主,意思就是当老赖,不付钱。
而这样的行为在吴佩孚的军队里更是屡见不鲜,为此王建安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部队,转而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吴佩孚
王建安见到我军爱民如子,一切为了人民,他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后来他在与人聊起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称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组织。
王建安加入我党之后,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亦或是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在建国后的抗美援朝中,都有王建安的身影。
每当组织上有任务交给他,他总是能够出色的完成,党中央的领导也越发的器重他。
王建安是行军打仗的一把好手,在战场上总能够料敌先机,带领将士们取得胜利。
但是随着王建安的职务越做越大,他的脾气性格却越来越大,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都不藏着掖着,然而有的时候并不是耿直发言就是好的。
按照王建安战友的话就是每次与王建安聊天,王建安的直言快语总能将天聊死,而也因为王建安的耿直冲动,差点让他失去了毛主席的信任。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抗日战争期间,山东地区被日本占领,毛主席安排王建安前去山东担任军区司令员,而王建安也不负毛主席的期望,在山东地区做出了一番傲人的成绩。
但由于山东地区形势复杂,毛主席还是有些担心王建安应付不过来,于是安排陈毅元帅前去山东坐镇。
但在一次战斗中,王建安和陈毅两个人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面对日军的围剿,王建安认为山东地区我军力量薄弱,需要请其他地方调兵,而陈毅元帅则认为其他地方也处在艰难的境地,就不要给兄弟部队增加难度了。
本身在行军打仗中发生分歧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王建安越说越激动,最后竟然高声斥责陈毅,要知道陈毅元帅当时可是王建安的顶头上司。
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传到了毛主席那里,但在传播的途中又删删改改,毛主席并未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毛主席以为是王建安居功自傲,不将陈毅放在眼里,因此王建安给毛主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表彰在战争时期,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革命将领们授勋,当罗荣桓将开国上将的名单交给毛主席审阅时,毛主席就拿笔将王建安的名字划去了,并解释王建安这个人傲气太重,不能授予上将军衔。
后来,还是叶剑英元帅与陈毅元帅一同向毛主席解释了,当时的紧张形势,王建安当时发脾气也是为了革命,并没有任何别的心思。
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中,王建安披荆斩棘,立下赫赫战功,也当得起开国上将的军衔。得知缘由的毛主席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王建安,遂在来年又重新授予王建安开国上将的军衔。
而王建安在为人处事方面更是硬派,刚正不阿的他从来不怕得罪人。
在他这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要让他知道谁多拿人民群众的一分一毫,他准能气的跳脚,然后让人交出来,这可能跟他曾经受到地主压迫的经历有关,他看不惯欺软怕硬之人,更看不惯占国家便宜的人。
有次王建安去上海开会,恰好住在延安饭店。当时饭店的11楼有补助,是专门给军队师级以上干部吃饭的,但是很多干部的家属都跑到11楼占便宜,而饭店方面也不敢得罪这些干部家属,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王建安可不惯着他们,当时他放眼望去,很多人都是干部家属和随从人员。王建安怒火中烧,这些人不就是偷吃国家粮食的蛀虫嘛!
王建安立刻破口大骂:“军区的规矩,你们都当成屁话是吗?都给我滚出去!”
现场立刻安静了下来,很多人都被王建安骂的面红耳赤,低下头窃窃私语。
身边的人害怕得罪人,赶紧拉着王建安劝他不要多管闲事了,王建安听了更是生气:
“怕什么,我说的都是实话,有纪律就要遵守!”
餐厅的一些干部家属听了王建安的话,顿觉羞愧,全都灰溜溜的离开了。这时的王建安才稍稍平息了怒火。不怕得罪人是王建安为人处事的一贯风格。
对待昔年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他也从来不庇护,只要犯错,王建安就会毫不留情的向上打报告。
也正因为王建安如此正直无私,不畏强权,党中央才会将中央纪委的职位交给他。王建安任职中央纪委委员期间,一直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态度,做到让人民群众的每一封上访信,每一个举报都有回应。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革命时期的领导人在生活上多有照顾,但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王建安向来崇尚节俭,不喜欢区别对待。
他每次在部队里面吃饭,从来不吃部队里专门为领导开的小灶饭,而是与普通战士一起吃大食堂。在他看来,单独开小灶吃饭纯属是浪费国家资源,和战士们一起吃饭才是既经济又热闹。而王建安在和战士们一起吃食堂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流传至今的佳话。
一次王建安在食堂与众战士吃饭的时候,一口下去嘎嘣一下,咬到了一粒小石子。
王安石牙齿虽疼,但依然面不改色,立刻让人告诉司务长赶紧拿着大筐来,司务长一听以为是有什么紧急的任务,立刻扛了一个筐跑到到了王建安的旁边:
“首长,筐来了,不知您有什么用?”
王建安拿起小石子往筐里面一扔,说道:“赶紧把这块大石头搬走!”
司务长一下愣住了,差点认为是自己眼花了,揉揉眼睛一看确实是一颗小的不能再小的石头,司务长不知王建安是何意。
王建安看司务长一脸茫然,立刻严肃的说道:“普通战士就要吃小石子吗,领导的饭里面肯定一个小石子都不会有,你们这样做,将来打仗,谁会愿意上前线拼命!”
王建安的一席话将司务长说的面红耳赤,立刻向王建安保证一定加以整改。
如此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王建安老将军爱兵如子,正直无私的最好证明,而王建安不仅在工作上不搞特殊化,他对自己的家人也同样一视同仁。
奉献一生为祖国,病重托付身后事
王建安在工作上对错误的人和事绝不留情,也因此经常与人发生争吵。但王建安从不记仇,只要你有真才实干,就算与他发生过冲突,王建安也不排挤。
曾经有位副参谋长因为政事与王建安意见相左,吵得不可开交,但是王建安知道此人有真才实学,在总政选拔干部的时候,王建安依然将此人给提拔了上去。
王建安对待家人也同样严格要求,王建安的夫人牛玉清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之后,就应组织的安排退伍了。
但后来,周围的很多同志的家属都通过关系再次穿上了军装,于是有人就跟王建安说,您去打个招呼,让夫人也重新入伍吧。王建安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认为组织怎么安排自有组织的道理,怎么能随意更改。
王建安与夫人牛玉清一共生有四个子女,但都为了建设新中国分散在全国各地,常年都见不到面。当时国家正好有一个政策,高级干部可以调一个子女回京,在身边也好有个照应。
牛玉清就觉得两个人年纪大了,身体也总是有些毛病,于是就想着要把一个孩子调回北京。
但王建安火了:“普通人能调回北京吗,现在正是抓紧建设国家的时候,只要我还活着,他们一个也别想调回来”。
其实作为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陪在身边,但因为国家有需要,王建安便坚持舍小家为大家,王老将军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
然而在王老将军逝世之后,坊间便传闻因为王建安顽固不化,生前得罪了许多人,所以在走后,竟无一人前去吊唁,也没有传出任何葬礼上的图片。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王建安将军一生清廉,深得党中央的器重,与一众老战友的关系也非常好,那么为什么没人前去参加王老将军的葬礼呢?这一切都是源于王老将军生前的嘱托。
1980年7月,王建安老将军身体多器官衰竭,弥留之际,王建安对夫人牛玉清交代:
“一生清廉,死后也不要浪费,我走之后,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搞遗体告别,也不要将我的骨灰葬在八宝山,把我的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王建安逝世的当天,牛玉清就将王建安的遗愿上报给了党组织,组织上对此表示尊重。等到在外地的几个子女回京商量之后,决定严格按照父亲的遗愿,一切从简。
很多王建安在革命时期的老战友都是通过报纸才得知了王建安逝世的消息,都没来得及见王建安最后一面。
王建安老将军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呕心沥血,如今老英雄虽然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为人处事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
我们中国需要这样的人,党需要这样的干部,老百姓也需要这样的领导,向王建安将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