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0月的某天早晨,在湖北省石首县调关镇的集市上,一位50多岁的中年鱼贩此时正在一个石桌前吆喝着卖鱼。虽然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湖北省还有部分地区没有迎来解放,但是调关镇却早在今年7月就解放了。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恢复,如今的调关镇也渐渐恢复了生气,早市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也有不少。
“老王!老王!”伴随着一阵叫喊声,一个身穿灰衣的人朝鱼摊跑来,他看起来似乎有些兴奋,只见他跑到鱼摊前,伸手递给鱼贩子一张报纸:“我说老王,快看,你儿子当上大官了。”
鱼贩子伸手接过报纸,只看了一眼便摇头道:“不对,我儿子叫王尚寅,这上面写的首长叫王尚荣,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嘛,你净拿我寻开心!”
这个叫王尚荣的青海大官究竟是不是鱼贩的儿子?最后二人有没有相认?这个名叫王尚荣的人,他又有着哪些传奇的经历?
报纸上的“大官”
这名卖鱼的贩子姓王,名叫王光尧,清末光绪年间生人。别看王光尧现在做的只是贩鱼的生计,但是早年间,他也曾跟着先生后面读过几年书。只是后来朝廷废科举,王光尧失去了考取功名的机会,家中又无甚背景,这才只能操弄起鱼生。
王光尧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尚寅,十几岁时便参加了共青团,跟着红军闹革命去了。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不知道儿子的下落,身边只有个小儿子陪伴,就这样辛苦操劳,直到调关镇迎来了解放。
至于那个拿着报纸,跑来找王光尧的则是当地的党委干部,李乔。
当年王光尧的儿子王尚寅在石首县担任青工部部长时,他就是被王尚寅发展起来的,后来王尚寅参加红军,去了地方。
李乔则留在了当地,历经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为王尚寅是老红军,所以无论是私人感情,还是组织要求,他都对王光尧一家颇为照顾。
虽然这个青海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名字叫做王尚荣,但是李乔凭着直觉,还是觉得此人很可能就是王尚寅。因为在革命时期,党的干部们为了保护家人,降低危险,都会采用化名,连党中央的毛主席、周总理都不例外,就更不必说其他的干部了。
只是王光尧在看到报纸后,并没有显得开心,反而一把将报纸推了回去,还指责李乔寻他开心。不过仔细想想也是,离家二十年,再次从报纸上看到,已经是军区副司令员这样的大官,尤其是名字还有一字之差,难怪老人家不肯相信。
李乔接过报纸,笑着对王光尧说道:“老王,虽然这个名字跟你家九斤(王尚寅的小名)对不上,但没准是化名呢?我建议你写封信去问一问,如今解放了,送信也快。就算不是你的儿子,也可以拜托帮忙找一下嘛。”
听到李乔这么说,王光尧也有些心动,他倒不在乎报纸上的这个叫王尚荣的“大官”是不是自己儿子。但若真能打听到自己儿子的下落,那也是极好的,现在各个地方的仗都快打完了,如果自己的儿子还在部队,那有名有姓的,总能查到吧。
等到李乔走后,王光尧卖鱼也有些心不在焉,草草收拾后,便挑起箩筐回了家。晚些时候,王光尧最终借着昏暗的灯光,提笔写了一封信。
心中满是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对儿子身份的猜测,这位老人也不确定这位青海的副司令究竟是不是当了红军的儿子,但还是希望这位领导能帮助自己寻找儿子。
等信写完,王光尧郑重的将其装入信封中,随后徒步来到当地政府找到了李乔,并将信交给他,请他帮忙寄给青海军区。
李乔虽说比王尚寅大上十来岁,但他当初还是王尚寅发展进入组织的,对于王光尧的请求,他自是全力做到。
第二天,李乔就托人将这封信寄了出去,除了王光尧一家子外,李乔本人也对王尚寅的下落很关心,想知道那位青海军区的副司令员究竟是不是他认识的王九斤。
坚定的革命战士
且说青海这边,此时仍是战火纷飞。虽然全国大多数地区已经解放,新中国更是宣告成立,但是青海显然并不在此行列。
由于海拔较高、地广人稀,多以少数民族为主,导致我党在此地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长期把持此地的,是号称青宁二马中的“青马”马步芳、马继援父子。
青海于1949年9月解放,盘踞在此地的青马主力基本被我军消灭干净,只留下少许残部与当地的土匪混杂在一起,企图给我新生的人民政权予以破坏。因此,当西北野战军主力离开此地前往新疆时,剿匪的任务便留给了青海军区。
青海军区剿匪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正是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王尚荣,同时,他还是西北野战军第1军的副军长。以第1军强大的战斗力,横扫那些土匪流寇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青海毕竟地广人稀,剿匪工作也需要时间。
至于王尚荣是何人,事实上正如李乔所猜测,王尚荣确实就是离家近二十年的王尚寅。王尚寅在加入红军不久之后,为了保护尚留在湖北调关镇的父亲王光尧和弟弟王尚桂,王尚寅不得不化名王尚荣继续工作。
在那个时期,每一位红军战士和共产党员的处境都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自己被敌人抓住,不仅自身性命难保,连家人都难以幸免。
1927年,黄麻起义,湖北各地都受到了起义成功的影响。年仅12岁的王尚荣也找到了调关镇当地的党组织,要求加入共产党。
此时,王尚荣的年纪还太小,无法进行艰苦凶险的革命工作。调光镇当地的党组织不忍打击王尚荣的革命热情,便让他先加入共青团,在共青团工作一样也是干革命。就这样,王尚荣跟着团组织做着革命宣传工作,斗争经验积累的同时,他也在一天天长大。
1930年,因为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工作经验,年仅15岁的王尚荣就在石首县的团委青工部担任部长,在这期间,他发展了不少进步青年加入组织,这其中就包括李乔。次年,贺龙的部队经过石首县,16岁的王尚荣经团组织推荐得以加入,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最开始,王尚荣是在红三军参加革命,数次反“围剿”下来,王尚荣因多次立功表现,被一路提拔。
到了1934年,19岁的王尚荣就已经是龙山独立团的参谋长了。能担任参谋长,说明王尚荣不仅打仗勇猛,还颇有韬略,如此年轻的团参谋长,即使在当时的红军中也是很少见的。
1935年,王尚荣随部队改编被编入了红一军团。这年11月,王尚荣开始随部队长征。晚年的王尚荣曾对家人说过,长征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长征以前,由于多次的胜利,加上年轻,他觉得革命并不如何艰难。但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却让他不得不反思军事斗争的本质。再加上长征的历练,王尚荣开始洗尽铅华,整个人也愈发成熟。
长征胜利后,因有感于自己的文化水平还不是很足,王尚荣开始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尚荣开始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团长,东渡黄河,作为第一批奔赴陕西抗日前线的八路军。
我们知道,在抗战刚开始时,蒋介石给八路军的编制并不多,全军仅有三个师,每个师两个旅,每个旅又下辖两个团。
所以能够担任715团的团长,足可见王尚荣的能力,要知道,此时,他也不过才刚满22岁。至于他的上级,说起来也是巧合,正巧是他刚加入红军时的首长,120师师长贺龙。
刚参加红军时,王尚荣的年纪太小,贺龙对他还不是特别熟悉。可在抗日战争中,王尚荣却是凭借自己实打实的战绩让贺龙对其刮目相看,渐渐的,王尚荣成为了贺龙的心腹爱将,每当有什么艰巨的任务,贺龙总是第一个想到王尚荣。
1939年120师新编了一个独立旅,在考虑谁来负责领导这支独立旅时,贺龙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王尚荣。
此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王尚荣也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升到了军区副司令的位置。
回首望去,不到40岁的王尚荣竟然已经打了二十年仗,真正做到了戎马半生。在这二十年间,王尚荣其实不是没有想过家中父母兄弟,但是革命任务艰巨,他又如何能抽开身呢。
回家
1949年11月初,正在军区指挥部策划剿匪工作的王尚荣突然收到一封来信。他好奇的拆开信件一看,还没读几句,顿时泪如泉涌。指挥部几个参谋见司令员如此模样,大为不解,在他们眼中一直临危不乱、成竹在胸的王尚荣司令员,什么时候这么失态过?
王尚荣收到的这封信,正是远在湖北老家的父亲王光尧寄过来的信,收到来信后,他才忽然记起,原来已经这么多年没有回过家了,而亲人连他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说来也是,王尚荣16岁离开家乡,此后在中国大地上转战几万里,为了革命奔波劳累,竟是忽略了向家中报平安。当然这也不难怪王尚荣,那个时候,又有多少红军战士能够向家中报平安呢。
好在,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王尚荣总算可以给家人报平安了。于是,王尚荣立刻手书一封,让警卫员帮他寄出去。这封家书流转了半个中国,终于在半个多月后,送到了王光尧的手里。
接到回信后,王光尧拿信的手止不住的颤抖,当看到信里王尚荣承认自己就是当年那个调关镇的王九斤时,王光尧再也忍不住情绪,失声痛哭起来。一旁的儿子王尚桂看到父亲这般模样,也忍不住流下眼泪,他扶着父亲,读完了来信后面的内容。
信中,王尚荣解释了为何会改名王尚荣,这并非儿子不孝,而是革命形势所需。在信的最后,王尚荣说自己现在尚有军令在身,待他扫清青海境内的土匪,就会回家再见乡亲父老。
知道了儿子平安的消息,王光尧心中的一块石头就算落了地。可王尚荣说他短时间内回不了家,这多少还是令王光尧有些遗憾,思念的闸门一旦打开,汹涌的情感就再也止不住。最后,王光尧决定,既然儿子军务繁忙,那自己就去青海找他。
三天后,王光尧做好了准备,他背了点家乡的土特产,将家中晒好的咸鱼和咸肉挑出最好的打包带上,和女婿一起踏上了前往西宁的路。这些东西也许并不珍贵,但这已经是王光尧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历经一个多月的徒步,在12月中旬的时候,王光尧和女婿终于来到了青海军区。经军区站岗的士兵通报后,王光尧被安排在军区内招待所休息。
刚巧他来的时候,王尚荣正在下面的部队里布置围歼马家军残部的战略规划,不在军区内。等到第二天下午,王尚荣才拍马赶回军区。
父子相见,自是分外感人的场景,王光尧的女婿从未见过王尚荣,一时间倒显得有些拘谨。不过王尚荣身为家中大哥,倒是自来熟,他一把拉起父亲和妹夫走进食堂,请他们吃了一顿“大餐”。
青海物资贫瘠,饶是大军区内的伙食待遇也不算如何好,不过王尚荣父子几人也不在意吃的饭菜究竟如何。他拉着父亲的手,从他在湘鄂根据地时期开始,给父亲讲述了这二十年来的革命经历。
王光尧听的十分认真,虽然儿子就“完好无缺”地站在自己面前,但是听到凶险处,他还是紧张的握紧了拳头,当看到儿子身上留下的几处伤疤,他也不禁湿了眼眶。
三人就这样说着心里话,唠唠家常,从下午一直聊到晚上。可惜王尚荣军务在身,没有太多时间陪伴父亲,王光尧也明白儿子难处,第二天一早,他拜托一名小战士打完招呼,就和女婿一起返回了湖北。
在得知父亲已经回去的消息后,王尚荣呆呆的矗立了十多分钟没有说话,不过很快他就收拾好情绪,投入到作战指挥中。
1950年底,王尚荣返京向中央报告青海的剿匪情况,后来在贺龙的关心下,他终于有时间返回湖北。
这位16岁就加入红军的革命战士,离家时中华大地尚处在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中。可等他再次回到家乡,却已经换了人间,如今家乡调关镇生机勃勃的活力景象,正是展现王尚荣半生革命的最好写照。
对于王光尧与王尚荣父子相认的往事,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