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二十一世纪之初,一家知名的汽车厂商接待了两位特别的客人。只见他们精神矍铄的来到车厂。
经过询问得知因为两位老人年纪有些大了,考虑到出行只靠一辆三轮车,实在是没有力气去踩蹬了,如今为了能够方便去医院看病,老两口准备买一辆汽车代步。
接待老人的工作人员一边在介绍车子的时候,一边悄悄打量着眼前的两位老人,只觉得其中的老太太十分眼熟。
待老人在挑选汽车的时候,工作人员偷偷将这两位老人的消息告诉了车厂的老板。
老板听闻即刻赶来,见到两位老人他热情的迎上去,忍不住激动的流下眼泪,豪迈宣布:
“您二老想要什么车,尽管说,我们免费送给您!”
这两位老人究竟是谁,为何惊动全厂的工作人员?
老板为何要免费将车子赠送给两位老人呢?
质朴做事,朴素做人
受到热情接待的两位老人直言是为了出行方便,前去车厂选车。
正在挑选车子的老人却惊动了车厂的老板,他闻讯赶来后,打量着眼前这位眉目慈祥和善的老太太。
虽然她现下头发花白,但笑起来的模样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想起一个人,那便是中国人心中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
经过一阵询问,在大家热情的态度中,老太太发现她终究隐瞒不住自己的身份,只好迫于无奈的承认了:
“没错,我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
“果然是您!”车厂老板激动的握住李讷的双手,眼里冒着泪花。
“我从小就读毛主席的思想理论书籍,没有亲眼见到这位伟人实在遗憾,现在见到您,总算圆满了。”
听到是毛主席的女儿,工作人员纷纷簇拥过来,将两位老人围在人群中。
而李讷哭笑不得的望了一眼身旁的丈夫王景清,王景清也只好向大家解释:
“今天我们只是来买车的,我们也希望能有一辆车子代步,你们看,如果再耽误下去,交警就要给我们贴罚单了。”
众人顺着王景清的指示望去,发现大街上停着一辆小三轮,这让在场的工作人员十分诧异,毛主席的小女儿怎么只骑小三轮呢?
别说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就是普通家庭,也不会让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骑着三轮车上街啊。
这让车厂的老板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他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帮助李讷。
说着亲自带领着李讷和王景清前往车行挑选汽车:“您喜欢哪辆汽车,就直接提车,我们免费送给您!”
老板的提议得到了工作人员的一致同意,但一向低调惯了的李讷和王景清却不这么认为。
但他们不好拒绝车厂老板的热情,只能笑着问道:“那我想问问有没有性能好又省油,还方便我们老年人的汽车?”
李讷的这个问题让车场老板为之一怔,如今汽车发展虽然很快,但如果说很适合老人性能又好的汽车少之又少。
车厂老板面露尴尬,他立刻让其他工作人员先去查查有没有这种类型的汽车,其次又打电话问了一圈供应商,最后不好意思的说道:
“实在对不住,这里暂时没有这辆汽车,您看看其他的呢?”
李讷却微微一笑摇头拒绝:“不,我就想要这辆汽车。”
这个提议让车厂老板更是为难,最后只能略感歉意的说道:“现在这种车有是有,还没有到真正实用的地步,所以……”
“那等你们车厂有这辆车子的时候,我们再来吧。”
说完李讷与王景清默契一笑,在老板诧异的目光之中,骑着他们的专用小三轮,在寒风中慢慢离开了。
实际上李讷提出这个要求并不是刁难车厂老板,而是间接的用这种方式拒绝车厂老板的好意。
但回家后,李讷就接到了车厂老板的电话,他语气焦灼的表示,一定会有这辆车,希望李讷和王景清老先生下次能来。
但李讷却礼貌的回绝了:“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们不能要您的这辆车,不拿群众一分一线是我父亲的交代,更何况我只需要一辆普通车代步,太好的车我们也支付不起。”
这段话让另一头车厂老板十分咂舌,毛主席的女儿怎么会支付不起一辆车呢?
然而李讷对人民的热情已经屡见不鲜,像今天晚上刚回家,王景清就收到了一封信。
来信人是沂蒙山的农民,信封很厚,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3000块钱人民币。
这让李讷非常生气,即刻要求丈夫,将这3000块钱退回这位农民家中,并写了一封信,先是表达了感谢,同时言辞严厉的写道:
“农民的钱是血汗钱,并不是大风刮来的,只有你们把生活过好了,才是对我父亲最好的报答。”
这些年来,李讷生活艰苦,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帮助,不仅有现金,甚至还有送房子的、送车子的,如果真的借助这些财物,李讷可以过上十分优渥的生活。
但恰恰相反,这些赠送来的财物,让李讷非常苦恼。最后她将这些钱原路退回,有些群众怕李讷退回,甚至匿名给李讷寄钱,于是李讷便将这些钱都捐给了公益事业。
因为李讷始终记得父亲对她的告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拿群众一分一线”的人生格言。
放弃特权,重回群众
1940年,李讷出生于延安。
刚刚落地的时候,毛主席骑着马飞驰而来,看到襁褓中的小女儿,又是心疼又是怜爱,直说:
“这就是我的娃娃啊,是个女娃娃,好啊,真好。”
由于前半生毛主席为了革命事业颠沛流离,使得妻子与儿子都献身革命事业,想到这些事,毛主席便十分愧悔。
因此为了弥补对家人的亏欠,毛主席将所有的爱和精力都给了小女儿李讷。
故而李讷的童年十分幸福,在延安时期毛主席便时常将小李讷抱到怀中,手把手的教她认字,读书。
建国后,李讷跟随父亲前往北京,后来毛主席还向中央申请,让李讷前往育英中学读书。
虽然李讷的生活方面受到了毛主席无微不至的关心,但在教育方面毛主席对李讷也十分严格。
在李讷年龄尚小的时候,毛主席便叫她前往学校住宿,同时要求李讷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父亲是毛主席。
这让李讷十分奇怪,但她一向乖巧,因此没有忤逆父亲的意思,而是在父亲身份那一栏填上了家庭医生王鹤滨的名字。
“爸爸,为什么我不能说你的名字呢?”
李讷那时候并不知道父亲的用意,只记得毛主席对她说道:
“如果你说你是我毛泽东的女儿,大家都会对你特殊照顾,但我只想让你做一个普通人。”
毛主席的告诫让李讷还是云里雾里,所以在往后的生活中,她愈发感觉到生活不公平。
小的时候因为身体虚弱患了疾病,要去急诊。毛主席让警卫员带着她前去看医生之前,还要嘱咐一句:“不要用讷娃的真名,否则就会有特殊照顾,你们排队就照常排队。”
当警卫员在医院看着那一条望不见头的长队时傻眼了,而李讷在警卫员的怀中哭的撕心裂肺,让警卫员心疼的不行。
但是想到毛主席的告诫,他最终抱着小李讷排在队尾,等他们挂上号的时候,险些没有了病号床。
这些事在李讷成长的过程中非常普遍,有的时候李讷会委屈的向父亲抱怨:“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承认是你的女儿呢?”
“如果你说你是我毛泽东的女儿,无论是谁都会给你特权,但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毛泽东这个名号,我也就是个普通人,你也只是普通人的女儿,那么到时候你还能享受优待吗?所以你的特权和优待可能是建立在牺牲群众的基础上,爸爸不希望你成为这样的人。”
面对父亲语重心长的劝诫,李讷似乎明白了其中的用意。
尤其是后来李讷每次回家,毛主席都会趁空闲的时候,给她讲革命史,给她批注古诗词,随着年岁渐长,她也在父亲的敦敦教导中真正读懂了杜甫的三吏和三别,也终于理解了父亲对她的良苦用心。
于是李讷开始自发的向父亲学习,不仅改变生活作风,像父亲一样艰苦朴素,同时在功课方面更是认真努力,将父亲当做自己的风向标。
想到父亲最大的心愿是想当一名老师,李讷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弥补父亲的遗憾。
最终在李讷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考上了北大历史系。
毕业后成为了《解放军日报》的编辑,后来在父亲的建议下,李讷没有留恋北京便利舒适的生活,毅然决然的前往江西的“五七干校”,与老乡们一起生活,进行劳动改造。
在这里,李讷亲眼见到了农民困苦的生活,也了解到劳动人民的不易。回忆过去她还不曾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李讷便感到十分羞愧。她曾经写信与父亲言说过自己的心态变化。
毛主席对女儿的成长感到十分欣慰:“讷娃,你能理解就好,有的时候生活过的很苦,我也知道对你不公平,但只有体验这份苦,才能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去切实体会这份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因为是毛主席的女儿,所以要以身作则,要融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是毛主席对李讷寄予的厚望,而李讷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在“五七干校”她积极参与劳动,自己挑粪车,干粗活,吃饭也只吃一个馒头,和老乡们一样同进同出。
这样朴实的性格吸引了当时在管理处做服务员的小徐,二人短暂的接触后,李讷发觉她对小徐产生了好感,随着二人逐渐深入的接触,两个人决定结婚。
能够嫁给普通人是毛主席对李讷的期望,眼见女儿与服务员产生了爱情,在众人的阻拦中,只有毛主席衷心对女儿送上祝福,并特意用稿费买来了生活用品,并写上一封长长的祝福信,寄给了李讷。
原以为在毛主席的教育下,李讷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无奈的是,天不遂人愿。
不忘教诲,不忘本分
和小徐结婚后,李讷并没有如愿过上共同进步、互相帮助的生活,反而发现了她与小徐思想上越来越大的差异。
曾经甜蜜的爱情最后变得两看相厌,这让李讷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决定放弃这段婚姻,与小徐离婚。
但此时李讷发现她怀上了小徐的孩子,思考再三,李讷认为如今她已经独立了,许多事不能只靠父亲帮忙,因此李讷在与小徐离婚后,领着孩子,独自抚养他长大。
那是李讷最艰苦的岁月,她与孩子住在小胡同里,在孩子成长发育阶段,甚至没有办法给予孩子所需要的营养。最后在父亲稿费的接济下,才稍稍好过一些。
但随着毛主席去世,李讷悲痛万分的时候,生活也愈发的艰难。
但即便如此,李讷拒绝了父亲身边的警卫员、过去战友的帮扶,而是说道:
“我知道你们对我爸爸的感情,也是因为爸爸才帮助我,可我爸爸只是希望我能够过普通人的生活,做个普通人,所以请大家不要再帮助我了,我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
坚强自立的李讷深受毛主席的影响,日常生活中都是深入浅出,低调做人,热情做事。
在这期间,有不少人追求李讷,但李讷都是拒之不见。
孤苦的生活让李讷没有泄气,反而对生活的态度越发坚强,这些都来自毛主席对她从小的培养,独立的生活和从不骄奢的习性,让李讷面对任何逆境都可以逆流而上,因此李讷也逐渐养成了坚毅、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
但是见李讷如此艰苦,曾经照顾李讷生活的阿姨韩桂馨,与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李银桥实在心疼。
最终在二人的努力下,将毛主席身边另一名警卫员,当时正在云南军区任职参谋长的王景清介绍给了李讷。
李讷本不打算与王景清见面,她对爱情并不抱有希望,同时李讷也不打算依靠任何人生活。可是架不住韩桂馨与李银桥的劝说,最终来到韩桂馨家中与王景清见面。
王景清对李讷可谓是一见钟情,而李讷见到温厚的王景清也流露出少女的羞涩。
二人经过一番交谈,发现不仅思想一致、爱好相投,更重要的都不是享乐主义,都决心要把毛主席艰苦朴素的生活贯彻始终。
“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候,毛主席也是这么教育我,我现在也在身体力行的实现他老人家对我的教导,不能辜负他啊。”
王景清的这句话让李讷十分动容,曾经她坚持孤身一人,其实也是觉得其他追求者不理解自己的思想,不理解她如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实际上是李讷不愿享受优待和特权,这都是源于父亲对她的教育:为人民服务,回到群众中去!
眼见王景清如她一样,在其后的相处中,也让她深觉的王景清才是她等了大半生的良人。
于是1984年,李讷与王景清操办了婚礼。当天,二人也只是简单的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两方的几个亲友吃了顿饭。婚礼结束后,二人决定回韶山去看一看父亲的家乡。
来到韶山后,看到这里秀美的风光,李讷情不自禁的想念着父亲,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是自己的故乡。
李讷忍不住落下泪来,这也惹来一旁前来参观主席故地的游客们的异样目光。
此时众人并不知道李讷是毛主席的女儿,来这里参观时,李讷为了不享受优待只写了丈夫的名字。
x夫妇俩一同来到毛家祖宅,抚摸着黄土墙垣,看着父亲少时居住的房间,李讷久久不愿离开。
如今已然人到晚年的李讷,依旧会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时候,偶尔回到韶山,去看看老家,走一走父亲年少时走过的山间小路。
但因为发福的体态和外貌,常常会惹来游客的驻足和疑惑的视线,因为她的长相十分的像父亲,尤其是一张笑脸,几乎到了一模一样的地步。
与外貌一般不变的,还有她一如既往的低调做人,不拿群众的一分一线,而这也都是父亲对她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她将这些朴实的品质继承了下来,也将一直传承下去,并且还会让她的孩子和子孙们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