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1号北京街头,此时路口的红灯刚刚亮起,行驶的车辆也陆续停下,准备让行人先行通过。
但就在这个时候,人群中忽然传来一声惊呼,“那车怎么还在行驶?”闻言,一旁的路人纷纷驻足扭头看去。
眼看着,一辆小轿车就要闯红灯了,可就在人们开始躲避的时候,车辆却突然急刹停了下来。受到惊吓的行人无一不拍着胸口说声好险,随后又对那辆准备闯红灯的轿车怒目相待。
但是此时坐在驾驶位的司机对此却丝毫不在意,脸色十分慌张,还不时地回头向后排看去。
那么这名司机此时究竟遇到了什么突发情况,以至于想要闯红灯走呢?而他最终又因为什么缘故,选择了急刹?这件事到底是怎样一个过往?
街头的急刹
2002年3月,初春的北京依旧让人感到一丝沁脾的寒冷,但是大街上已是人头攒动,道路上的车辆也如同车水马龙一般奔流不息。
片刻后,街头的红灯亮起,来往的车辆也渐渐停了下来,而行人则开始过马路,但就在这个时候,意外突然出现了。
只听见人群中忽然爆出这样一声惊叫,“这车怎么还不停?”随后四周的人群就顺着声音来的方向看了去。
可当他们看清不远处发生的事后,脸色顿时变得惨白,因为他们看见一辆小轿车竟然径直向斑马线开了过来,司机似乎并没有刹车的打算!
这一幕可把过路的行人给吓坏了,他们立刻四散着向周围跑去,想要躲开那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轿车。
可就在人群四处躲避的时候,意外却再次降临,人们看见刚才那辆一幅不管不顾,想要闯红灯的轿车,竟然在停车线前猛踩了一脚刹车,停住了!
顿时“嗤啦”的刹车声灌入人们的耳中,这也让部分围观的人群纷纷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一直等到刹车声散去,人们这才把目光转向那辆小轿车。
只不过此时人们的眼中都带有一丝愤懑,到底是谁?不知道不能闯红灯啊?少许几个被刚才一幕吓得心有余悸的老人,不由得高声说道。
可就算围观的人们心中再怎么愤怒,轿车上的那名司机似乎对此都是一副置若罔闻的态度,不仅没有给予回应,反而依旧时不时地回头看向后排。
很显然司机的态度既引起了路人的愤慨,又让他们感到十分好奇,那么那名司机为什么之前想要闯红灯?后来又为什么会停下?轿车后排上坐的是谁?下面我们来接着述说。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轿车内部,回到事发前的几分钟,一辆轿车正行驶在北京初春的街头,后排坐着一位面色沧桑的中年男人。
但就在轿车将要行驶至下一个路口时,坐在后排的那名中年男子,脸色忽然变得惨白,同时右手紧紧地捂着胸口。
男人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胸口突然像火烧一般的疼痛,这股突如其来的痛感,几乎让男人失去了意识。
很快前排的司机通过车内的后视镜察觉到男人的异常,他看见后视镜中的男人,额头上冒出层层的冷汗,心里不由得一阵惊慌!
于是当即决定,变更目的地方向,直接前往附近的医院!是故,司机开始不停地加速,超过了一辆又一辆的汽车。
但就在车辆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路口的红灯突然亮起,看着不远处亮起的红灯,再看看后视镜中脸色苍白的中年男子,司机咬咬牙,准备加速闯过这个红灯!
可就在此时,后排的中年男人似乎也意识到司机准备闯红灯,于是强忍着胸口的痛楚,开口说道,“不要闯红灯!”
等他说完这句话后,就因为疼痛昏死了过去,靠在一边的窗户旁,而那名司机也在这句话后,猛地踩了一脚刹车,在停车线前停住了。
但司机并没有理会车外嘈杂的指责声,反而十分慌张的扭头看向后排,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路口的红灯也变成了绿灯。
司机看见绿灯亮起后,二话不说,立刻踩下了油门径直离开了这里,只留下原地人群的一阵好奇。
一直到几个月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齐聚于此为一个人送行,人们这才知道那个制止司机闯红灯的人是谁。
一生廉洁
1943年7月23号,东北吉林海龙县的一个普通农工家庭,这天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怀胎十月的妻子终于顺利生下了一名男婴,本分老实的丈夫十分高兴,给这个男孩取名为郑培民。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纵使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父亲依旧坚持要送郑培民去上学,因为父亲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就这样郑培民去了当地学校开始念书,在校学习期间,郑培民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1962年,19岁的郑培民以优异的成绩被吉林大学物理系录取。
大学毕业以后,郑培民就报名参了军,1970年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郑培民被分配到湖南工作,自此郑培民这个东北汉子就在湖南扎下了根,待了整整三十二年!
作为毛主席的故乡,湖南省的经济却并不发达,受限于地形影响,许多偏远地区哪怕到九十年代都没能通上电。
再加上湖南当地的饮食喜好吃辣,所以初到湖南的郑培民显得很不适应,但是为了完成党交代的任务,为了带领湖南人民奔向小康,郑培民硬是咬着牙克服了种种不适。
1990年,此时距离郑培民被分配到湖南工作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虽然郑培民说话的口音依然带有强烈的东北色彩,但是其生活习惯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前那个不能吃辣的年轻人,现在已经适应了湖南特色,而他的脚印也布满了湘江大地。同年的5月,郑培民调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与湘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天壤之辈,湘潭因为靠近湖南省会长沙,所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十分良好。
可是湘西却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带,就算是去长沙都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想要使得湘西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郑培民自感肩膀上的担子不轻!
但或许是东北人天生的要强,郑培民在接到调令后,二话不说收拾好行囊,转身就坐上了前往湘西的绿皮火车。
坐在窗户边,看着窗外不断略过的风景,郑培民心中的忧愁也被湘江大地靓丽的景色抹淡了不少,同样这也更加坚定了郑培民心中带领湘西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念!
所以当郑培民来到湘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领导班子询问,“哪个村子最穷?”“叭仁村。”
“叭仁”是苗语,意思是山顶上,叭仁村三面悬崖一面山,要想去这个村子,首先要从湘西的首府坐车去乡里,然后徒步爬行长达12公里的陡峭山路。
因为地方太过于偏远,所以一般少有领导会去往当地,而当地的经济也因为地形的极大不便,发展得极为缓慢。
但是郑培民却把叭仁村当做自己上任后的第一目标,所以他亲自带着州委领导班子,跋山涉水,亲自赶往叭仁村,也因此郑培民成为叭仁村建村以来到访过的最高一级领导。
以至于十几年后,叭仁村的村民都还对郑培民念念不忘,每当提起这位书记时,村民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极力称赞这位亲民的书记。
为了帮助叭仁村的村民脱贫,郑培民除了亲自到访以外,还特意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他在会议上铿锵有力的发言,使得与会人员久久无法忘怀。
“三生有幸,埋头苦干”,这是与会人员记忆最深刻的八个字,郑培民也因此被湘西人民永远怀念。
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自己帮助湘西脱贫的任务,郑培民先是走遍了湘西大地,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每个贫困山区。
在走访完成以后,郑培民认为制约湘西经济发展的有三大因素,第一就是粮食,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湘西全州大概会有三成左右的百姓断粮。
当地政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每年都得花费大量的金钱从外地产粮区购粮,这极大地制约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
而作为一名理科生,郑培民深知“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为了摆脱粮食困局,郑培民在全州范围内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种植新技术。
但是湘西地区,自古就是山多地少,老百姓们对于土地极其重视,新技术在没有出现效果以前,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让郑培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加速推广这项有益于提高产粮的技术,郑培民身先士卒。
他带着州委的机关干部,在炎炎烈日下,来到地里弯着腰耕作,是以将郑培民晒得满脸通红。
但是郑培民却并没有说苦喊累,而是日复一日地待在田地里,郑培民心里明白,要想真的推广技术,自己就必须亲力亲为,只有自己带头去做了,老百姓才会认可。
看着在田地里满身大汗劳作的郑培民,湘西的老百姓们也渐渐认可了这位书记,认为他不摆架子,是一个亲民的“好官”。
于是在郑培民的影响下,湘西各地开始逐一推广该项技术,一直到1992年,郑培民上任两年后,湘西的粮食第一次实现了自给自足!
看着坐在田野上笑呵呵的百姓,郑培民也第一次露出了微笑,他知道自己的第一步走对了,接下来就是解决居民用电的问题!
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湘西地区就建造了一座水力发电站,可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这座水电站不仅发电度数少而且不稳定!
每到夏季用电高峰期时,这座水电站连最基本的居民用电都无法保证,就别说工业用电了。
再加上自从水电站建成以后,一直到九十年代,几十年过去了,水电站设备也老化得不成样子,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利益纽带。
郑培民想要发展经济,提高发电度数,面对的不仅是设备更新维护问题,更有部分地方部门的暗中阻扰。但是郑培民性格中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使得他对于改革电力发展,表现得异常坚定!
他不仅直接废弃了以往不稳定的水力发电方式,改为火力发电,同时还坚持引入国家大电网,想要打破湘西电力供应的格局。
但是这还只是想法,想要真的落实下去,郑培民自认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了确保火力发电真的可以适应湘西经济发展的形势。
郑培民再次带着领导班子走遍湘西,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更在其中三十多个乡镇里住过。
在郑培民的亲自督促下,很快一张完整的火力发电供应网络被规划形成,火力发电也不再是一个空想。
在完成规划后,一个崭新的供电网络在湘西大地全面铺开,叭仁村也第一次用上了电。
粮食问题,电力问题被郑培民相继解决,此时的郑培民心中豪情万丈,因为距离他心中的目标,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步了,那就是交通!
“想要富,先修路”,这几乎是全国人民的共识,可是湘西大地那糟糕的地形条件,无一不再制约着这点。可是郑培民不怕,为了帮助湘西人民脱离贫困,在他的主导下,湘西州政府决定新修一条公路——火禾公路。
在修建这条公路时,郑培民已经被调往湖南省政府工作,但是他却依旧关心着公路的建设。
于是他亲自带着技术人员,一步步的丈量着这条公路,当他发现公路修建出现问题时,他异常恼怒的对着一个熟识的干部发了火。
在郑培民时时刻刻的关注下,火禾公路顺利竣工,从此湘西人民进出外界的道路又多了一条,与外界的联系也更加畅通了。
严以律己
郑培民除了在政绩上有突出表现外,私下里对于自己,以及家人更是十分严格,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谋取福利!
他的妻子杨力求一直都在新华书店工作,哪怕郑培民后来调任湖南省委副书记,杨力求的工作与职务也没有丝毫变动。
而杨力求对此心里也并没有任何不满,她依旧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因为杨力求也明白,自己丈夫做的事都是为了湖南人民。
有一次,一个商人通过关系打听到了郑培民的家在哪,之后他就借着上门拜访的名义来到郑培民的家。
恰巧当天郑培民外出巡视工作去了,家里只有妻子杨力求,商人在看见这一幕后,二话没说丢下随身携带的礼物就飞快的离开了郑培民的家,任凭杨力求在背后怎么呼喊都没有回头。
看着商人丢下的礼物,杨力求明白这不是自己能收的!所以就一直没有理会,准备等丈夫郑培民回家,让他处理。
就这样杨力求一直等到深夜郑培民才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到家里,看见丈夫回来了,杨力求顾不得别的就把白天的事给说了出来。
郑培民一听妻子说完,当即连夜就和妻子一起,把放在门口的礼物给那名商人送了回去,而除了这件事以外,郑培民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
郑培民的儿子在高考后顺利被湘潭大学录取,彼时的郑培民正好要去湘潭开会,儿子就心想跟着父亲的车一起去学校,这样也省得自己坐火车奔波。
于是儿子就和郑培民的司机说好,在郑培民出发的当天,提前一步坐上了汽车,可就在儿子舒适的坐在车里时,郑培民却对此大发雷霆!
郑培民认为,这辆汽车是单位配发给自己的公务用车,儿子不是公务人员,是绝对不能使用的,所以就强行要求儿子下车!
看着在车外愤怒的父亲,儿子心里也十分委屈,他一度以为自己的父亲已经不疼爱自己了,自己只不过是搭个顺风车罢了。
实际上,这种行为根本算不了什么,就算别人知道也无伤大雅,因为郑培民是真的去湘潭开会,带上儿子也只是顺路的事。
可是郑培民却不这么认为,他就要求儿子下车,然后去买火车票,自己坐火车去学校。在父亲的严厉的要求下,儿子一脸委屈与愤懑的下了车,随后就看着父亲坐上汽车一路疾驰而去。
彼时的儿子还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做,一直到他亲眼看见,湖南人民在听闻父亲离世的消息后,那份悲痛之情,他才恍然大悟。
2002年3月,郑培民因为政绩突出被要求前往北京述职,而此时的郑培民并不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远行。
3月11号,郑培民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郑培民离世后,湘西人民无不泪流满面,胡锦涛书记等中央领导亲自出席了郑培民的葬礼。
倒下的郑培民,擎起来的是精神火炬,“大浪淘沙,警钟长鸣,不忘宗旨,永葆本色”是郑培民生前时常念叨的四句话,而这也被人们时刻铭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