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1月4日凌晨时分,河南省某县委机关内的一阵阵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夜幕。
待工作人员循着枪声赶到现场后,看到的却是惨不忍睹的一幕:地面上一片血迹,四人躺在血泊之中一动不动,只有一人还尚存一丝气息。
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当地的公安部门,只见带头的人顿时青筋暴起,嫉恶如仇的表示: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更何况此次作案的还是军人,遇害的还是政府工作人员。若是看到了凶手,不用报告,直接击毙则可。
那么,作为一名军人,凶手为何会攻击县委机关中的工作人员?他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军队生活
“1987年河南枪杀案”中的凶手名叫赵晓东。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赵晓东的一层身份,是军兵。
赵晓东,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中,他的父母都是当地的政府公务人员。
赵晓东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养尊处优的环境中,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在父母的溺爱中,赵晓东养成了蛮横无理的性格。
从小便不学无术的他,引起了父母的担忧:他俩都是公务人员,儿子总不能是个一事无成的“废物”吧?这要是传出去,对他们的名声也不好。
于是,赵晓东的父母便为他选择了上学之外的另一条道路:参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某些人的观念中,参军甚至比拥有高的学历更光荣。因为参军更容易与国家挂钩,更容易成为英雄。
在父母的安排下,赵晓东进入了军营。
但是,向来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赵晓东,怎么能受得了军队那艰苦的生活呢?在参军后不久,赵晓东就产生了逃跑的畏惧心理。
当值正值严冬,随着警卫员哨声的响起,赵晓东的室友就纷纷起了床。赵晓东睁开了睡眼朦胧的双眼,却发现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因此又缩回了被窝。
不一会儿,赵晓东的被子便被人掀起。张晓东定睛一看,是一个军官打扮的人。赵晓东气不打一处来,却想起了参军前父母对他的教诲,只能一边起床一边嘀咕着:“要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我才不来这么个‘破地方’呢。”
经过几天的训练后,赵晓东再也不愿意待在军营里,便写了一封家信托人送给自己的父母,没想到父母的回复却令赵晓东无比失望。
信封中,赵晓东的父母告诉赵晓东:一旦进入了兵营,服役期限没满之前就不可以离开,要不就会被判定为“逃兵”。到时候不仅他们的脸没地方放,赵晓东也会成为社会所排斥的对象。
赵晓东只好断了脱逃的念头。但是,赵晓东那嚣张跋扈的性格,却令他在军营的人缘非常差。
一日训练结束后,赵晓东前去澡堂洗浴,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然插到了排队队伍的最前面。他后面的那个人立刻就提醒了赵晓东,却不料反被赵晓东辱骂,二人随即爆发了争吵。
碰巧,此时警卫经过了澡堂。在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后,警卫人员自然是对赵晓东进行了责备,却没想到赵晓东竟然对“告状”的那人怀恨在心。
次日,在一次枪击训练时,赵晓东竟然将枪口对准了那个人,不过好在警官及时发现了赵晓东的异常,并对其进行了呵斥,这才没有酿成惨案。
赵晓东的军营生活,就这样消极的到达了尾声。
县委生活
走出军营的赵晓东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军人的身份,让赵晓东在哪儿都可以受到优待和尊重。赵晓东也曾凭借着这个身份,找到了多份工作。但是他不是嫌累,就是嫌烦,在每个岗位上没待多久都会离职。
赵晓东的父母看不下去了,就借助自己的“关系”,为赵晓东在某县委机关中找到了一份清闲的工作:通信员。
这时,赵晓东的“退役军人”身份就发挥了很大的优势,赵晓东顺利的进入了县委机关中工作。
军营几年的生活,不仅没有改掉赵晓东嚣张跋扈的性格,还养成了他偷鸡摸狗的习惯,时不时就会将工作地点的某些物品带回家中。
甚至,在他的认知中,“公司是他家”,那些东西本就应该是他的。
这天,赵晓东看到办公室内有一个金黄色的小装饰,他料想那可能是黄金做的,一定值非常多的钱,便神不知鬼不觉的将其放入了自己的口袋。
没想到,这一幕却被办公室的另一工作人员看到。该工作人员立刻向上级举报了赵晓东,而赵晓东之前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也被查了出来。
赵晓东受到了极大的处分。望着幸灾乐祸的几个人,赵晓东的内心非常气愤。回到家的赵晓东越发焦躁不安,暗暗发誓,一定要报复他们。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县委副书记卧室中的那把枪。
1987年1月4日凌晨1点,赵晓东潜入县委副书记的卧室,并将熟睡中的其打晕,然后偷走了一支手枪。
接着,赵晓东来到了县委机关的会议室,储藏室等多个地方纵火。迅猛的火势很快便引得众人前往。躲在暗处的赵晓东认出了举报自己的那人,遂对其开枪,后又向其他人开枪。
一片混乱中,赵晓东逃离了现场。
逃犯生活
县委机构中,赵晓东击中4人,其中3人丧了命。这就是“1987年河南枪杀案”。而当时,赵晓东也才23岁。
案件发生后,当地居民一片惶恐。尽管警方封锁了消息,但是杀人犯携有枪支的消息还是不翼而飞。
当地公安也是十分着急,有领导直接下令:看到赵晓东,直接击毙。
有人向警方提供了一个消息:赵晓东会驾驶车辆。
警方遂分析:现在赵晓东杀了人,一定急于逃出那“是非之地”。但是赵晓东是个人犯案,平时也没有什么朋友,所以他极可能一个人驾驶车辆逃跑。
但是,在赵晓东的逃往路径上,警方却作出了错误的推断。他们在省内的各个道路上设立了关卡,但始终没有发现赵晓东的任何踪迹。
一日夜里,在某处道路上,一队交警拦截了一辆大卡车。而在大卡车内,只有驾驶座上坐着一位年轻的男子。
但是,当警方敲响了车窗后,车内的人却没有任何反应。交警从玻璃中,察觉到那位司机紧张的神情。
“快下车,接受检查。”交警不耐烦的催促到。同时,他们加强了警惕,纷纷将手触碰到腰间别着的枪上。
很显然,交警将该司机当成了赵晓东。
令交警没想到的是,驾驶座上的那司机,竟然启动了发动机,开着大卡车就要向前行。交警急的大声警告:“停下来,我命令你立刻停下来。”
但是那司机却没有任何想要配合交警的意思,眼见卡车就要驶离,为首的那人突然想到了上级所下的命令:不需要留活口。
说时迟那时快,该交警就掏出了手机,朝着卡车的驾驶座上就射击了起来。
事情的结局就是,卡车上的那位司机中枪身亡,而他也不是赵晓东,是一位害怕被查出酒驾而逃离的司机。
这件事让当地的警方陷入了沉思:卡车司机,已经不是他们第一个误伤的人了。抓捕赵晓东,拿回手枪,给那些受害者一个交代固然重要。
但是,这么无原则的抓捕,是不是对其他百姓也造成了威胁?
警方在思考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再和以前一样,不顾一切的抓捕赵晓东。必要时刻,才能动火。
1月17日,赵晓东逃到了济源市柿槟村。本来,当地的居民是无法发现他的,但是他却在麦场上与一位农民起了争吵,并向对方开了枪。
这让当地的居民立刻就联想到他就是赵晓东,遂联系了当地的警方。而赵晓东则在行凶后,驾驶着车辆朝着洛阳市的方向跑去。
在洛阳的黄河公路桥上,赵晓东被武警拦了下来。赵晓东立刻抛弃了原有的车辆,掏出手枪就转移到了另一架大巴上。而大巴司机见赵晓东有枪,也不敢不服从。
武警让赵晓东投降。但是赵晓东知道,自己已经是死路一条了,也不妥协,朝着窗外就开枪,并击杀了一名战士。
其余的武警见了,纷纷向大巴上开枪。虽然后来遭到了制止,但是大巴上已经有乘客被误伤。
在刑警队领导的指示下,一辆消防车被调到了现场,并不断向大巴附近喷射泡沫。同时,一辆水泥车也慢慢的靠近着大巴。
赵晓东显然已经杀红了眼,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车外的情况。很快,赵晓东的子弹就被耗尽。武警纷纷跳入大巴车内,并朝赵晓东开枪。赵晓东身亡。
赵晓东最后的结局,一点也不值得世人同情。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那些惨死于他枪下的人,却是无辜的。
同时,在抓捕赵晓东的过程中,警方的错误判断也值得我们借鉴。抓捕凶犯固然重要,但是普通百姓的生命安全,更值得我们珍惜。
看完赵晓东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