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迷雾,诉说天下故事,探索背后真相,为您全面地了解历史,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和精神力量!
—— 《 否哈 • Fouha 》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In 1978, A Call To Action Caused An Uproar In The Political Circles, Wang Dongxing: Which Central Government's Opinion

2023-05-29 16:38

1978年5月6日下午,在北京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同志的家里,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主编沈宝祥,递给胡耀邦一篇文章。

胡耀邦看后迅速提出两条修改意见。五天后,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头版下半版, 再转第二版。

“这篇文章将载入史册”这是胡耀邦当时的预言。

那么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这篇文章到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胡耀邦

中国百名“改革先锋”:胡福明

2023年1月3日,87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去世,引起世人的悲痛。而在他的悼词里有:尽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心!

当年他的一篇文章,犹如在乌云层层的天空炸响了一声春雷,这篇文章的名字: 《时间是实践真理的唯一标准》。

1935年,胡福明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困家庭,他自幼学习刻苦,但在初二时,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

幸由我地下党人资助,方继续进入课堂,并于1955年以优异成绩就读北京大学哲学系。

1959年,胡福明毕业后,遵照校领导的指示到南京大学从事工作。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上学期间,校领导和同学们知道他经济拮据,经常主动救济他,所以,胡福明一直对党和周围同志心存感激,经常说:我是党组织一手培养出来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国家干部,胡福明忧国忧民。时刻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

1976年粉碎四人小组后,压在人民心头多年的石头终于搬掉了。可十年浩劫带来的阴霾和创伤,短时间在人民心中挥之不去。

彼时,中国神州大地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国家下一步要何去何从?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知识分子为国立言,责无旁贷

1977年2月,在权威性极强的两报一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两句话,引起胡福明的注意: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国家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再因循旧的观念和做法是不科学的,国家急需安定团结发展强大,人民渴望过上丰衣足食的安稳生活。而为国家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义无反顾。

经过深思熟虑后,胡福明决定写文章批驳“两个凡是”。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胡福明深深知道写这篇文章的危险性,所以他决定不汇报任何领导,由自己单独来完成,以免连累他人。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8月底,胡福明的文章《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寄出,经多人审阅,几经周折,最后在第二年的5月6号下午,胡耀邦家里,终于定稿。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下半版,文章名字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这篇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远意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蓦然横空出世,在中共高层激起强烈反响。接下来,它要饱受世间太多的风吹雨打。

文章发表,石破惊天

《光明日报》主要是面向学术界的报纸,读者以知识分子居多,刚开始大多数人以为是一篇学术性文章。并没引起多大注意。

第二天,新华社转载。之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报纸也陆续转载。而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迅速转载,与一个人努力推广有着密切的关系。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这个人就是《光明日报》的总编杨西光,早在这篇文章修改时,杨西光就倾注了不少心血。其中文章题目《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加入的“唯一”两个字,也有这位老报人的功劳。

5月11日下午,文章在 《光明日报》刊登。杨西光就一刻没闲着,他立即给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社负责人打电话,建议他们报纸转载。可在当时这种政治氛围下,几个负责人都比较谨慎,不敢擅自做主。

杨西光看懂他们的顾虑和担忧,于是,悄悄告诉他们:这篇文章是经过胡耀邦同志阅定发表的。

杨西光,这位革命经验丰富的老报人,那时刚参加完中央党校的“三次路线斗争”,为国家的下一步发展路线也在日夜忧思。他认为这篇文章是来的正是时候,要改变旧的思维和意识,可以从这篇文章开始。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当然他也知道,要想把文章迅速推送到大众的眼前,要想驳倒意义非凡的两个“凡是”,要想让这篇文章形成一定气候,要想解放一些领导人的保守思想,仅靠一个《光明日报》的力量无异于杯水车薪。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

只有联合其他报业的力量,才能把真理论战的氛围渲染起来。就在这篇文章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迅速进入诸多中央领导高层眼帘时,各种阻力来了。

文章转载,引起轩然大波

《人民日报》第二天转载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更多高层人士的关注。很多人已经私下议论这篇带着“火药味”的文章了。

5月12日深夜,正在值班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蓦然接到领导吴冷西打来的电话。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胡绩伟

电话里传来领导愤怒的谴责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响很坏,这篇文章分明是在“砍旗”。

胡绩伟明白,吴冷西所谓的“砍旗”,是指砍毛主席的“旗”。

因为文章中反复强调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去年有些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显然就不是标准了。

胡绩伟一看这架势,就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立即把吴冷西的讲话记录下来。

而吴冷西批驳的内容。逻辑分明,条理清晰。一看就是深思熟虑,也看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

第二天,胡绩伟把电话记录内容除分发几个重要同事外,还给杨西光递交了一份。并在电话里讲了昨晚通话情况。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杨西光平静地听完胡绩伟的叙述后,坚定地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没有错,不用管他,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显然,头脑清晰、思想敏锐的杨西光知道,这篇文章带来的地震才刚刚开始,大的震感还在后面。

任何事情有弊也会有利,《人民日报》领导吴冷西,深夜问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消息迅速在报界传开。

本来还有少部分领导高层,并未关注到这篇文章,也因这件事发现了这篇饱受争议的文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文章的知名度。

正如杨西光所料,随着文章的越来越“火”,事态还会持续升级。高层领导之间的意见分歧会越来越大。很多领导的态度会逐渐明朗。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领导层因文章引发的争执,愈演愈烈

吴冷西接到胡绩伟电话的当天,在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的家里,也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此人是亲自登门问罪的: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党内同志的安定团结至关重要。那篇文章,反响很坏,造成我党主要领导人意见分歧,并且这种分歧还暴露在各大报纸上。

尽管压力重重,各种舆论以排山倒海之势涌来,但却一点没有影响《光明日报》继续发力。

当天,《光明日报》继续发了一篇与内容相似相近的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继续为当时热议的真理标准助力。

因为转载,新华社社长曾涛同样受到责难。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5月13日,有电话直接打到社长办公室,那人开门见山地说:“新华社就不该转载这篇文章。它是一篇错误的文章。

听口气就知道那人很生气也很强势。曾涛也没客气,直接向那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那人碰了一鼻子灰,仍然不死心。

没多久,在一次公开场合,那人再次表达对这篇文章的强烈不满:“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反动的,政治上是砍旗帜的。

一连串排比句定性,看得出此人对这篇文章是极度不认可的。

就在同一天,在胡耀邦家里,《人民日报 》两位编辑,手拿吴冷西的讲话内容,对胡耀邦说:现在的领导层,因那篇文章在政治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多分歧,而华国峰的态度是:理论问题要慎重。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胡耀邦听后微微一笑:历史潮流是滚滚向前,这点肯定谁也阻挡不了。理论问题要慎重。但也要勇敢。

其实,胡耀邦对事态的发展是保持外松内紧的态度,他知道,虽然这篇文章短短几天已传播的广为人知。

但领导人之间的意见分歧远没结束,引发的理论斗争高峰还没真正的到来。

事态继续升级:质疑声越来越高

果然,5月17日,文章发表的第六天,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且分管宣传工作的汪东兴,在一次小型会议上,明确了自己的观点。篇幅较长,用词很尖锐。

汪东兴说:这篇文章作者署的是“特约评论员”,这个特约,约的是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我们党提出的是十一大路线,还没进行检验,那它就不是真理了吗?如果真理必须通过实践验证,那岂不是要等到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汪东兴当着政治局几位常委的面还说:如果实践是标准,那“凡是”就不是标准了?如果实践是唯一标准,那么“两个凡是”显然用不上了。

这篇文章的重要错误:就是针对毛主席思想的,它将多年的毛主席思想定义为枷锁、禁区。所以显然是完全错误的。

作为我们的党报,政治站位要高,要有党性。尤其就像《人民日报 》之类的报纸,不能这样干。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有关同志回去好好查一查,统一思想,下不为例。

最后,汪东兴当众批评张平化:你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告以后要注意在关键事情把好关。人民日报发表这样文章,你难辞其咎。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受到批评后,张平化尽快行动,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他委婉的向各部门负责人说:这篇文章现在争议很大,以后各大报纸发表意见分歧的文章,一定要跟中宣部打个招呼,通个信。不要擅作主张。

强调完注意事项后,张平化尴尬向大家拱了拱手:连声说:拜托,拜托啦.....其为难矛盾的情绪跃然脸上。

在大家一边饱受压力,一边满怀希望展开在“真理标准”讨论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华国锋最终说了自己看法:不卷入、不表态。

其实虽然华国锋这样说 ,可聪名的人们已读懂其弦外之音。

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这篇文章应时代而生的,是时代的产物,是顺应民意的,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红旗》,最终会飘上人们心头。

十年浩劫过后,我们的国家该何去何从,在很多革命志士为国家命运和前途日夜忧思之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犹如平地炸响一声春雷,给人们带来春的希望。

在各大媒体对真理标准讨论的如火如荼之际。《红旗》作为党的重要核心刊物之一,担负指导全党理论的重任,却在这段时间里,一直缄口不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红旗》前任总编辑王殊,原来多年在驻外使馆工作,对国内的政治环境不是很了解,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潜在的深层次意义看的不透。只知道这篇文章存在很大争议,故对这篇文章并不“感冒”。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另一个原因:新任《红旗》总编辑熊复,在接替王殊时,汪东兴已经跟他认真的谈过话,嘱他上任后一定在对待理论问题时要高度慎重。

汪东兴告诉他:这几年《人民日报 》就很不慎重,前段时间发表的两篇文章就很不像话,造成领导高层的意见分歧,也不知是哪个中央定的。

最后,汪东兴还严肃告诫熊复,上任后牵涉到重大问题的文章,一定要先送审在发表,不要先斩后奏,不然,就要查一查。

鉴于这种情况,《红旗》杂志对这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带来思想的解放,一直持回避态度。但是,春天即然到来,总有破冰的那一天。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人算不如天算,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1978年底,即将迎来毛主席诞辰85周年之际,红旗杂志找老干部谭震林约稿,可谭震林不知道《红旗》对这篇文章的回避态度。

他掩饰不住对这篇文章的喜爱,对约稿人说:我可以写,但我不会单纯写历史,我会结合当今现实情况,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容。因为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

既然谭老如此说,《红旗》约稿人也不好阻拦,待第二稿修改时,谭震林在自己的文章中又赠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容。

《红旗》杂志社硬着头皮派人来找谭震林,建议文章削减这部分敏感内容,结果被谭老义愤填膺的拒绝了。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谭震林告诉来人:文章可以大胆的发表,如果因为这篇文章坐牛棚,他就去坐,如果为此犯错误,他会主动承担全部责任。决不连累他人。

看谭老态度如此坚决,《红旗》杂志社只好派人拿着稿件请示华国锋,华国锋知道大势所趋,犹豫片刻,勉强答应发表。

那人又去请示汪东兴,汪东兴见事已至此,只得作罢。

《红旗》最终接纳了这篇意义重大的文章。《红旗》刊登了谭震林,标志着实践真理攻克了最后一块理论阵地。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春风吹过玉门关,敢叫旧貌换新颜

正如邓小平所说真理标准的讨论,其实是一场深刻解放思想的运动。解放了多年来劳苦大众的本本主义,权利主义、语录标准、过度迷信权威思想。

只有革命的理论,才能解放了大家的头脑,精神上转被动为主动。人们才能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的推动,国家的发展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方能确定正确的前进方向。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革命的理论战争,一个有硝烟的战场,斗争也是异常激烈。

如果没有胡福明、杨西光等有正义感知识分子的大义凛然,著书立说,如果没有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干部的勇敢支持。这篇征讨檄文或许会石沉大海。

如果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做下的理论铺垫,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就不会取得辉煌成就。那我们何来当今富裕幸福生活。

1978年,一篇征讨檄文掀起政界轩然大波,汪东兴:哪个中央的意见

所以我们在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时,一定传承老一辈革命家为真理而战的大无畏精神,传承每一个共产党人,呕心沥血为国家和人民的谋幸福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