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9月的某天,居住在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亲人的信,写信的人是毛主席的族侄毛特夫。
毛特夫在信中说明了自己的现状,并提出想要来中南海看望毛主席,除此之外,毛特夫还给主席的秘书打去了电话,让秘书将他的请求代为转告。
毛主席在接到信和电话后,很是高兴,恰好此时,毛主席的几位亲人也专门从家乡赶来看他,主席就让毛特夫和其他亲人一起来中南海。
看到多年不见的叔叔,毛特夫很是激动,见到亲人的毛主席也十分高兴,不停的向毛特夫询问家乡和亲人的情况。
当毛主席问道老家湘潭的县委书记是谁在担任时,毛特夫原原本本的回答道:“是毛华初同志在担任。”
听到“毛华初”这个名字,毛主席在惊讶的同时,又有些担忧:
“你是说华初当县委书记了?他当的了吗?”
那么,毛主席口中的这个“华初”究竟是何许人也?毛主席为何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毛特夫又是怎样回答毛主席的呢?
烈士遗孤
这位被毛主席称为“华初”的人也是毛主席的一位亲人,和毛特夫一样,毛华初也是毛主席的侄子。
毛华初是毛主席大弟弟毛泽民的养子,他的养母就是毛泽民的结发妻子王淑兰。
毛华初的亲生母亲名叫罗醒,1926年入党,曾因从事革命活动多次被捕入狱,是一位意志坚定的老党员。
在那个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作为共产党员的子女,毛华初注定要比别的孩子背负更多的东西。
毛华初8岁那年,他的生母罗醒第三次被捕,关押在国民党的长沙司禁湾陆军监狱,作为儿子的毛华初也和母亲一同被关进了监狱。
也就是在这座监狱里,罗醒结识到了同样被逮捕的王淑兰。王淑兰是毛泽民的第一任妻子,与毛泽民共生育了三男两女,但大都不幸夭折,只有女儿毛远志平安长大。
罗醒与王淑兰都出身贫苦,都是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逮捕,现在又被关押在同一所监狱里,相似的命运和相同的革命理想让这两个身处逆境的女人彼此之间惺惺相惜,很快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作为一个经历过丧子之痛的母亲,王淑兰对罗醒8岁的儿子华初很是疼爱,对这个孩子总是格外的关照。
当时,凡是被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员基本上都会被判刑,除非是那些即将被处决的人,罗醒看到自己没有被判刑,就猜测自己应该是要被处决了,于是她就请求王淑兰在她牺牲后好好抚养她的孩子华初。
但幸运的是,不久之后,红军的红三军团就攻占了长沙,罗醒和王淑兰便趁乱组织狱友们越狱,成功的从监狱中逃了出来。
出狱之后,两个人带着孩子找到了组织,继续投身于革命活动,几天之后,红三军团将要撤出长沙,罗醒也要跟随红军一同出发,临走之前,罗醒找到了在地方上工作的王淑兰,将自己的儿子华初托付给她,并对儿子说:
“以后王妈妈就是你的亲妈妈了。”
此后,华初就跟随在王妈妈的身边,并改姓毛,名为毛华初。而他的亲生母亲罗醒也在分别后不久再一次被反动军阀逮捕,随即被杀害。
跟随在王淑兰身边的毛华初日子也不太好过,由于国民党丧心病狂的反共政策,王淑兰不得不带着毛华初和毛远志两个孩子辗转多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些岁月里,毛华初受尽了苦难,他跟着母亲讨过饭,做过工,还给地主家放过牛,什么粗活都做过,直到1937年,情况才发生改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开始了二次合作,同年年底,八路军在长沙设立了通讯处,王淑兰知道后,就找到了通讯处的负责人,希望他们能设法将毛华初和毛远志送到革命圣地延安,让他们去接受党的教育。
王淑兰的这些话很快就被转告给了毛主席,不久之后,毛主席就给韶山的党支部寄来了一封信,要他们组织一批年轻人到延安去参加革命。
韶山当地的党组织很快就挑选了5个年轻人前往延安,毛华初就是这五个人之一,临出发之前,王淑兰认真的叮嘱儿子,“见到毛主席一定要叫大伯,要给他鞠躬”,毛华初将这些话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到了延安,毛华初很快就见到了自己的大伯,按照母亲的教导,毛华初先是叫了一声“大伯”,紧接着恭恭敬敬的给毛主席鞠了一个90度的躬,见到毛华初这副诚惶诚恐的模样,毛主席笑容满面的走上前去,摸了摸毛华初的头,和蔼的说道:
“你还这么小就来了,这里很苦,也很危险,还是先回去吧。”
毛华初听说大伯要他回去,一下子就急了,母亲对他说,来这里有书读,现在书还没读上,大伯就叫自己回去,他自然是不愿意的。
于是,他当即就对大伯表示自己不怕吃苦,接着又把自己这些年来经历过的苦难向毛主席一一列举,毛主席听完之后很幽默的对他说道:
“既然不怕吃苦,那就打个收条留下吧。”
就这样,毛华初留在了延安读书,每逢周末,他总要去毛主席居住的地方和主席一起吃饭,而毛主席对这个身为革命遗孤的侄子也很是关爱,给予了毛华初父亲般的温暖。
有一次,毛华初像往常一样去大伯家,正巧遇到彭真和王若飞来看望毛主席,毛主席特意将毛华初介绍给了这两位同志。
对他们说道:“华初是一位烈士遗孤,他这么小就坐过牢,讨过饭,做过工,我们在革命中不知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又不知有多少的烈士遗孤流落街头,活活的饿死,冻死,所以我才说蒋介石是一位封建的独裁者。从鸦片战争以来,像这样流离失所,无辜惨死的孩子至少有2000多万,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非要把蒋家王朝推翻不可。”
毛主席的这些话让毛华初印象深刻,在使他受到教育的同时,也让他对毛主席更加的敬佩。
从学校毕业之后,毛华初就被分配到了中央二局工作,后来又到了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结束后,毛华初主动请缨前往东北,他的这一要求很快得到了组织的批准。
临行之前,毛华初来向毛主席告别,毛主席得知侄儿要去东北,就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了一部分钱给他,并且还亲自将侄子送出门,毛主席边走边对毛华初叮嘱道:
“到了地方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注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多向他们学习……”
毛华初很用心的听着伯父的话,将这些教诲默默的记在了心中,走到门口时,毛主席突然转过身对警卫员说道:“把我的大衣拿过来。”
警卫员以为毛主席是冷了,连忙将大衣拿了过来,接过衣服后,毛主席把它交到了毛华初的手中,对他说:
“现在天气冷的厉害,这件大衣你拿去,冷的时候还能披一披。”
然后又将自己头上的皮帽子取了下来,戴到了毛华初的头上,毛华初就这样穿着主席的大衣,戴着主席的皮帽踏上了路程,而毛主席则像个老父亲一样站在门口目送着毛华初远去,直到看不见背影。
一直到1949年8月,毛华初才跟随南下工作团回到湖南湘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之后,毛华初就留在了家乡工作,先后担任湘潭县县委组织部长和县委副书记。
1952年的10月,毛华初正式担任湘潭县县委书记,而担任湘潭县副县长的正是他的同族兄弟毛特夫。
相见中南海
毛特夫是毛主席的同族哥哥毛新梅的儿子,因此,他也算是毛主席的侄子。
毛特夫的父亲毛新梅与毛主席关系亲密,两人从小一块长大,毛主席总是称呼他为“新梅六哥”。毛主席不仅是毛新梅的同族兄弟兼好友,同时也是他的革命领路人。
1923年,毛新梅在毛主席的介绍下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后又回到韶山帮助毛主席开展农民运动,在父亲的影响下,毛特夫13岁时就加入儿童团,参加了革命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的共产党人惨遭杀害,毛新梅也没能幸免遇难,他被敌人抓住后,经受了严刑拷打,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毛新梅始终没有屈服,无计可施的敌人最后只能将毛新梅杀害。
毛特夫是毛新梅最大的儿子,毛新梅牺牲时毛特夫也只有15岁,后来,他在另一位叔叔毛泽民的安排下前往上海参加革命工作,几年以后,又被派往苏区参加革命。
1935年,毛特夫在游击战争中被敌人逮捕,于同年12月被释放出狱,但是此时中央红军主力已经长征去了陕北,毛特夫也就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直到国共二次合作之后,他才联系上了党组织,得以继续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8月湖南解放后,毛特夫也就留在了家乡工作,担任了湘潭县人民政府的民政科长,副县长等职务。
1954年9月,毛特夫被湖南省委选派到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毛特夫得知自己要去北京后,很是兴奋,因为这样他就有机会见到自己的三叔,也就是毛主席。
父亲毛新梅牺牲后,毛主席对他们一家人多有照顾,这让毛特夫很是感激,他早就想见见这位三叔了。
但是让毛特夫略感担忧的是,不知道三叔是否会见自己,在此之前,毛氏家族里也有不少人提出要见毛主席,但是都被主席一一拒绝了,毛特夫不知道自己的这个见面要求能否被同意。
于是,毛特夫在到达北京后,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自己想见他一面的要求,毛特夫怕毛主席收不到信,又给毛主席的秘书打去了电话,请秘书向三叔转告自己的要求。
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在看到信后很是高兴,没有像之前一样,直接拒绝那些家乡的亲戚。
其实毛主席对家乡的亲人来看望自己还是很高兴的,只是在此之前有不少人是抱着其他目的来见他,比如希望主席能帮自己在北京找个工作或是想在北京安家等等,对于这些不合理的要求,主席都坚定的予以拒绝,并不让他们来看望自己。
但是这一次,毛特夫和家乡的其他几位亲属只是单纯的来看他,因此,毛主席才会同意见他们。
见面的那天,毛主席是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会客厅里接见了家乡的亲人,看到多年不见的三叔,毛特夫很是激动,但一时之间又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只能尝试着喊了一声“主席三叔”。
毛主席听到这奇特的称呼,便打量了一番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微笑着问道:“你就是新梅六哥的儿子吧?”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开始夸赞起了侄儿,说他当上了湘潭的副县长,成了家乡的父母官,很不错。接着毛主席又问起了县委书记是谁,毛特夫告诉三叔,湘潭的县委书记就是毛华初。
听到毛华初的名字,毛主席脑海里浮现出的还是毛华初当年在延安时的形象,尽管毛华初此时已经三十几岁了,而且又干了很多年的革命工作,但是毛主席对这个侄儿当湘潭的县委书记还是有些不放心。
要知道,县委书记可是一个县的主政者,他的每一个决策都事关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因此,毛主席对这个年轻的侄子能否胜任县委书记一职还是有所怀疑。
于是毛主席略带担忧的对毛特夫问道:“华初,他当得了吗?”
面对三叔的询问,毛特夫十分肯定的回答道:“当得了。”
听到特夫侄儿这样说,毛主席才放下心来,继续聊起了家常。
谆谆教诲
1955年12月,毛特夫在北京的学习任务结束,即将返回湖南,临走之前,毛主席再一次在中南海接见了他,并请他吃了一顿饭。
吃过饭后,毛主席向毛特夫问道:“你是学政法的,现在国家需要政法干部,你想不想留在北京工作?”
毛主席对毛特夫说出这番话,说明他对侄儿的能力很是认可,同时也是希望他能留下来,但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毛特夫却选择了拒绝,他对毛主席说道:
“乡亲们选我当父母官,就是对我的信任,在北京工作当然也很好,但是我更想留在家乡做事,不能辜负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毛主席听到侄儿这样说,既高兴又欣慰,于是也就同意了侄儿的要求。
告别之前,毛主席语重心长的对毛特夫叮嘱道:“回到家乡要好好工作,要和人民群众搞好关系,事事以人民为重,争取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
毛特夫将毛主席的这些谆谆教诲牢牢的记在了心里,同时对毛主席这位三叔也是更加的敬仰。
毛主席一生是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一生,他时时刻刻都在为人民群众着想,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他对后生晚辈的教育上。
毛主席始终将亿万人民牢记在心中,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