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迷雾,诉说天下故事,探索背后真相,为您全面地了解历史,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和精神力量!
—— 《 否哈 • Fouha 》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Before He Zizhen Passed Away In 1984, He Proposed To Be Buried In Beijing, Deng Gong Gave Two Hard Core Instructions

2023-05-29 16:4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四月中旬的某一天,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里,贺子珍看着匆匆赶来的哥嫂,紧紧握住哥哥贺敏学的手,说:

“哥,我这一辈子没有给组织上提过什么要求,现在我要走了,我想提个要求,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贺敏学看着她虚弱的样子和期待的眼神,眼里感谢晶莹的泪花,他心疼地说:“你说吧,我一定向组织传达。”

她颤抖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那是她最后的心愿。

贺敏学点点头,红着眼睛说:“子珍,你这个要求不过分,相信组织上会批准的。”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贺子珍到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她的遗愿达成了吗?

这还要从贺子珍与毛泽东的爱恨纠葛说起。

十年:战争中的不离不弃

那是一个特别的年代。那个年代里有炮火连天,也有血色浪漫;有生离死别,也有柔情蜜意;那个年代里有战友情深,也有革命伴侣。

贺子珍和毛泽东,就是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一对红色恋人。

1927年,被称为“永新一枝花”的贺子珍和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一起参加了永新暴动。

后为躲避国民党追杀,上井冈山投奔了袁文才、王佐所领导的地方武装。

就是在那里,她遇到了秋收起义失败后带着残部上井冈山的毛泽东,爱情说来就来,没有年龄的阻隔,只有志同道合和惺惺相惜的真感情。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当时的毛泽东沧桑而疲惫,穿着一身破旧的灰色中山装,脚上受了伤正在化脓,跛着腿拄着拐杖,贺子珍二话不说就拿出药箱帮他消毒包扎。

由于二人同住在一户人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来二去的就慢慢熟悉了。

那时的贺子珍是一个是一个热情而傲娇的人,每次毛泽东出去都要敲她的门给她说一声,她偏不给他开门,只从窗户的小缝里和他说话,这让毛泽东感觉这个小姑娘有意思,有个性。

在井冈山上,贺子珍是第一个女党员,也是有文化、有性格的才女,她能文能武,曾用双枪朝两个方向开枪,成功地引退了敌人,可谓是智勇双全。

她的胆识、智慧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吸引了毛泽东,当时毛泽东也正陷入杨开慧牺牲的巨大悲痛之中,所谓“英雄惜英雄”,两个人的心慢慢地靠拢在了一起。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1928年春天,贺子珍与毛泽东先后来到永新塘边村发动土地改革,贺子珍为毛泽东翻译客家方言,两人的接触更加紧密,感情也急剧升温。

同年5月,两人在袁文才和另一位共同好友的撮合下,在一干革命同志的见证下终于走到了一起。

没有仪式,没有鼓乐,只有挚友袁文才的几个拿手好菜,他们的红色婚礼简单而温馨。

1929年1月,毛、贺二人随红四军主力军离开井冈山,1934年,他们和红军一起,踏上漫漫长征路。

那时贺子珍已怀有身孕,这对于长途跋涉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也没有提出一丁点特殊的要求,甚至还帮忙照顾伤员。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在长征途中,红军除了要面对极度严峻的自然环境外,还要面临突然而至的袭击和战斗,每个人都有随时牺牲的可能。

1935年3月,当他们行至贵州盘县休养生息时遭到敌机的轰炸。

已经隐蔽好的贺子珍,看到战友受伤的钟赤兵正暴露在敌机视野之中,就奋不顾身地扑在钟赤兵的身上,而后在轰隆隆的爆炸声中昏迷了过去。

后来医生发现,在她的全身共有17块弹片,为了她的生命安全,医生们咬着牙,流着泪,硬生生把比较浅的弹片一块块取了出来。

没有打麻药,贺子珍疼得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却隐忍着一声都没叫出来。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那次,贺子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她在大家的悉心照顾下,竟慢慢地好起来。

只是她不知道,当毛泽东听别人说她受了很严重的伤,“快不行了”的时候,这个钢铁般的汉子居然落泪了!这也是他为贺子珍第一次掉下眼泪。

1935年10月,贺子珍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在保安县生下了李敏,小名娇娇,那是 她和毛泽东唯一留在身边的孩子。

经过了政治上的起起落落,长征中的生死离别,原以为这对患难与共的革命伴侣,可以一直坚定地守护在一起,彼此扶持,互相勉励,走进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李敏

可是后来他们却在误会和隔阂中产发生了冷战。

正是这次冷战,导致了贺毛婚姻最终的决裂,改变了贺子珍后来的人生轨迹。

1937年的一天,贺子珍从延安的窑洞里不辞而别。

而这一别,居然让她和毛泽东的婚姻就此决裂,再也没有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离开:此去一别是经年

像所有的夫妻一样,毛泽东与贺子珍也会闹矛盾,也会吵架,尤其是到延安以后。

当时的延安有很多进步女性,贺子珍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大家有所差距。

再加上长征途中,枪林弹雨造成的精神高度紧张,以及痛失亲人、骨肉分离的惨烈经历,“性子急,说话快”的贺子珍就经常和毛泽东吵架,有时还吵得很凶。

对此,毛泽东曾调侃地对她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叮当响。”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到了陕北后,毛泽东需要接触的人更多了,他忙得不亦乐乎,自然和贺子珍交流的时间就少了。

这让贺子珍这位要强的女性感觉到了一丝失落和惆怅。她和丈夫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终于有一天,两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最终促成了贺子珍的离开。

1937年1月底,45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到延安,进行实地采访。

一见面就对朱德又亲又抱,这本是美国人之间很平常的见面礼,但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真是没眼看。

关键是,这位记者还是个热情的女同志,这举动让革命领导的家属们很是不满意。可是令她们更不满意的还在后头。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史沫特莱不仅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位热爱和平有正义感的国际战士,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她联系并促成了白求恩大夫的援华事宜,并为延安带来了交际舞热潮。

那时在延安的国际友人并不少,毛泽东经常会和他们喝酒聊天,来了解国外的大环境和一些新理念。

作为记者的史沫特莱就是一个很好的交谈对象。而与之同居一室的女翻译吴光伟,则是导致贺子珍出走的另一个不速之客。

她是史沫特莱的秘书,专门负责帮史沫特莱、朱德、毛泽东等人做语言翻译工作。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延安的年轻人多,交际舞很受这些热血青年的喜爱,但是一些已婚的女同志却强烈反对,怕这种男女相拥、搂搂抱抱的风气会带坏自己的丈夫。

这种新旧思想的碰撞与博弈,使一些夫妻产生了摩擦,经常吵得鸡犬不宁。

由于对新知识的渴求,毛泽东经常到史沫特莱和吴光伟的窑洞里,和她们一起吃饭,促膝长谈。

一边是独坐无言的冷清,一边是高谈阔论、欢声笑语的热闹,这种强烈的反差,使郁郁寡欢的贺子珍耿耿于怀,心里涌动着一种郁结之气。

于是,在毛泽东又一次走进二人的窑洞,里面传出笑声时,听到了闲言碎语的贺子珍闯了进来。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吴光伟热情地招呼她坐,她却气呼呼地说:“我就是为你才来的!我不是为你,我也不来这里了。”

她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手掌,手指不小心划到了吴光伟的脸颊。

“你居然打我,这还了得!”这下吴光伟不干了,也不顾形象地吵起来。。

事后,毛泽东指责贺子珍小题大做,不注意影响。贺子珍不服,两人吵得昏天黑地,谁也不让谁。

终于有一天,毛泽东从外面开会回来时,发现贺子珍不见了!她不辞而别,只留下了空荡荡的吴家窑洞。

也就从那一刻起,两个人的婚姻走向了结局,一段本应成为佳话的革命爱情故事就这样黯然收场,十年的婚姻泯于一旦。

这一别,就是十年!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当贺子珍再次回归,早已物是人非,当年的爱人和战友,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同志,从此路是路,桥是桥,再也不能并肩而战,同榻而眠了。

可惜,可惜!遗憾,遗憾!

思念:人间无地著相思

从延安到西安,辗转到兰州,再到乌鲁木齐,从那里进苏联,奔赴莫斯科,贺子珍一路头也不回地,踏上了爱情和婚姻的不归路。

贺子珍到了苏联,一方面她是在和毛泽东赌气,另一方面也确实想多学知识,这样以后可以和丈夫在思想和学识上拉近些距离。

此时的贺子珍,已怀有身孕,到苏联的第四个月,她生下了一名男婴。

“我生了一个男孩,长手长脚,和你很像。”她曾写信给毛泽东说。她给孩子起名叫廖瓦。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不幸的是,廖瓦六个月大的时候因为肺炎夭折了,这让异国他乡本就苦闷的贺子珍又挨了当头一棒。

她的身体,因为弹片留在头、肺部位,且被新的肌肉和神经血管所包裹,无法手术,只能长期忍受着疼痛。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贺子珍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完成了在校为期两年的学习。

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她曾不止一次地回忆起。当初毛泽东挽留她时所说的那段话:

“我是个不轻易落泪的人,只在三种情况下掉眼泪:一是听到百姓哭声;二是我的通讯员离开我时;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快不行的时候。”

贺子珍也曾深深后悔,也曾责怪自己太感情用事,可是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她不会主动服软。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1939年,依旧心心念念地想着学成回国,梦想和丈夫举案齐眉的贺子珍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信,信中说:

“我一切都好。希望你好好学习……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虽然在此之前,她也在学校读报室听到了“毛泽东和他的妻子为塔新社记者送行”的报道,可是她还是不相信的。

而这封信,则实打实证明了她和毛泽东的婚姻到此终止,再无继续的可能了。

她没了孩子,没了健康,现在连家也没有了。她不想回国,更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回国后的一切,就这样,她固执地漂流在异国他乡。

直到1947年,她才带着李敏和毛岸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49年毛岸英和李敏被毛泽东接到了北京,生活在父亲身边。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从此,北京就成了贺子珍时常守望的地方。

那里,有她的丈夫和女儿,还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国旗升旗台等具有历史感的建筑,让她心驰神往。

毛泽东,这个让贺子珍深爱着,也深深思念着的男人,他曾对他的外孙女孔东梅说:“贺子珍跟了我这么多年,受了很多苦,但她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1959年7月8号,贺子珍应杨尚奎之妻水静之邀,到庐山休养,到“美庐”别墅的一个房间时,她呆住了:他日思夜想的那个人,居然就在她面前!

毛泽东微笑着和她打招呼,然后把水静和警卫员都请了出去。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贺子珍望着她心心念念的爱人,不知是真实还是幻境,一时竟无语凝咽。

这次的秘密见面,他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贺子珍大部分时间都在哭。

这也是贺、毛最后一次见面,她满腹心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和毛泽东说了寥寥几句,时间便匆匆流去了。

北京是贺子珍的一个执念。

1966年6月,侄女贺小平要去北京串联,贺子珍要和她一起去:

“我到北京去住娇娇那里,他当他的主席,我不去找他。为什么不能去北京?北京十大建筑,人家都看过了,我还没看过,为什么我不能去北京?”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贺子珍像小孩子一样嘟囔着。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北京对于贺子珍而言,不仅代表着思念,更是梦寐以求的圣地,是心有千千结的地方。

197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举国上下陷入悲伤,组织上却没有安排贺子珍去做最后的送别仪式。

她把侄女、外甥叫来,让他们代替她,去送自己深深思念着的男人最后一程。

1979年6月,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贺子珍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又一次燃起了去北京的希望,她想去北京看看,瞻仰主席遗容,她想看看天安门。

这一次,中央批准了她的请求,并派专机把她接到了北京。贺子珍终于实现了她的夙愿,在有生之年。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只是,这次北京之行,对她来说是极其隐忍的。在瞻仰主席遗容的十几分钟里,她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朝朝暮暮,她想哭,却不能哭,只能把泪水咽到肚子里。

就连敬献的心形花圈上,也只是写着:继承您的革命遗志 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革命和战友。他和她。最终还是从家人变成了同志,最终还是错过了彼此。

如果当年史沫特莱和吴光伟没有来延安,如果没有交际舞,没有毛泽东和她们俩的促膝长谈,没有“吴光伟事件”后毛泽东与她的争执……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或许她就不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远赴苏联;或许他们最小的儿子廖瓦就也不会死;或许她和丈夫也不会一拍两散,造成后来的结局……

可是,她自己也有错啊,而且错得那么离谱。她不该固执地一去不回头,不顾毛泽东的一再挽留和同志们的再三相劝。 她那时还太年轻,太不懂事……

可惜没有“如果”。错了可就是错过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呀!

最后的心愿

1984年4月18日,贺子珍病情恶化,于19日下午17时17分去世,享年75岁。

临终前她让哥哥贺敏学向组织传达了她最后的心愿,也是参加革命以来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求。

她想在死后把骨灰放在北京,不论什么地方都可以。

那里有她的战友们,有她最爱的男人,有她的革命理想和她最后的尊严。

当时任中央领导的邓小平看到她的这一要求时,立马下达了两条指示:

一、贺子珍同志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一室;二、所有领导人都敬献花圈,按最高规格操办后事。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这是对贺子珍这位革命女性的最公正的评价和礼遇。她不仅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也是一位热爱革命、舍己为人的巾帼英雄。

她16岁加入青年团,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参加永新暴动,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救战友,被人们誉为“井冈之花”。

贺子珍和毛泽东,从战火中建立了感情,走向了婚姻,却又为了人民大义,忍痛舍弃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孩子,以血肉之躯扛起中华民族的反抗大旗,一心为革命,无私无畏,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崇敬。

贺子珍的一生,于当时的时代而言,是平凡而伟大的。

因为在那个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年代里,如她一般抛弃优沃的生活环境,投身艰苦而危险革命浪潮的女性并不少,为民族,为国家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也有很多。

但贺子珍与那些女性不同的是,她是毛泽东的妻子。

1984年贺子珍逝世前,提出想要葬在北京,邓公给出两条硬核指示

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在毛泽东这个革命领袖大起大落的时刻,在共和国成立后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她以民族大义为重,把个人的委屈和苦楚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她以与17块弹片共存的伤残之躯,坚守着自己的革命信念,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人民献出生命的最后一道光华,她是数亿女性心目中精神的丰碑!

时代造就英雄。在那个战争年代,无数的、像贺子珍一样的革命女性抛家弃子,抛却男女性别之分,浴血奋战在革命的最前线。

她们勇敢而坚毅,乐观且无畏,她们是战火中走出的铿锵玫瑰,是国家和人民的好女儿。

在中国璀璨而光荣的革命史上,她们功不可没,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丽篇章。

关于贺子珍,关于她和毛泽东的故事,或者像他们一样在战火中举案齐眉的革命伉俪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呢?不妨也说来听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