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缔造这场胜利的主角是被外界誉为“丛林之虎”和“东方隆美尔”的国民党军38师团师长孙立人和他的113团,同时他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军神”。
这场战役中,孙立人将军以一千人的兵力抗衡日军的数千人兵力并取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传誉海外,名震英伦。
战后,面对数量巨大的日军战俘,孙立人不顾“日内瓦战俘公约”不杀俘虏的规定,挑选出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俘虏,并对他们施以极其耻辱的惩罚,以告慰三十万受难的南京同胞们。
那么,“中国军神”孙立人是如何在这场战役中以少胜多的?他又对日军俘虏采取了什么样的耻辱惩罚?
视频开始之前,大家可以点击右下角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军神”名震仁安羌
孙立人于1900年12月8日出生在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他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受父辈和老师的影响,更是守礼守节。他十几岁便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
留美期间,孙立人深感军事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便改换专业,转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毕业后游历欧洲,考察了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的军事,吸取学习了其先进之处,形成了先进、完备而充盈的军事理论体系和军事思想。
1928年,孙立人学成归国,凭借过人的军事天赋和过硬的军事才华,不仅在练兵方面成就颇丰,带兵打仗时也毫不含糊。他渐渐得到了国名党高层领导的重用,在党内节节高升。
1942年,日军进军缅甸,军队进军之神速和战斗力之强悍令英国守军始料未及。同年4月,英军第一师被日军七千人围困在仁安羌,生死一线之际,孙立人率领仅仅一千人组成的113团奉命解围,一场传奇战役就此打响。
1941年12月,日本海军突袭美国珍珠港,一个月后,日本陆军也没闲着,四个师团的日本军队悄然向英国在印支半岛的最后一块殖民地缅甸进发,妄图夺取这块宝贵的土地。
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保卫缅甸对中国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缅甸一旦被日军占领,那么二十万人修筑起来的滇缅公路将被拦腰斩断,盟国的石油、钢铁、武器和药品等宝贵资源将会失去运往中国的最后一条道路,这将对中国军队的抗战形势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饶是形势危急,骄傲自满的英国军队却毫无准备,没有进行任何防御部署,被日军的突袭打得节节败退,狼狈逃窜。更要命的是,缅甸本地还有着抗英组织,在他们的帮助下,日军攻城掠地毫不费力。
在1942年3月8日缅甸仰光陷落后,日军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向北猛进三百里,直接将战线推到了缅甸中部地区。
情况紧急,时任“中缅印”战区最高司令员的蒋介石命令十万远征军挥师入缅作战,这其中就包括了孙立人和他的38师团。
1942年4月,25万中英士兵集结在缅甸中部重镇曼德勒,由于这场战斗是与日军主力部队的决战,因此连蒋介石都亲自飞抵曼德勒进行督兵,号召中国军人拼死退敌。
然而,当时的英国士兵不仅是狂妄自大、粗心大意,还特别不地道。他们打算尽可能保留自己的兵力,利用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而自己则随时准备向印度撤离。
近乎卑鄙的逃跑发生在1942年4月14日,英国军队在曼德勒即将与日军主力部队决战之时狼狈撤离,接近万人兵力的英国军队第一师丢下友军,独自朝着仁安羌油田撤退。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日军33师团竟闻风而至,隐秘的绕到了英军后方,占领了仁安羌后的滨河大桥,切断了英军继续撤退的道路,把他们彻底围了起来。
对于英军第一师来说,如果没有援军,自己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本师饮水与食粮断绝已经两日,困难万分,官兵无法维持,势将瓦解。”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发送电报向前方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求援,而蒋介石也在观察了战争形势之后,发动了增援命令:“着新38师迅以两个团增援英军方面,并极据为要。”
就这样,时任38师团团长的孙立人和他的部队驰援仁安羌,势必要解英军第一师之围。
由于孙立人的兵力并不多,不到一千人,因此此次驰援必然不能贸然进攻。然而英军第一师的团长施利姆心急如焚:“第一师已经支撑了两天,他可能在下一分钟就垮掉了!”
孙立人态度坚决,如果直接进攻,必将马上暴露自己的作战意图,而且只用一个师团的兵力在白天强行进攻,不仅难以解围英军,反而会直接将自己的真实兵力暴露在日军面前,要成功解围,就必须等待时机。他回复施利姆说:“第一师既然支撑了两天,就让他再支撑一天!”
孙立人开始着手准备,命令部下在当日黄昏之前穷尽各种手段搜索敌情和勘察地形,以便次日拂晓发动突然袭击。孙立人部署急行军分成多路行进,多设疑兵,使得日军摸不透这股发动突袭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兵力。
1942年4月18日凌晨,38师团的113团冒着日军飞机重炮轮番轰炸的炮火,向滨河北岸的日军发动了一轮猛似一轮的正面冲锋,同时用小股部队攻击日军两边侧翼。日军在不明敌军兵力的情况下遭受重创接连后退,全部涉过滨河,退至滨河南岸的阵地。
在113师团小股部队的轮番袭击和骚扰下,日军已经狼狈不堪。于是孙立人在次日拂晓下令113师团全军渡河攻敌,解救被围困的英军第一师。
日军33师团兵力数千人,并且作战经验丰富,在没弄清楚敌军兵力的情况下必然不会贸然分兵。为了保存实力,防止两面受敌被中英两军合力围剿,日军于19日下午全部撤出战斗。至此,仁安羌被困的英军第一师终于得救,渡过滨河撤出阵地时,“中国万岁”的口号响彻滨河河滩。
此次战役,孙立人和他的113师团共解救出了五百多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英军第一师的七千多名士兵,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和战车部队,击毙了日军33师团1200余人,俘虏日军数百人,史称“仁安羌大捷”。
孙立人眼中的“人和禽兽”
“仁安羌大捷”改变了缅甸保卫战的形势,鼓舞振奋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在这之后,孙立人还带领部队数次与日军周旋,其中就包括曾经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18师团,也叫“久留米师团”。在这些战役中,孙立人总共俘获日军两万人,其中日军第18师团一千二百余人。
孙立人专程派人对日军俘虏进行审讯,将曾经入华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士兵全部挑了出来,即上文提到的日军第18师团的一千二百余人。面对这些士兵,孙立人并没有采用中国军队一贯的优待俘虏的做法,而是采用了十分残忍和羞耻的方式来惩罚他们,为南京遇难的同胞们报仇。
“凡是在南京参战过的日本军人,都是死有余辜,都应该枪毙。”孙立人毅然决然的说。
有下属劝谏道:“枪毙?这不是杀战俘吗?这不符合日内瓦战俘公约呀。”
孙立人将军冷冷的回道:“国际公约是给人制定的,不是给他们。”
就这样,一千二百名日军第18师团的战俘们、孙立人眼中的一千二百个日寇,即将迎来他们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羞耻的时刻。
孙立人让人把这些日军俘虏的头发全部剃光,衣服全部扒光,并将他们以这样的状态送往集中营。刚开始俘虏中还有很多人抗议,痛斥孙立人的做法违背了国际公约,但是孙立人并不搭理他们,反而是谁抗议,就给谁耳光伺候。渐渐的,俘虏们都默不作声了。
在去集中营的路上,没有头发、衣不蔽体的日军俘虏们还不得不承受路边百姓们的唾弃和辱骂。对于军人来说,被这样对待带来的羞耻感可想而知,如果身边有武士刀,恐怕他们都会要求切腹自尽。
但是很快,心理上的屈辱感就会被生理上的痛苦和折磨所替代,因为孙立人命令属下不能给这些俘虏水和食物。
生理上的饥饿和干渴与心理上的屈辱羞耻的双重折磨,让这些士兵痛苦不堪,很多人在行军的路上晕了过去,或是走不动路。对于这些人,孙立人让其他还能走路的俘虏把他们拉着走、拖着走,直到他们完全饿死在路上。
同时,孙立人还让仍具有行动能力的日军俘虏在路上挖坑,若是有人饿昏了,就把他们丢进坑里埋起来,只留个脑袋在外面。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寇活埋的同胞们,如今这些日寇也终于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代价。
大部分日军第18师团的俘虏都在行军的路上死去了,但仍有一小部分人活着坐上了运往集中营的车。但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一条活路,而是一条更加屈辱的死亡之路。
这些俘虏被装进暗无天日、狭窄逼仄、恶臭不堪的车厢内。车上只有阴暗的角落,没有丝毫光亮,排泄物的恶臭和汗水的酸臭味混合在一起,攻击着车厢内每一名俘虏的每一根神经。
在这呼吸不到任何新鲜空气的堪比大粪泥潭的环境之中,这些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能无可奈何的默数时间的流逝,忏悔从前犯下的恶行,祈祷每一个可能获得救赎的明天。
这些日军俘虏在被运往集中营的路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活了下来,他们靠着极其顽强的意志力,走进了集中营的大门。然而在那里,他们也不可能受到优待,毕竟在孙立人的眼中,这些人都是死有余辜的人。
孙立人对待这些日军俘虏的做法,或许有些残忍,但在他的眼里,这些俘虏就该下十八层地狱,这些残忍的方式是对待日寇的方式,也是一种告慰受难同胞在天之灵的方式。但事实上,孙立人绝不是一个残忍、不明事理的人。
2009年6月24日的《羊城晚报》上有一篇关于孙立人的动人故事,叫作《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
故事发生在抗战结束后的某一天,沈阳新一军的几个军官抓了几个日本女人,准备在宅院里行苟且之事。孙立人被他的老部下潘德辉告知了此事,两人匆忙赶去现场,抡起马鞭对着那几名官兵就是一顿抽打。
孙立人一边狠命抽打,一边生气的怒骂:“真不是人,你们不是人!”随后,孙立人让潘德辉安排把这几名日本女人送回了家。
可能在别人眼里,日本人与中国人有着血海深仇,用他们日寇的方式报复一下日本人,有何不可呢?但潘德辉说出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因为我们是人,而日寇是禽兽。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
中国人的胜利,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胜利,是人性的光辉闪耀大地的胜利。对待曾经的施暴者,我们或许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是面对无辜的人,即使他们是施暴者的同胞,我们也不能丧失理智,要时刻铭记心中的正义与善良。
《人以什么理由来回忆》一书中讲到:“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要算账还债,更不是要以牙还牙,而是为了厘清历史的是非对错,实现和解与和谐,帮助建立正义的新社会关系。”
以暴制暴从来都不是世界的主流,和解与和谐才是。一提到德国纳粹,相信不少人都会咬牙切齿,但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是那样。
1970年的冬天,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跪倒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为自己同胞在纳粹集中营对犹太人施加的暴行进行忏悔,祈求世界的原谅和宽恕。最后的舆论认为:“勃兰特的下跪,让德意志这个国家站了起来。”
结语
孙立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在国家危亡之际投身军事建设,靠过人的军事天赋和自身的正义操守,保家卫国,屡立战功,终成一代“军神”。
入缅数次战役,靠自身“胸有成竹、预知取胜”的胆略和“知己知彼、兵者诡道”的策略以及“中西结合、孙氏练兵”的武略,歼灭俘虏日军无数,可谓是军功卓著,享誉海外。
面对残杀南京同胞的日寇禽兽,孙立人严惩之以告慰同胞在天之灵;面对无辜的日本女性,孙立人严惩下属并将其救出护送回家。孙立人明辨是非,在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
可以说,孙立人将军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军神”,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是我们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杰出军事将领。
看完孙立人将军对待日本战俘的故事,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 梁明.讲授“南京大屠杀”我们还缺点啥?——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有感[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04):62-64.
[2] 仁安羌之战——中国远征军拯救七千英军[J].对外传播,2015(11):68.
[3] 王野全.从仁安羌战役浅析孙立人的军事谋略[J].巢湖学院学报,2017,19(04):1-4.
[4] 许白爽.仁安羌大捷概况综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28(03):203-204.
[5] 于东辉.仁安羌战役始末[J].共产党员,2009(10):48.
[6] 陈华.抗日名将孙立人[J].炎黄春秋,2011(07):71-74.
[7] 于东辉.“我的团长”的真实历史:仁安羌战役[J].科学大观园,2009(11):38-39.
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皆为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和当时的情景合理设计的,不可作为参考!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