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了一则判决结果,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迟群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
看到这个在特殊时期犯下累累罪行的凶犯最终受到惩罚,市民们们纷纷拍手称快。
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与迟群同时期被捕的另一位“女将”却并未受到审判。
面对这一结果,人们议论纷纷,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样一个无法无天,曾当面大骂小平同志,大闹中央会议的人为何能逃脱牢狱之灾。
那么,这名女子究竟是谁?她为何要大骂小平同志?被捕之后她又为何能从牢狱之灾中脱身?
主席秘书
这名女子就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谢静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主席的身边一共有过五大秘书,分别是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陈伯达和江青,除了这五个大秘书之外,毛主席一生还任用过许多的小秘书,谢静宜就是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小秘书之一。
1935年,谢静宜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由于出生的较晚,谢静宜并没有赶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更没有机会像许多伟大的女性先辈那样投身于革命,对于谢静宜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1952年,17岁的谢静宜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也算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她的遗憾。1953年春天,谢静宜顺利从军委机要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工作。
1956年,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谢静宜顺利通过了组织的考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她更是被派往中央办公厅机要学校进修,这次进修后不久,谢静宜就被派到了毛主席身边担任机要秘书,她一生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改变。
在那个年代,能够在伟大领袖身边工作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谢静宜也是这么认为的,来到毛主席身边后,谢静宜更加积极的工作,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谢静宜很快赢得了毛主席的好感,再加上她和善,平易近人的性格,让毛主席对她更是喜爱有加。为此,毛主席还专门给她起了个昵称:小谢。
除此之外,谢静宜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她有些才气。谢静宜虽然只是中学文化水平,但是她写出的诗词却很有几分意境,晚年的时候,她曾经写过一首《南乡子》,字里行间可见她在诗词上的才华。
而毛主席除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大诗人,谢静宜的这几分才气无疑让毛主席对她更为欣赏。
有一次,毛主席突然心血来潮,要给谢静宜写一首诗,伟大领袖主动为人作诗,这是多少人都求之不得的殊荣,但出人意料的是,谢静宜却拒绝了毛主席的一番心意。理由也很简单,谢静宜不想因为自己私人的事情而耽误毛主席的工作,所以,她只能婉拒了毛主席的这个提议。
作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谢静宜除了要帮助主席处理工作中的各类琐事之外,还要跟着毛主席外出视察。
从1959年开始算起,到1976年,谢静宜总共给毛主席当了17年的机要秘书,在这17年里,谢静宜跟随毛主席的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据谢静宜说,毛主席坐车时,很不喜欢拉窗帘。有一次,毛主席的专列缓缓驶过一个交叉路口,正好被一些群众看到,看到车里的毛主席,大家纷纷跑过来向主席致敬,毛主席也高兴的向他们挥手示意。
工作人员看到这么多人一股脑的涌上来,为了安全起见,就拉上了窗帘,但是,毛主席却很不以为然,顺手就把刚拉上的窗帘又拉开,工作人员再拉上,毛主席又很快拉开,如此反复几次,工作人员只好劝说毛主席以安全为重,但毛主席向来喜欢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因此,并没有采纳工作人员的安全建议。
这一幕给谢静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不禁感叹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热爱。
一天,谢静宜跟着毛主席站在车窗边向外眺望,这时,她看到不远处的乡间小路上有一位农妇,这位农妇一边走一边用手去捋麦穗,好像还把什么东西往口袋里装,谢静宜很快意识到这是在偷麦子,于是她忍不住大喊起来:
“主席,快看,有人偷麦子。”
毛主席早就看到了这一幕,他赶紧低声示意谢静宜,让她不要出声,生怕惊吓到那位偷麦子的农妇,但实际上,他们坐在列车里,那位农妇是无论如何也听不见的,但毛主席似乎忘了这一点,只是喃喃自语道:
“看来老百姓的生活还是不好过啊,不然,也不用去偷麦子了。”
谢静宜跟在毛主席身边17年,经历过许多难忘的事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过程中,谢静宜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也是与日俱增,而毛主席对谢静宜也是愈发的欣赏与信任。
一步登天
尽管毛主席对谢静宜十分的欣赏,但最初,谢静宜也只是毛主席身边的一个秘书,并不能直接参与政务,直到十年动荡时期开始后,谢静宜才迎来属于她的机会。
1968年,是十年动乱的第三年,这一年,也是国内情况最为混乱的一年。在北京,清华和北大两所学校的情况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忧心不已,于是,他派遣了自己信任的机要秘书谢静宜到清华和北大去,要谢静宜替他看看清华和北大的情况。
就这样,谢静宜来到了清北两所学校工作。工作能力很强的谢静宜又一次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将各项工作干的井井有条,除了工作能力强之外,谢静宜在为人处世上也很有一套,她的到来在极大程度上缓和了当时清北两所学校的矛盾。
因此,谢静宜在不久之后就成为了清北两所学校的党委常委,同时还担任了清华大学革委会的副主任,成为了特殊时期清北两所学校的实际掌控者。
谢静宜就这样一步登天,从毛主席身边的一名小秘书一下子成为了清北两所顶尖学府的掌权人,但这只是谢静宜政治生涯的起点,并不是辉煌的顶点。
谢静宜后来之所以能够坐上高位,与“九一三事件”是密不可分的。“九一三事件”让林彪等人走向灭亡的深渊,但却让谢静宜迎来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1971年8月,毛主席乘专列南下巡视,在南下的途中,毛主席多次召集各地的军政领导人,向他们表达了自己对林彪的不满,听到风声的林立果此时惶恐不安,于是,他和自己的秘密小团体便试图对毛主席不利。
林立果的这些举动正好被谢静宜在空军工作的丈夫苏延勋察觉到,苏延勋就把这个消息告知了谢静宜,谢静宜又将林立果等人的举动报告给了毛主席,这才让毛主席识破了林立果一伙人的阴谋,从而逃过一劫。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谢静宜凭借着自己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再次实现了高升,1973年的中共十大上,谢静宜不仅当选为中央委员,同时还当上了北京市委书记和市革委会副主任,此时的谢静宜才真正的步入了权力核心。
谢静宜的升迁除了“九一三事件”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江青的信任。
谢静宜与江青在十年动乱之前,虽然也打过交道,但是两人并不算太熟。直到特殊时期开始,谢静宜负责清北的工作后,才与江青有所熟络。
最开始时,谢静宜对江青并不是唯命是从,有时候甚至还会和身边的人说江青的坏话,但是随着谢静宜的职位越来越高,她对江青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阳奉阴违变成了后来的极尽讨好,谢静宜后期能够坐上高位,与她对江青的百般讨好是有很大关系的。
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更高的职位,谢静宜对江青的可以说是唯命是从,而江青也视谢静宜为自己的忠实打手,她要用谢静宜这根大棒去打那些让她不满的人,而让江青不满的人里,有许多都是党内的老同志,老干部,其中,也包括小平同志。
1974年,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治疗之后,周总理最终还是住进医院,身体的每况愈下,让周总理的工作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此时,国务院急需一位能够主持工作的人,周总理和毛主席都在寻找一个这样的人。
最终,毛主席将目光放到了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小平同志身上,对于小平同志的才能,毛主席还是十分认可的,因此,在1974年的10月,毛主席亲自向周总理提议,让小平同志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日常工作。
毛主席的这个提议也得到了周总理的同意,但却得到了“四人小组”的反对,其中尤以江青的反对最为激烈。
在江青看来,小平同志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全国工作,无异于是分走了她的权力,这是她所不能忍受的,因此,在毛主席提出这一建议后,她就开始对小平同志发难,竭力阻止小平同志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
10月中旬的一天,江青在一份文件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风庆轮事件”的报道,这让一直伺机找事的江青喜出望外。
在几天后政治局会议上,江青拿这件事出来说事,表面上是在批评国务院和交通部,实际上矛头直指在国务院工作的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面对江青的无端指责,选择了反驳,这下可惹恼了江青,于是,她在散会之后,当即就让王洪文去向在外地的毛主席告状,想要诬陷小平同志,但毛主席素来知晓江青的为人,他不仅没有听江青的一面之词,反而还批评了来告状的王洪文。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江青此时仍不死心,四届人大会议召开前夕,她派人给毛主席送了一封信,信中要求将迟群,谢静宜等人作为接班人培养,还提出要让谢静宜担任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这个建议立刻就遭到了毛主席的反对。
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上,小平同志成功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而江青提名的谢静宜等人却没能当选重要职务,这让江青更加的仇视小平同志,同时,小平同志的当选也让谢静宜等人心怀不满。
不过小平同志真正与谢静宜结怨是在1975年10月,原由是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写的一封信。
1975年,恢复工作的小平同志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开始整顿全国各行各业。
在教育战线上,清华和北大是整顿的重点,小平同志的整顿工作让清华大学的一些师生和领导看到了希望,他们对谢静宜等人在清华园里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的行为早已厌恶至极,只是没机会也不敢说出来,小平同志的整顿无疑给了清华大学的领导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
就在这年的10月,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刘冰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揭发了谢静宜等人在清华大学期间的一些丑行。但信写好之后,刘冰却找不到渠道将信直接送到毛主席手中,于是他就将信交给了小平同志,由小平同志把信转交给毛主席。
因为这件事情,谢静宜在毛主席那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让谢静宜对写信的刘冰恨的咬牙切齿,同时也对转交这封信的小平同志怀恨在心。
不过很快,谢静宜就迎来了“报仇”的机会。刘冰的这封信可以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直接引发了一场“反右”运动,小平同志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早已等待多时的江青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在得知小平同志将会参加中央政治局的会议后,江青就指使谢静宜等人在会场上给小平同志一点颜色看看。
1976年3月26号这天,政治局会议在中南海举行,会议刚一开始,谢静宜就迫不及待的批判起小平同志来,只见她在主席台上口沫横飞,慷慨激昂的细数着小平同志的“罪状”,讲到激动之处,她甚至指着小平同志的鼻子大骂起来。
而坐在台下的小平同志听着这些难听的话,始终一言不发,这让谢静宜更加的得意,此时的她完全想不到几个月后自己竟会迎来命运的审判。
是何原因
1976年9月9日,一代领袖毛主席逝世。
1976年10月6晚,党中央采取雷霆手段,一举粉碎了“四人小组”。这天晚上,作为江青手下小卒的谢静宜也同样被逮捕了起来。
之后的日子里,谢静宜在隔离审查中度过。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始对“四人小组”的成员进行审判。
1981年的1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了判决结果,“四人小组”都得到了应有的惩处,但出人意料的是,作为江青手下“得力干将”的谢静宜竟然被免于起诉,逃过了惩罚。
1983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曾跟随江青作恶的人员进行审判,当年与谢静宜齐名并一同被逮捕的迟群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十八年,而谢静宜还是未得到任何惩处。
原来,谢静宜在1976年被逮捕后,便一五一十的交代了自己犯下的罪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因其认错态度良好,这才被法院免于起诉,从而避免了被监禁的命运。
晚年的谢静宜绝口不提自己的这段历史,不过,她却始终对毛主席心怀敬意,不仅写了很多回忆毛主席的书,还专门为写毛主席写了一首诗,以此来表达她对毛主席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017年3月25日,81岁的谢静宜在北京病逝。
从深受毛主席信任的秘书到江青手下的“女打手”,从高高在上的中央大员到罪行累累的阶下囚,谢静宜的一生是曲折而传奇的。
尽管她曾做出过许多错事,但好在她最后迷途知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才得以安度晚年,对谢静宜来说,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