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2月19日,这天北京的天气昏暗阴沉。枯黄的树叶挂在枝头,上面结满了冰晶,斑驳的槐树裂开皱纹,寒风呼号,似在哭泣。
这晚,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在病房里紧张地抢救着。
病床上的人已经没有了呼吸,生命体征微弱,但医生们仍然没有放弃抢救,房间里每一个人都希望此时会有奇迹发生。
深夜,尽管在医生专家们的奋力抢救下,这位病人还是不幸离开了人世。
当医生含泪宣布死亡通知时,病房外的家属和医院的护士们都忍不住捂起了嘴巴。
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奶奶扑到病床前大哭道:“老头子,你怎么就这么走了。”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尽管十分不舍,但是人已离去,应当拾起悲痛,继续向前。
四天后,这位奶奶心怀悲痛的心情,提笔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写去了一封信。
逝去的人是谁,让人如此伤心?这封给总书记写的信中,又写了哪些内容?
心系祖国、魂归大海
1997年2月20日清晨,围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的群众们正在注视着国旗缓缓升起。
突然,群众们惊奇地发现,已经升到了顶端的国旗又开始缓缓下降,最终悬在了半空。
降半旗,一般是国殇才会出现此种情况,可是众人看向互相看着彼此,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稍后,早间新闻和广播的消息才告知到全国人民,就在19日深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因病去世了。
九十年代的消息渠道还没有那么多元,大多数人收看新闻只能通过电视和广播,直到此时,全国人民才渐渐得知,小平同志已经于昨夜不幸离世了。
天安门广场前的国旗依旧飘扬,可此时,广场上的众人只觉得一股悲伤弥漫在心间。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那个经常笑呵呵的出现在人民面前的小平同志,真的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
在全国各地,不断地有人送上花圈摆放在小平同志生前的故居和工作过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此时人们方才发现,原来小平同志在这么多地方都工作过,想到这里,不禁又是心底一阵发酸。
23日晚,在中南海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收到了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女士的来信。信件内容十分简短,只是提到,小平同志在生前曾经有过4点嘱托。
在他死后,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死后火化,并将骨灰撒向大海。
第二天上午,江泽民同志和其余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了解放军总医院,在这里送别小平同志。
虽然小平同志说过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但共产党人讲究传承和缅怀,传承的是革命信仰,缅怀的是历史功绩。无论从哪方面讲,小平同志都当得起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送别。
在遗体告别仪式完成之后,江泽民同志登上灵车,护送小平同志的遗体去到了北京八宝山殡仪馆。
在八宝山的全体工作同志都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小平同志的后事办妥,并将骨灰小心地盛放在一个简单古朴的骨灰盒中,遵照小平同志的遗愿,在不日之后,他的骨灰将被撒入大海。
2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场特别的追悼大会,中央各级领导、政协委员、首都各工商界代表同志在此汇集,沉痛的悼念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
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言:一定要将邓小平同志的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努力建成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飞机缓缓从北京的西郊机场起飞。
长空之上,银色飞机绕着北京四周转了一圈,在这座小平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城市,他流过汗,操过心,为了新中国的未来,他孜孜不倦,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绕飞一周后,飞机拔高飞行高度,冲破乌云,向着远处飞去。临抵大海前,空中洒下来缕缕霞光,一道彩虹横亘在海空之上。也许,这是苍天也在此送别小平同志。
当卓琳女士用颤抖的双手把盖在小平同志骨灰盒上的党旗揭开,卓琳女士身边的几个人都忍不住泪湿了眼眶。
他们都是小平同志的子女,父亲辛苦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出了所有,如今,他又以这种最朴素的方式,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之中。
白色的骨灰和鲜红的花瓣从空中飘落,落在了滔滔海水之中,浸在了各族人民的心里。
电视新闻中,主持人沉痛的宣布小平同志的骨灰已经洒进了大海,电视机前,无数观众低下头颅,用着最朴素的方式,送敬爱的小平同志最后一程。
海水滔滔,泪水涟涟,哀思款款。彩虹下,海浪中,花瓣随波起伏,如同小平同志一生的写照。
70年前,也是在大海之上,一位年轻的学子登上了一艘轮船,前往了欧洲。在那里,他将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那里,他立下誓言,要为中国革命奉献一生。
法兰西岁月
1919年,邓小平考入留法预备学校。
他的父亲邓绍昌是一位极为开明的人,邓绍昌认为,欧洲是近代科技文明的发源地,法国是欧洲头号的强国,在那里留学,必将会改变儿子的一生。
1919年底,邓小平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资格。但是赴法留学需要几百块大洋的费用,小平同志家虽然是个地主,但也无法一下拿出这么多的钱来。为了儿子的前途,邓父咬牙变卖了家里的地产。
在变卖了家里的地产所有值钱的东西后,邓父已经基本凑足了学费,但还差几十块大洋的窟窿怎么也补不上。
此时距离小平同志去往法国的日期快要临近,急得邓父一筹莫展,四处凑钱。
在听闻邓小平即将去到法国留学后,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把本来要供自己儿子读书的学费拿出来交给了邓父,并嘱咐邓小平:“娃子,你在那边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出个道道来,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我会帮忙照看的。”
1920年,在全家人殷切的期盼和送别之中,邓小平踏上了前往法国的客轮,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旅。
此时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一次留学,在后来诞生了中国史上有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了四十多天,历经无数惊涛骇浪、交织风雨,这艘客轮终于抵达了法国马赛港口。
当地的小报这样形容这艘客轮中的留学生:一百多名中国青年学生,从船上下来。他们穿着西服,头戴边帽,就像一个个贵族子弟,显得彬彬有礼、温润如玉。
到达法国后,因为还不通法语,邓小平和其余留学生只能先在巴黎城郊的一所中学读书
这所中学是由当地的华人投资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中国到法国来留学的学生做准备,先学习语言和法国的风土人情。
邓小平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他努力用功,一边学习,一边打工。
当时,从中国来法国留学的学生有很多,也正是在这里,邓小平结识了青年的周总理、赵世炎等人。
在学习之余,邓小平就是在工厂里做一名钢铁工人,每日的任务就是将烧红的络铁抽出来捶打成钢。
因为这段经历,邓小平深入的了解到了工人阶级被压迫的苦难和被资产阶级剥削的残酷。
在工厂打工期间,邓小平渐渐地对自己留学的目的产生了怀疑。
本意,他只是想在巴黎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学成归国后能够有份好的工作,光宗耀祖。
可是当他自己也成为了工厂里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后,他认为,解放这些劳苦大众才是自己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
在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后,1922年,邓小平在巴黎加入了欧旅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欧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自己革命的一生。
次年,邓小平放弃了进大学读书的机会,而是选择去欧共青团的支部工作。
在欧共青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邓小平接触到了马克思思想,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的著作。
夜晚时分,邓小平喜欢在郊外散步一圈,周总理偶尔会与他结伴同行,两人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话语间,都是对革命的形势,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
1924年,邓小平当选为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局委员,周总理任书记。也是在这年,邓小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
次年9月,邓小平组织了在法国的中国工人进行罢工和游行示威,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和逮捕。为了自身安全,中国共产党安排邓小平转道波兰,进入了苏联。
在苏联,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始系统性的学习共产党的理论和知识。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欧洲和苏联工人运动的特点,并将这些与他的实际经历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革命史观。
1927年,邓小平回到中国。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进入了冯玉祥的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任政治部主任,从此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直到他和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们一同建立起了新中国。
身世浮沉雨打萍
六十年代,邓小平在中央受到排挤和打压,被下放到地方工作。说是地方工作,其实等于是剥夺了小平同志的一切权力和职务,只是让他在江西南昌监管劳动。
在听到自己的丈夫被下放到地方之后,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女士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陪同他一起来到了江西。
那些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打倒”邓小平,却不想,正是在南昌,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开始在小平同志的脑海中酝酿。
共产党人的一条宗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身在北京,居庙堂之高,无论如何也没有处江湖之远来的实际。正是在一线的地方工作中,小平同志切身认识到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小平同志认为,中国其实存在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只是这一切目前都被压制住了,无处释放。一旦解开制度的枷锁,必将化为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南昌工作,小平同志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因为条件艰苦,营养不足,小平同志身患几种常见疾病,即使是这样,小平同志也没有向中央诉苦,申请调离,他继续参加劳动,并逐渐加深自己的认识。
小平同志用毅力扛过病痛带来的折磨,但妻子卓琳却因为艰苦的环境而病倒了。她身患高血压,经常在劳务中感觉天旋地转,一个踉跄就坐倒在地上。
为了减轻妻子的压力,小平同志不仅要帮忙她的工作,还主动承担起了家务劳动。夫妻俩就这样携手,一起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小平同志与卓林女士相识于战争年代,结婚在延安窑洞之中。在革命最艰苦的时期,两人始终不离不弃,相伴度过。而今,两人虽年岁已高,却依旧互相扶持,一起走过春夏秋冬。
七十年代,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又回到了北京。听到父亲恢复工作,他的儿女们都很开心,纷纷祝贺他。
小平同志对此只是摆摆手说道:“在哪工作都是一样,北京的条件好,“官”更大,但我身上的责任也更重啊。”
后来,小平同志逐渐成为了我国第二代领导核心。在南昌工作的这段期间,他酝酿出的改革开放思想终于得以实施,随着制度的桎梏被打开,我国经济开始飞速攀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之所以挑这个时间点,是因为撒切尔夫人想携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来同中国对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争取更多的筹码。
可是,她失算了,她面对的是从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邓小平。
在刚一见面,小平同志就摆摆手,说:“在香港问题上,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其他的倒还可以谈谈。”
谈判过程中,撒切尔四处出击,都想在香港问题上与中国切割,不愿意让出分毫利益。
但这些话锋都被小平同志一一挡了回去,小平同志笑着说:“中国人民虽然穷了点,但我们是不怕死的,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是一定要收回来的。”
谈判结束,撒切尔夫人的算盘全部落空。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在走出人民大会堂时,撒切尔夫人还在楼梯上摔了一跤。
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
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小平同志生前最挂念的就是香港的回归问题,可惜直到闭眼的那一刻,他还是没能见到香港回归。
在香港回归的仪式上,卓琳女士被特邀前来观看。
当英国国旗快速下落,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卓琳女士的眼眶再一次被泪水浸湿。
她心里默默地呼唤小平同志,仿佛在对他说:“老头子,你看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