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天已经黑透了,硝烟像是乌云一般弥漫在四周,让人难以认清方向,一个解放军通讯员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战场上。头顶上时不时有敌机盘旋而过,呼啸而过的音浪让人忍不住一阵颤栗。
敌机上携带的往往是数不清的炮弹,每当他们放出照明弹,将整个天空照射得如同白昼之后,便会疯狂地往下扔炸弹。
每一次遇见这样的敌机,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为了保证通信畅通,通讯员不得不趁着夜色,摸黑去检查187师的通讯电线。
在朝鲜抗战两年的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摸黑去检查电线也不是一次两次。现在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美军迫于压力已经开始和中朝两方开始了停战谈判。但是在三方谈判过程中,美军依然会时不时地派出飞机轰炸战场。
蹑手蹑脚的他慢慢地向着通讯电线靠近,却不想天空中又飞来了几架敌机,向着通讯员所在的方向投掷了几枚炮弹。
轰地一声,通讯员被炮弹的冲击力掀翻,一瞬间便晕厥了过去。
这个通讯员叫做李景湖,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的“通讯科长”,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还立下过三等功。
谁是最可爱的人
关于李景湖的一切还要从1924年说起:
他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王福村,家中一共有兄妹5人,一家人以两台织布机为生。
在李景湖的记忆中,很少有吃得饱饭的时候,父母常常为吃食犯愁。虽然一家人生活贫苦,但父母依然坚持将李景湖送入村小读书。
一直以来,目不识丁的父母,信奉的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使家中再困难,也不遗余力地将李景湖送去读书。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家乡就经历了动荡,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贫困,不得不前往外地逃荒。在逃荒过程中,他们以乞讨为生。那时候大家都很穷苦,只有地主家才会有余粮,靠着乞讨而来的东西,根本养不活这么多孩子。
为了让一家人都活下去,李景湖的父母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李景湖的妹妹卖掉,换回来两斗粮食。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贫困生活压垮了他们,所有的理智都在饥饿面前化为虚无,在村庄里,有很多家都是靠着卖儿卖女才生存下来。
熬过那段时间的李景湖一家又回归了正常生活,可惜好景不长,来之不易的生活又伴随着日军的炮火被打散。
时值1937年12月,河北抗日游击队驻扎在博士庄村,却不曾想因为有人告密,抗日游击队被鬼子带着汉奸偷袭。
游击队还没反应过来,便被鬼子摸了进来,为了逃出去,他们奋力拼杀,终于突围了一部分战士,可惜无辜的村民却被日寇围攻。
面对手无寸铁的村民,日寇毫不心软,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多种恶毒的手段,将村民屠戮殆尽。
一日之间,日军就杀掉了180多人,真正因战斗而死的游击队战士只有二十来人,其余的全部都是无辜的村民,甚至村民董景泰全家无一生还。
博士庄惨案
博士庄惨案的消息传到李景湖耳中的时候,愤慨不已的他就决定了要去当兵。对于他来说,当兵不是被逼无奈,也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家乡和祖国。
1938年1月,年仅14岁的他毅然投身八路军,成为冀中军区一名普通的通讯员。
作为通讯员的李景湖,一直跟着部队在冀中地区进行游击抗战工作,负责将上级的命令传达给下级,除了维护线路安全以外,还会奔波于各个革命队伍之间,这样的军旅生涯,让李景湖迅速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相比于其他工作来说,通讯员要安全得多,至少不用正面接触敌人。但是战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在战乱年代能够彻底与战争划分界限的只有少数幸运儿,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通讯员,李景湖依旧有几次直面敌人的遭遇。
那是在1942年的大扫荡之中,日本人为了摧毁被他们称为兵站的冀中兵区,选择了发动五一大扫荡。
日伪军一共集结了五万余人,从空中,地面全方位的围追堵截八路军,甚至出动几百辆坦克和装甲车,只为了彻底剿灭活跃在冀中的八路军。面对全方位的堵截,我军只能化整为零,兵分几路逃出包围圈,此次扫荡不仅牺牲了众多革命同志,还有很多战士和部队失去了联系。
正是在这次扫荡过程中,李景湖被日伪军抓住,当时年仅18岁的李景湖并不慌张,而是自称是生活在冀中地区的农民。
看着面前一脸憨厚的李景湖,伪军本想放他离开,却发现李景湖的手并不粗糙,不像农民的手,觉察出自己被欺骗的伪军暴怒着拿枪托击打李景湖,甚至在他身上搜出了记载伙食账的日记本,没有办法的李景湖只能谎称自己是队伍中的司务长,想要回家看望亲人,并且不会再重回队伍之中。
大扫荡
抓住李景湖的伪军见他说得认真,决定将他交给家乡的联络员。回到家乡之后,李景湖被村长用两百元换了回来。
从伪军军营出来之后,李景湖便踏上了寻找革命队伍的征程,在大扫荡过程中,部队其实已经四零八落,他只想尽快回到冀中军区的革命根据地,找到部队的首长。
不久之后,李景湖就和革命队伍取得了联系。
1942年5月23日,日伪军又进行了第二次扫荡,好不容易回到部队的李景湖,再次遇见了日伪军。为了冲出日伪军的包围圈,李景湖带着战士向不同的方向突围,可是毫无效果,经过几次突围,他们依旧在日伪军的包围圈内。
最后李景湖带着两个战士向着东面再次突围,突围过程中被日军发现,战士立刻转身向西而去,李景湖则按照原定线路突围。
日伪军对着李景湖穷追不舍,为了摆脱追捕,李景湖躲进了一户人家的厕所里。
躲在暗处的李景湖,屏气敛息,手中握着手榴弹,一旦被日军发现,便和他们同归于尽。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日本人的身影越来越近,却没想到在厕所边上的日军,突然调转了方向,没有再进行搜查。
逃过一劫的李景湖,心跳始终难以平静下来,这是他参战以来,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经过这次大扫荡,日军占领了冀中地区的所有县城和较大村庄,将冀中地区分割成两百多块,分别用重兵把守,原本富饶的冀中根据地,一瞬间就变成了全都是焦土的人间地狱。
革命战士一共减员一万六千多人,群众被杀、被捕有五万余人,就连分区司令常德善都不幸战死,众多高级指挥员壮烈牺牲。
在这次反扫荡战争中,冀中军区牺牲巨大,战况之惨烈前所未有,剩下的两万主力只能都转移到晋西北地区。
抗日战争结束后,李景湖又跟着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中他依旧是通讯员,主要工作就是保持在战斗过程中通讯正常。
解放战争剧照
这项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并不容易,每当通讯线被炮火炸断之时,他总要摸索着前去将线路接通。
对于整个师来说,他们是中枢神经,师部的人是大脑,负责下达命令,那他们就负责将这个命令完整而清晰地传达到部队的每一个角落。
身为老革命的李景湖同志,参加过许多战争,包括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在这些战役中,李景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每次都将任务圆满完成。
1951年2月15日,李景湖跟随着63军187师入朝,在进入朝鲜后,他们便遭遇了险恶的一战,也就是铁原阻击战。
那是志愿军发起的第五次战斗,由于后勤不足,志愿军选择在朝鲜战场上收缩战线,将军队后撤。但是在撤退过程中,后勤,地形,天气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撤退混乱。联合国军趁势将战线不断推进,抓住志愿军的漏洞,想要一举攻破志愿军,63军奉命在铁原阻击联合国军15天。
为了阻挡联合国军的脚步,63军精心设计了战术,将部队打散,多点协同作战,埋伏在山地关口,而李景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63军187师的通讯安全。
作为通讯连长的李景湖明白任务有多艰巨,这是一条宽约25公里,纵深约20公里的战线,在这条战线中,通讯装备多且杂,线路时不时就会被摧毁,要保证通信畅通是非常困难的。
要保持部队的统一性,多点协同作战,通信设备必不可少,及时了解战场情况,对于指挥官来说,是在战斗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任务,李景湖日日夜夜带着通讯连的战士守候在战地通讯线上,与联合国军作斗争,一旦线路出现问题,通讯连的战士会立刻冲上去修复线路。
李景湖带着通讯连的战士在战场上坚持了七天七夜的战斗,最终保持了187师的通讯畅通。铁原阻击战一共坚持了13天,最终获得成功,这次战役给其他志愿军部队赢得了组织反攻的时间,最终彻底扭转了志愿军在朝战场上的颓势。
铁原阻击战
在这次战斗中,李景湖同志因为保持通信,被授予了三等功勋章。
而在他的笔记中也记载着此次战斗187师的惨烈情况:老人的女儿李文新曾经告诉记者在父亲的笔记本上有发现关于铁原阻击战的记载。她告诉记者:“坚持7天7夜的战争,就是在那次获得三等功勋章。”
1952年,战地记者魏巍到达朝鲜战场,时年28岁的李景湖奉命带着魏巍穿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进入我军阵地中。眼前如蛛网般的交通壕让魏巍十分震惊,好奇的魏巍向李景湖询问交通壕如何建成,李景湖毫不犹豫地回答,这都是用战士双手完成的。
随后魏巍写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以歌颂人民战士的伟大。李景湖也是这些普通战士中的一员,也曾在朝鲜吞风咽雪,以血肉之躯守卫家国。他们走上朝鲜战场,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希望山河无恙。
曾有一个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这样说道:"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
从始至终,他们只是坚定地守卫着祖国,李景湖也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愿望在朝鲜战场上艰难前行。
直到1953年5月,在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前夕,李景湖因伤被迫退出了朝鲜战场。
一晃眼,李景湖已经在朝鲜战斗了两年,在这两年间,他一次又一次地连接各处通讯线,甚至在连接通讯线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章法。
作为经验丰富的通讯员,这一天,李景湖照常工作,本想歇下的他,看见战友王智信刚回来没一会,便又接到任务要出去接通线路。
李景湖当即按下正准备出去的王智信,让他好好吃饭,自己接过任务转身出去架设电线。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来的王智信自然同意了李景湖的想法。
可是李景湖却没有想到,正是这次代替让他被敌人炸伤,被迫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朝鲜防空洞
当时的美军对朝鲜战场疯狂轰炸,战士们可能出门的时候就没想过再活着回来,人们终日只能待在防空洞中。除了这些勇敢的战士,根本没有人会暴露在战场上。
所以美军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从自己营地起飞之后,便会围绕着周围轰炸,对于他们来说,整个朝鲜都是罪恶的战场。在李景湖走出防空洞不久,就遭遇了敌机的轰炸,他被当场震晕。
浑身是血的他被同志们救下的时候,幸运的还有一口气,由于李景湖的伤势严重,7月他被送回国治疗。
医院接受治疗的李景湖在康复之后,就回到了部队,可是那次受伤却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手和脚都有残疾的他,是没有办法再在部队服役的。
即使1955年,他已经被授予少校军衔,还是改变不了他被迫退役的命运。
只能选择退役的他,以团级转业到地方,1958年在《军官退出现役申请报告表》上填写“头疼”“右手及右脚各负伤一次,已残疾”之后,李景湖就彻底推出了他的军旅生涯。
转战地方的他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时常沉默的像是一座山,只有偶尔谈起战场的时候脸上才会出现一点笑意。
在二女儿李文新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像山一样沉默,“可以说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一个人”这是二女儿对于李景湖的全部回忆。
李景湖即使是不舒服,也从来不会告诉他们几个孩子,而是默默地独自承受。他们这些孩子,只能从父亲的脸色和行动来判断今天的父亲是否难受。
而父亲在她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严肃并且抠门的,身为团级干部的他,每个月工资不在少数,却从来都是勤俭节约,作为儿女的他们,连一根冰棍都难得买,他们不知道父亲的钱去哪了。
每次一问及这个,父亲便会说掉了,久而久之,儿女们也很少向父亲提要求。直到后来父亲生病,战友打电话来问候,他们才知道,父亲原来是拿着那些钱去接济战友了。
这样一个对战友有情有义的老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却是严肃而又沉默的,无论是单位同事或是家人都很难走进他的内心。
李景湖青年和老年照片
在腿脚尚好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走路。后来伤痛越来越严重之后,他便连行动也困难了。
直到2001年,头疼实在难以忍受的李景湖在儿女的陪同下前往医院检查,却没想到医生也不能得出结论,而是急匆匆地来问他们,李景湖是不是上过战场?
经过专家会诊之后,他们最终确定,导致李景湖头疼难忍的罪魁祸首,便是一颗留在他脑中的子弹。
本想开颅将子弹取出来,但是考虑到李景湖年龄已经高达71岁,手术风险太大,最终终止手术,这颗子弹便一直伴随着李景湖直到逝世。
2013年,原本腿脚不便的李景湖,摔过一跤之后,便时常犯糊涂,就连自己的儿女也常常不认得。年过八旬的老人比之前更加沉默寡言,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家里的时候,就会经常回忆起曾经在战场中的种种往事。
为了让父亲开心起来,儿女们经常给父亲放曾经战场中的军歌,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将近90岁的老人总能自然而然的将军歌哼唱出声。他怀念的是曾经的战场,更是当年亲密无间的战友。
2020年,享年95岁的老兵李景湖去世,在去世之前,老人还是能将战歌的旋律哼唱出来,这个前半生在枪林弹雨中厮杀的老兵,最终在北京因病逝世。
李文新特地告知殡仪馆工作人员老人的头部有弹片,让他注意一下弹片,却没想到老人的身体里不止头部一颗弹头,而是在头部和腰部,各有一颗弹头。
李文新翻阅李景湖笔记
看着眼前已经发黑的两颗弹头,李文新泪如雨下,直到这一刻,她才明白父亲遭受到了怎样的痛苦。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她忍不住向记者倾诉:“心疼他,我们对父亲的了解太少太少”
愧疚的李文新忍不住去了解父亲的过往,从前父亲没有告诉过她,任何关于战场的事情,可是如今,她再也按捺不住想要了解父亲作为一个老兵的一生。
这两颗突然出现的弹头,拉近了她和父亲的现实距离。曾经的征战岁月,是真实存在于父亲的生命中的。
就连父亲的身体也在默默诉说着这一切,头上有弹头的父亲,总是头疼,严重的时候还会从嘴里流出口水。腰上的弹头导致他总是佝偻着身体前行,而曾经的炸伤,造成了他腿脚不便,右手始终无法用力。
这些都是他曾经在战场中的见证,她迫切地想要了解父亲的一生,那伴随了父亲47年的子弹头,着实让人好奇。
李文新翻阅了老人的笔记之后,最终得出结论,有可能是那次被炮弹炸伤之后,被敌人的步枪击中,才会出现留在身体内的子弹头。从军这么多年,李景湖被记载的受伤事件,只有在那次被炸伤。
李文新对着记者回忆说:“听我二姑讲,1953年5月,我爸在朝鲜坪村南山战斗中受伤,7月回到国内治疗时,她去医院探望过,那时候我爸耳朵里还流着血和白色的东西,医生以为是炸弹炸的脑震荡,因为在后脑没流血,就没想到是子弹打了进去。”
在李景湖逝世之后,李文新将从老人体内取出的弹头捐给高阳县文物保护所,这些带着革命印记的特殊勋章被当做革命文物珍藏。
李景湖身上火化出的弹头
李景湖的一生是为革命奋斗的一生,也是战争阴霾下每一个老兵的缩影,即使默默无闻,即使马革裹尸,他们依然愿意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而奋斗。
李文新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记者曾经问过李文新一个问题
记者:为什么他们那代人能够对于信仰的东西笃信,不管时代怎么变,我都坚信,您觉得他们身上靠的是什么?
李文新: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们的亲身经历就是跟着党走,跟着毛主席走,才我们有后来的幸福生活。
正是这样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们坚持不懈地奋斗。正是这样崇高的理想,才能支撑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前行,正是这样无私的奉献,才有我们新一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