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迷雾,诉说天下故事,探索背后真相,为您全面地了解历史,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和精神力量!
—— 《 否哈 • Fouha 》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The 64-year-old Returned To China To Recognize His Ancestors, But He Could Not Kneel In Front Of Zhang Zuolin's Tomb. Why?

2023-05-29 16:49

1994年的冬天,一位老人跪拜在辽宁沈马房村,“东北王”张作霖的墓前,他泣不成声,嘴里却说着祭奠文辞,口音蹩脚奇怪,让人纷纷侧目。

随后这位老人被搀扶起来,眼神眷恋款款,深情不已地用英文表示自己要在张作霖故居参观一下,而负责人竟然也同意了。

这个老人名叫张闾琳,他不仅是美国太空总署高级航天工程师,同样也是航空方面的电脑权威专家,但除却这些名号外,他还有另一层身份。

这层身份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关系极深!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又来自哪里?和张作霖与张学良又是什么关系呢?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张学良与赵一荻

众所周知“东北王”张作霖曾在东三省为一方枭雄,旗下十个兵工厂在东北盘踞,是日本人十分头疼的人物。

张作霖有八个子女,他最信赖也最宠爱的便是他的长子,也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青年“少帅”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同样也是一代青杰。

在张作霖后期与日军争夺东三省的统辖权和中央地位,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最终爆发了皇姑屯事件,张学良被日军设计炸死,张学良继承了张作霖的衣钵。

接手父亲留下的资源与权力之后,张学良却面对的是内忧外患的局面,前有日军侵略者虎视眈眈,后有蒋介石的“中原大战”。

而此时的张学良还要面对父亲老部下的刁难,自己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因此只能选择隐忍蛰伏,而他的隐忍蛰伏只让自己更为苦闷,所以在这个阶段,张学良认识了他一生的伴侣,赵一荻。

赵一荻极具才情,赵家在当时也是大户人家,赵一荻因排行第四,所以被称为赵四小姐。赵四小姐在舞会上便对张学良一见倾心,之后便久久不忘。

而此时的张学良早已有原配夫人,并且为他生育了三男一女,但即便如此赵一荻依旧倾心张学良,尤其是在张学良处境艰难的时候,赵四小姐不顾家人反对,一心要嫁给张学良。

她的坚贞与执着终究是打动了张学良,尤其是与赵一荻在一起后,张学良也有了重新振作的勇气和劲头。

虽然那时候中原大战极为激烈,但此时张学良为了以后安稳的生活,也为了保护父亲的政权,更为了中国统一大局的着想,能够共同抵御外敌。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张学良在家国观念的影响下,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率领十万东北军入关进北平,主动与蒋介石“易帜”,从此中原表面上统一。

而张学良眼见难题一步步解决,也打算与赵一荻共度余生,虽没有完整的婚礼与三媒六聘,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感染着彼此,二人在1930年11月28日在天津诞育一子,张学良为他取名张闾琳。

张闾琳的到来,让张学良欣喜万分,他极为宠爱自己的幼子,而张闾琳也是张学良第四个孩子,但此后他的一生都在异乡漂泊、晚年才得以荣归故里,张学良唯一的后人。

那么张闾琳为何一生在异乡漂泊?又为何晚年才荣归故里?

张闾琳出生在华夏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此时的中华大地处处都是硝烟战争,国土分裂,他的父亲虽然是东北少帅,旗下作用无数精兵良将。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但是日军却并没有给张学良休息养生的时间,而是加快了对东三省侵略的步伐,在张闾琳出生的第二年,便爆发了“九一八”事变。

但当时张学良早已接受蒋介石的统一政策,东北易帜后听命于蒋介石。“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要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侵略的态度是“不抵抗”。

当时的张学良空有精兵良将,但面对蒋介石的中央政策,也无奈只能选择逃跑。将东北大片的土地及资源,包括兵工厂留给了日军,成为了日军在后期侵略时极为丰富的资源储备。

张学良被软禁

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张学良派人护送赵一荻和张闾琳前往上海马思路公馆居住,而此时的张学良被蒋介石认命为豫鄂皖三省剿共总副司令。

蒋介石自从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早已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视为头等敌人,他认为这个党派是威胁自己政权的首要人选,并非那些日本侵略者。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所以他依旧贯彻打压共产党的政策,亲眼见证过东北如何沦陷的张学良,同时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张学良听命于蒋介石之令更是让他的口碑急转直下,此时的张学良面对小家的支离破碎,面对大国的硝烟弥漫,他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直到1936年,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夕,蒋介石竟然还奔赴西安,督战张学良剿共之举,当时的张学良与杨虎城如何面谏蒋介石,他也不为所动。

在学生爆发抗日游行当日,蒋介石派张学良前去武力镇压学生运动。面对群情激奋,面对日军的野心勃勃,张学良和杨虎城商议。

最终在1936年12月12日,兵谏蒋介石,将蒋介石软禁起来,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统一战线,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最后在宋美龄的转圜之下,以及私下劝说蒋介石,最后蒋介石最终同意了联合全国之力,共同抗日。从而长达“十年”的国共之争,暂告一段落,国共两党也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但1937年日本实施了全面侵华的策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赵一荻不得不带着张闾琳前往香港避难。张学良没有想过,他和张闾琳可能就此彻底地分离。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尽管蒋介石同意了联合抗日,但内心他是极为不愿意,而且狠狠地记下了这笔账,欲要对此二人实施打击报复。

在张学良本想奔赴香港与赵四小姐团聚的时候,蒋介石分别囚禁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尤其是在南京沦陷后。

蒋介石尽管转移到重庆,但他依旧不肯放过张学良,虽然没有将张学良带往重庆,但是他命人将张学良囚禁在贵州阳明洞。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当时的张学良早已褪尽昔日的荣光,身边唯有自己的原配妻子于凤。可于凤的身体也不好,两个病人如何互相照顾?

眼见着于凤日渐虚弱,张学良不忍原配妻子跟着受苦,让于凤先出去养病。那么张学良的起居生活应该由谁照顾?此时张学良想起了赵一荻。

赵一荻带着孩子张闾琳在香港生活,与张学良两地分离多年,张学良极为想念他们母子,为了能够与他们团圆,张学良申请,希望赵一荻来照顾自己。

毕竟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考虑自己的身后名,最终同意了张学良的请求,在香港与张履历苦苦等待张学良回归的赵一荻在接到电报之后,二话不说就要奔赴贵州。

可是赵一荻知道,贵州的生活艰苦,而且随时可能有丧命的危险,她早已做好了与张学良同生共死的准备,但此时的张闾琳才不过十岁,那么小的孩子,也要和他的父母受苦受难吗?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张闾琳前往美国

赵一荻思考良久,最终痛下决心,做出不得不与张闾琳分离的打算。但张闾琳交给谁照顾呢?当时的赵一荻想到了一对美国夫妇——伊雅阁夫妇。

伊雅阁夫妇并不是普通的夫妇,他们毕业于纽约大学土木建筑专业,后来来到中国,督造过广州和东北的铁路,又前往东北,协助张作霖在东北督造过很多条铁路。

并且张学良在任期间,曾向美国订购可以运输物资的飞机。后来“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有人曾劝说过伊雅阁将飞机转卖,成为自己的私人收入。

但伊雅阁为人正直,直接拒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张学良又一次联系伊雅阁,在伊雅阁的协助下,这架飞机被投入空军使用。

想到他们为人正直热情,赵一荻决定携带着张闾琳前往旧金山,将张闾琳托付给伊雅阁接夫妇。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和爱子分离之痛,让赵一荻泣不成声,因为不知道再相见是何年何月。但为了自己的爱人,为了整个中国,赵一荻不得不这么做。

此时的张闾琳才不过十岁,他的记忆只停留在和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上,许多事尚未理解,便跟着伊雅阁夫妇留在旧金山生活。

但当时的中国被欧美国家的人视为“东亚病夫”,在旧金山生活也不能说万事大吉,因为随时可能会遭受到白人的欺凌。

而且张闾琳的身份极为敏感,很容易遭受到被人暗杀报复的行为。要知道张学良有五个孩子,除了大女儿早年留学美国,早早嫁为人妇之后。

剩下的三个儿子,一个因为战争的刺激精神分裂,一个出车祸意外死亡,一个郁郁而终,如今这个十岁不到的小儿子,是张学良仅剩的血脉了。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为了让张闾琳能够更好地融入美国的生活,同时也为了保护他,伊雅阁夫妇不仅让张闾琳改了名,还让他抛弃了母语改用英语交流,同时还试图让他快速融入美国社会,让他忘记过去的生活习惯。

虽然那时候张闾琳十岁不到,可是他极为懂事,早年辗转多地的生活以及见证过国仇家难,让他早已失去了孩子的童真与快乐。

他虽然理解父母的决定,但张闾琳却依旧忘不掉故乡,忘不掉自己的父母。尽管他配合伊雅阁的教育,可心底仍有小小的坚持。张闾琳在美国生活得很顺利,但他一直在期待一个消息,一个能接他回家的消息。

张闾琳接到父母消息

时光荏苒,张闾琳在美国的生活没有受到苦难和战争的波及,也在伊雅阁夫妇优异的教育资源下,顺利地考上了加州大学。

并在加州大学认识了他一生的伴侣陈淑珍,他的人生轨迹是平静而美好的,虽然没有人知道他过去的事情,也没有人知道他曾经的身世。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但张闾琳每每望向头顶的月亮时,总会萌生对故土的思念。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将这份思念埋藏在心底。

直到1955年,一个叫做董显光的人找上了自己。他向张闾琳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原来董显光原是国民党驻美大使,对美国的风情了如指掌。

大概是张学良思念儿子的缘故,所以张学良想学习英语。蒋介石立即让董显光回国教张学良学习英语。但蒋介石哪有这么好心,实际上他是想让董显光帮忙监视张学良。

1954年,董显光被蒋介石和宋美龄调派回国,本以为有其他重要的任务,但蒋介石却令他前往高雄,教张学良学习英语。

董显光夫妇认为自己大材小用,但不敢忤逆蒋介石,只能不情不愿前往高雄。可他们都未曾想过,在董显光夫妇“监视”的这段时光里,与张学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四人因对战争的见解、对生活的阅历、对世纪沧桑的变幻都如此一致,更是视彼此为知己。

蒋介石眼见四人情谊深厚,不能为自己效力,于是在宋美龄的建议下,让董显光官复原职,继续回到美国出任大使。

董显光夫妇离开之前,不舍与张学良夫妇之情,面对他们囚禁半生的经历颇为同情,所以要竭尽全力满足张学良夫妇的心愿。张学良夫妇的心愿是什么?

除了能重获自由,再看一看这外面的天地之外,那么也只有一个心愿,便是他们想再见一见曾经流落在外的儿子,也是他们仅剩的血脉,张闾琳。

赵一荻提起张闾琳便泣不成声,那是她的孩子,她曾迫于形势,将孩子托付他人,时代的无奈像一把枷锁,困住了所有人。她不知道如果错过这次机会,这辈子还有没有可能再见到张闾琳。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董显光夫妇一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比谁都了解团圆的意义。

可董显光前往美国,按照当时伊雅阁的地址前去寻找的时候,这里早已成为一个娱乐场所。经过董显光夫妇多番打听,才知道这里在三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火,而且死伤严重。

可好在董显光夫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二人查了死亡档案,里面并没有张闾琳和伊雅阁夫妇的名字。

这无异于又给了董显光夫妇信心,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其他的线索。好在董显光作为驻美大使,有很多的资源与人脉。

借助身份的优势和政治便利,董显光夫妇出入各大场合,甚至联系了美国国务院。二战的时候,美国曾经鼎力支持过蒋家政权,美国国务院见董显光夫妇与宋美龄、蒋介石交好,又是驻美大使,便欣然接受了他们的请求。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5年的夏天,在这个骄阳似火的节气里,董显光夫妇也接到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他们从国务院那里得知了伊雅阁夫妇现居的地址,洛杉矶!

自从那次大火之后,伊雅阁便前往洛杉矶养老,当董显光找到伊雅阁的时候,伊雅阁一眼就知道了他们的来意。

正直的伊雅阁十分骄傲,他并没有辜负张学良夫妇的嘱托,他将张闾琳培养的十分优秀,如今二十五岁的张闾琳。

不仅通过了加州大学的毕业考试,而且进入了美国的航天局,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技术专家。而张闾琳为人也十分温柔、正直,继承了伊雅阁的性格,这让董显光夫妇激动不已。

得知张闾琳的成人成才的消息,让张学良夫妇更为骄傲和欣慰。当时他们的选择和决定虽然迫于无奈,但好在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张闾琳的成长与发展。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董显光夫妇在1956年5月,来到了张闾琳的所在地。张闾琳十分奇怪这一对中国夫妇为什么会找上他,可当他听到董显光夫妇的来意之后。

张闾琳埋藏在心底的情感和回忆尽数涌来,这么多年他是如此的思念父母、想念他的家乡,但此时的张闾琳在一处军事基地工作,没有办法抽身离开。

所以他迫切的交给董显光夫妇自己的照片,希望寄给自己的父母,并表示他一定尽快回国。

张闾琳与父母重逢

在张闾琳的争取下,他很快便来到高雄。面对父母,张闾琳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激动、思念、释怀,复杂的情绪涌上三人的胸口,最终只能以热切的拥抱和激动的眼泪作为他们团圆的象征。

阔别十六年,张闾琳虽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父母,但在美国的生活习惯深入骨髓,所以他只能用英语沟通。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但即便如此,三人也实在不愿分开,张闾琳面对繁忙的工作和美国不断的催促,以及蒋介石的监视,他依旧自愿陪着父母住了一个月,团圆来之不易,让张闾琳倍感珍惜,因为他明白,下次见面只会更难。

好在几年后,台湾当局便恢复了张学良的自由,对于年事已高的张学良而言,这样的自由虽然时间不恰当,但好在他拥有可以随时去探望张闾琳的权力。

从此以后,张学良和赵一荻便能够自由往返美国台湾,能够自由探视张闾琳,张闾琳久违的家庭生活,才得以正式展开。

直到1990年,张学良和赵一荻商议,不想再来回奔波,考虑到张学良的身体,张闾琳决定将自己的父母接到美国夏威夷养老,那里风景宜人,气候舒适,更关键自己可以长期探望父母。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亲密的家庭生活,让张闾琳越发的了解他的父亲,了解父亲过去的生平,了解父亲的遗憾。

曾经父亲跟随着国民党,跟随蒋介石,败走台湾之后,无法再返回自己的家乡,一直是张学良人生的一大遗憾。尽管恢复了自由,但终归没有自由回家的权力。

这一点张闾琳感同身受,即便美国的生活舒适幸福,可终究没有故土的亲切之情,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意是如此一致。

张闾琳了解张学良的心愿之后,与母亲进行商议,最终决定替父亲返回家乡,看一眼父亲的故土与过去。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张闾琳返回大陆

张闾琳其实一直很想为中国做些事,也很关注中国的航天事业,于公他要回国,于私他也要回家乡。

所以在先前几次中美关于航天会议上,张闾琳就表达过自己的一员,终于在1994年张闾琳接到了内地发来关于航天技术会议的邀请函,张闾琳知道自己终于有机会返回故里,他激动万分。

在临行之前,张学良不断交代嘱咐张闾琳,一定要回到东北,一定要回到东北去祭拜祖父的陵墓,一定要看看故居,那是你祖辈曾经在的地方。

张闾琳自然知道自己的祖父,自己的父亲跌宕传奇的一生,他也想了解他们曾经的峥嵘岁月。

所以张闾琳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之后,嘱托相关人员,一定要低调保密自己的身份。所以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张学良唯一的儿子回国,由此给了张闾琳很大的私人空间。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张闾琳在此次会议上,提供了许多先进的航天意见,他表示自己十分愿意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这是他的心愿,是他报效祖国的心愿。随后,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张闾琳便奔赴了东北,奔赴他真正的故乡。

在前往沈阳的飞机上,张闾琳便坐立不安,马上就要祭拜他的祖父,他应该说什么,他应该做什么。

在美国成长的张闾琳,并不知道祖国的这些仪式,于是在飞机上,他只能跟相关工作人员,现学起祭拜的话语,哪怕他说的绕口蹩脚,但也极为认真。

直到下飞机后,张闾琳便赶往张作霖的陵墓。那是他的祖父,望着那座刻着“张作霖”名字的墓碑,张闾琳当即跪在地上,即便他祭拜的话语说的绕口不顺,可他却难以自持,原来,这就是他的故乡。

此时的张闾琳已过六十高龄,抚摸着沈阳的一草一木,抚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他一生未踏足的故乡,可那份情感却生长在自己的血脉里,此时在熊熊燃烧着。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他替自己的父亲看过了故乡的风景,看到了曾经的故居,这里一往如昔,让人欣慰,让人感动,横跨了半个世纪,才姗姗来迟的张闾琳,仿佛见到了他的祖父,他父亲生长在这里的样子。

曾经父亲的老部下刘九鸣还健在,听到张闾琳回归故里的消息立即赶来,并将当时少帅最爱喝的老酒作为临别的礼物。

在美国养老的张学良,看到自己的儿子手中的老酒,不禁潸然泪下,立刻提笔挥下 “鹤有归巢梦,云无出岫心。” 再辗转赠给自己的老部下。

中国人常有“落叶归根”的情怀,我们对蓝天有着无数的憧憬,对自由有着无数的期盼,但我们也对生育的这片热土常怀情感。

深扎于这片泥土之上,流淌着的炎黄血脉,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维系,脱离于血缘、脱离于国籍,是最质朴的情怀。

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何时,这份拳拳之心,这份真挚的情感,都得以成为我们内心最深情的所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万千家庭的团圆,才让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不至分离,得以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