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7月6日,一位老人在北京平静的离世,享年67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觉得,自己有必要将大伯的一些故事告知世人,不能让这些往事随着自己的离去而烟消云散。
于是她叫来了自己的几个子女,将自己和大伯的往事一一说与他们听,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
可惜,老人在弥留之际,已经被癌症折磨的身形枯槁,精力也大打折扣,往往才说上一会儿话,就要躺下休息。直到老人离世,她与大伯的故事也没讲完。
老人去世后,她的丈夫在整理妻子的遗物时,忽然在一本不起眼的书里发现了两张信件,这两张信件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开始发黄,上面的字都很难看清。
可丈夫却一眼认出来这两封信,他的眼泪止不住地从眼角流了出来,抽泣地喃喃自语道:“这么多年了,原来你还留在身边。”
这位不幸去世的老人是谁?她大伯又是什么人?这两封泛黄的信件又写了哪些内容?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野孩子”
这位去世的老人名叫毛远志,是革命烈士毛泽民和王淑兰的女儿,也是毛泽东唯一的侄女。
1921年,毛家第四子,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跟着哥哥走出了韶山冲,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当时,由于毛泽东常年在外求学,闹革命,他的父亲毛贻昌便优先替尚留在家的毛泽民先结了亲事。只是没想到毛泽民结婚后不久,也跟着哥哥一道离开了家,从此便很少回来。
毛泽民
和毛泽民结婚的女子名叫王淑兰,本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子。嫁给毛泽民后,王淑兰便承担起了照顾家中老人的责任,那时候,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几乎都不在家,只剩王淑兰一个。
可即使这样,王淑兰也把家里操持的很好,公公婆婆对她这个儿媳妇都很满意。
1926年,毛泽东、杨开慧夫妇二人回到湖南韶山老家,秘密开展农运工作。王淑兰就成了该地党组织的联络人,她接待来访的进步学生,协助毛泽东发动群众,还帮着杨开慧一起给妇女讲课,宣传女子平等,动员妇女也能像男子一样,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
王淑兰
26年到27年这两年,是王淑兰最开心的一段日子。唯一的遗憾就是她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还要打理家务,几乎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三岁的女儿,毛远志。在自己忙的时候,她只能让同村的几个大孩子带着毛远志去玩。
好在毛远志并不娇气,她活泼淘气,经常还跟那些男孩子打起来,活像个假小子。
连伯母杨开慧都经常跟小远志打趣道:“你呀,就像一个野孩子。”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但因为城市地区敌人实力强大,起义军的进攻受挫,为了保持革命火种,毛泽东决定带领队伍去到敌人薄弱的农村地区去发展革命。
毛泽东和大多数革命同志去到了井冈山,王淑兰和毛远志却选择留在了长沙,当起了中共长沙秘密交通员。
在这段时间,因为白色恐怖的威胁,王淑兰的处境十分危险,日子也过得很不安稳,经常要靠乞讨才能勉强度日。5岁的毛远志跟着母亲东躲西藏,吃了很多的苦。
1929年,王淑兰不幸被捕,她和毛远志一道被关进了湖南陆军监狱。好在被关押不到一年后,红军又重新返回了长沙,并对长沙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趁着长沙守军顾此失彼之时,王淑兰联合监狱里其他被捕的同志们一起发动了越狱,且成功逃了出来。
在越狱之后,王淑兰并没有跟上红军大部队的脚步。那时候的革命环境极其凶险,她只能带着女儿在湖南省四处流浪。
后来当王淑兰得知丈夫毛泽民此时正在上海时,她历经千辛万苦带着毛远志来到了上海,可到了上海,她却又听到当地的同志说毛泽民已经早早离开了上海,去到红军前委工作了。
无奈之下,王淑兰只能又带着毛远志回到了湖南。因为童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辗转奔波,导致毛远志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因为营养不良,她长得矮小瘦弱,十来岁的年纪却跟六七岁的孩子并无区别。
可即使生活如此颠簸困苦,毛远志也从来没有觉得不开心。王淑兰虽然受过的教育不多,可在大嫂杨开慧的影响下,她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很深刻,也明白妇女们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在她的教育下,毛远志不仅对自己那个没见过几面的爸爸毫无恨意,还由衷的崇拜他和大伯他们。
因为在母亲口中,爸爸和大伯是为了解放被压迫的农民,是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像她一样的小孩子以后可以不再流浪,是穷人的救星和希望。
1937年,希望降临。毛泽民托人千里送来了一封书信,信中交待现在形势已经稳定,可以将毛远志送到延安去读书。
在沿途各地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的帮助之下,1938年初,毛远志到达了延安,并见到了自己的大伯毛泽东。
革命伴侣
见到已经变了模样的小侄女,毛主席非常高兴。
他高兴的对她说:“小毛毛,你还记得我嘛?小时候,我经常抱你叻。”
再次见到大伯,毛远志也十分开心,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一家人在韶山的时光。可是,伯母杨开慧已经牺牲了,想到这里,毛远志又低下了头颅.
过一会,毛远志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伯,我爸爸呢?”
听到侄女的话,毛主席也忽然想起来,侄女已经快十年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了。可是偏偏不巧,就在毛远志来到延安的前几天,毛泽民已经接到组织上的命令,去新疆工作了。
毛主席摸摸毛远志的头,说道:“你爸爸现在身负重要任务,去新疆了。他临走前还特意叮嘱我,要好好照顾你,你要在这里好好读书,好好学习,长大了为你爸爸分担些工作,怎么样呀?”
得知爸爸不在延安的消息,毛远志还是有些失望的。可是她转头一想,反正大伯也在这里,也不算没有亲人。
她很快收拾好心情,说:“大伯,我妈妈在我来的时候特地交代了。她说你工作很忙,是个大忙人,让我不要来打扰您,我就在这专心读书就好了。”
听着毛远志懂事的话语,毛主席哈哈大笑,他说:“大伯是很忙,可大伯也欢迎小毛毛来‘打扰’我,毕竟这么多年了,大伯也很想你哟。”
就这样,毛远志留在了延安。因为年幼时经常跟随母亲躲避国民党军阀的追捕,毛远志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组织部的同志们在了解到毛远志的情况后,就把她安排在了一所小学,跟那些革命干部的子女们在一块读书。
学习之余,毛远志还经常往毛主席的窑洞跑。毛主席很疼爱自己这个侄女,经常要找她聊天,毛远志虽然自己的生活稳定了,但她并没有忘记还留在长沙的母亲。
母亲王淑兰在长沙过的依然很苦,偶尔还要靠乞讨为生,毛远志将这个情况告诉给了大伯毛泽东,希望毛主席可以解决这个情况。
毛主席却因为王淑兰是自己的弟媳,不好帮忙。于是毛主席教毛远志,让她找组织反映此事,按照正常程序申报。
当陈云知道了毛主席的小侄女,正在给主管经济的同志打报告时,就找来毛远志问了问王淑兰的情况。后来,陈云给王淑兰寄过去了二十大洋,用作她在长沙的活动经费。
此事毛主席起初并不知情,陈云还特意叮嘱毛远志不要将此事告诉她大伯,可后来毛主席还是知道了此事。
他找到陈云,说:“陈云同志,二十大洋是不是有点多了,咱们八路军的秘密联络员的正常活动经费没有这么多吧?”
陈云同志笑着说:“是没有这么多,可是往年王淑兰同志的经费不是没发嘛,组织上欠她的,这次就当是一并补齐了。”
毛主席点点头,并交代陈云下不为例,不要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就格外照顾。毛主席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管中窥豹,连领导人都如此无私,可见当时延安乃至全中国的革命队伍里,像这样一心为公的好同志又有多少。
1941年,毛远志已经学完了小学的课程,开始升入初中。由于早年间的颠沛流离,导致毛远志的身体有点差,她会经常性的犯头痛,有时甚至不得不住进医院。
就在4月,毛远志再次住进和平医院时,在这里,她认识了另一个病友,叫曹全夫。相比较毛远志,曹全夫的知识水平可高多了,他早年参加革命,还在抗日军政大学当过军事教员。
看着满腹经纶的曹全夫,毛远志就经常找他请教问题,曹全夫也乐意教她,两人经常一待就是半天,渐渐地,曹全夫开始对毛远志产生了好感。
可是,此时的曹全夫并不了解毛远志,他只知道她姓毛,却并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侄女。
没过多久,毛远志病愈出院,失去了她的踪迹,曹全夫遍地打听,终于让他得知了毛远志的住所。也是在打听中,曹全夫才知道,之前跟喜欢跟自己探讨《论持久战》的瘦瘦的小姑娘,竟然是毛主席的亲侄女。
在经历了一开始的不安,曹全夫也没有被毛远志的身份吓的退步,他鼓起勇气,向毛远志表达了他的心意。
毛远志本来也对长相高大帅气,知识渊博的曹全夫很有好感,经过这一次表白,两人就这样顺利地在一起了。
信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宣告顺利结束。
多年以来,第一次完全战胜了侵略者的中国军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精神也为之一振。在延安,全党全军每一个同志都发出了高兴的呼喊,他们拥抱在一起,流着泪,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时刻。
毛远志和曹全夫也沉浸在这一胜利的喜悦之中,毛远志心中除了因抗战胜利而开心之外,还有着另一个不足为外人道来的期盼。那就是既然战争已经结束,父亲是不是很快就要回到延安,他们父女是不是终于可以相见了。
可是等到快要年底,连大伯去重庆谈判都回来了,毛远志也没有等到父亲的归来。心中急切的她跑到了毛主席的窑洞,想问问大伯自己的父亲什么时候能够回延安。
可等到她开口问时,毛主席却一声叹息,告知了毛远志真相。
1942年,皖南事变发生一年之后,新疆督军盛世才为了讨好蒋介石,不惜秘密逮捕了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这其中,就包括了毛泽民和陈潭秋。
第二年,因拒绝说出共产党在新疆其他的地下人员,毛泽民被盛世才下令枪毙,牺牲时,年仅47岁。
得知父亲在两年前就已经牺牲,多年的期盼化作一场泡影,毛远志顿时泪如雨下。她捂住嘴,不想让自己哭出声来,可终究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见到侄女如此悲伤,毛主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弟弟,顿时泪流满面。
片刻之后,毛远志方才止住情绪。她跟毛主席又说起了另一件事,希望可以到东北去工作。此时抗战刚胜利不久,国民党在东北没有根基,而共产党方面在抗战之初就一直在东北组织抗日民主联军。
现在全国局势波诡云谲,东北是很重要的一步先手,国共双方都在盯着这块辽阔土地。毛远志也不想再待在后方延安,她来之前就和曹全夫商量过,想去东北工作。
见到侄女想出去锻炼,毛主席没有拒绝,他给东北局的同志们打去了一个电话,解决了此事。
等到毛远志回去后,她立即让曹全夫准备收拾行李,前往东北。细心的曹全夫发现了毛远志的眼睛通红通红地,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一问之下,曹全夫才得知毛远志的父亲已经在新疆牺牲了。
当晚,曹全夫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要向毛远志求婚。毛远志答应了曹全夫,转头却想到,自己本来是打算等见到父亲,让父亲先见一见曹全夫再结婚的,可如今父亲已经不在了,谁又能给她做主呢?
曹全夫说道:“你父亲已经牺牲了,我们就询问一下毛主席的意见吧。他是你的大伯,如果他同意了,我们就结婚。”
毛远志觉得这个提议可行,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第二天托人交给了毛主席。没想到,主席回信很快,傍晚时分,毛远志就收到了主席的来信。
在信中,毛主席说道:“侄女,曹全夫同志,同意你们结婚。另外,你们就要去东北了,祝一路平安,前途胜利。”
毛远志见大伯同意了自己的结婚申请,十分开心,她小心翼翼地将信收了起来,随后就要离开延安前去东北。
可是,战争的开启并不如人的预料。等到毛远志和曹全夫到达绥远一带时,国民党已经向全国各解放区发动了疯狂地进攻,为了安全考虑,毛远志不得不就地加入党组织工作,暂时放弃去东北的计划。
在晋察冀边区,因为解放军兵力劣势,经常要进行转移,这给毛远志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最终,曹全夫和毛远志决定,不给组织添麻烦,彻底打消去东北的念头,就在晋察冀边区做好自己的事情。
毛远志在晋察冀这一待,就待到了1948年。刚好这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任弼时也渡过了黄河,来到了华北解放区,和朱老总以及刘少奇同志汇合在西柏坡。
党中央五位领导人再次集中,毛远志也时隔三年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大伯。不过因为公务繁忙,毛远志只来得及见上一面,就马上离开了西柏坡。
1949年十月一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但战争还远没有结束,在毛主席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下,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又随着华北野战军一路南下,到了南昌工作。
在南昌,毛远志收到了堂弟毛岸英写来的一封信。
信中,毛岸英说父亲毛泽东刚过完生日,毛家一家人时隔多年终于能够团聚在一起,可唯独缺了毛远志。毛远志读到此处,不禁又想念起了大伯,想念起了岸英弟弟。
她提笔也给毛岸英写去了一封信,说等到这边工作稍告一段落,她就回北京去看看毛主席。可没想到这封信还没送到毛岸英手上,毛远志就听说了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在平时,毛远志一直和丈夫曹全夫说,毛岸英是他们毛家最有出息的孩子,他读书多,打过仗,参加过土改的全过程。
甚至毛岸英当初在苏联服役的装甲师,还是第一个攻进柏林的。也因此,毛岸英作为战争英雄,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
可是,前途如此光明的弟弟,竟然毫无征兆地牺牲在了朝鲜战场。这让毛远志伤心不已,直到晚年,每当想起和岸英在一起度过的短暂时光,毛远志总是难以忘怀,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而当初毛主席的信和后来毛岸英写的信,也被毛远志当作传家宝一般,紧紧地收在自己身边,无论到哪工作,都会带着这两张信。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远志始终牢记大伯的教诲,没有因自己特殊的身份就向国家讨要什么轻松的“官职”。
毛主席去世以后,毛远志每回去纪念堂看他,也从不声张,甚至在登记簿上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
晚年,毛远志患上了癌症,从来没有主动与人聊起过大伯的毛远志,决定应该要将毛主席的事迹说出来。
于是她叫来自己的孩子,跟孩子说起了当年的故事。可惜,毛远志后来因为病情恶化,还是遗憾离世了,故事也终究没能说完。
在收拾她的遗物时,曹全夫发现了这两封一直被她珍藏着的信,这么多年来,他以为这两封信早就丢了,不曾想妻子一直留着。
这两封泛黄的信,不仅包含着毛远志对毛主席以及毛岸英的思念,更包含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舍弃小家,奉献于中国革命的崇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