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迷雾,诉说天下故事,探索背后真相,为您全面地了解历史,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和精神力量!
—— 《 否哈 • Fouha 》

林俊德:扎根大漠52年,参与中国45次核试验,临终前9次央求工作

Lin Junde: Rooted In The Desert For 52 Years, Participated In 45 Nuclear Tests In China, Begged For Work 9 Times Before Dying

2023-05-29 16:59

五十二年,这是一个人的一生。四十五次,这是新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总数。普通的科研人员若是能够参与一次核试验都是莫大的荣誉,但是却有这么一位科研工作者,参与了中国全部四十五次的核试验工作。他把自己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核事业,默默扎根西北罗布泊五十二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他就是林俊德。

2013年荣获“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中国核事业,1938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林俊德出生于福建一家普通的农民家里,年少的林俊德是在战乱中渡过的,年少的经历也养成了林俊德独立自强的性格。但也是在战火中,林俊德也慢慢坚定自己立志报国的信念。

林俊德:扎根大漠52年,参与中国45次核试验,临终前9次央求工作

右一林俊德

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十一岁的他终于可以获得上学的机会,这对他而言是十分可贵的。但是自己的父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经济也不宽裕,在供给林俊德上完小学后就再也无力支持下去,但这并不能阻止林俊德踏上求学的道路。林俊德的刻苦学习让他的成绩非常优秀,而他也正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成功申请到助学贷款,所以林俊德从中学开始一直到后来考入浙江大学,他的学费以及日常的生活费用都是依靠助学金支撑下去的,在林俊德考入浙江大学后,全家人都十分的开心,但是学费可以用助学金解决,可是前往大学的路费怎么办?

于是在靠着邻居的帮助以及变卖家中物品后,林俊德有了前往浙江的路费,共计20多元。林俊德背上行囊,在和父母告别后,登上了前往浙江的火车。这一去,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林俊德再也没有回过家,因为这一来一往的路费实在是太贵了,林俊德承担不起。

在校期间,林俊德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即使是在学校放寒暑假,林俊德也没有因此而荒废时间,他牢牢把握住每一个课间,仔细分配着自己的时间,在他看来,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是国家给的,自己不能对不起国家的栽培,他要好好学习才能为国效劳。才能完成小时候的心愿,矢志报国,为新中国而奋斗。

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顺利毕业,毕业后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研究所工作专业是机械制造,随后又被派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1963年已经在学院进修两年的林俊德接到上级任务,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并担任该项目小组组长。

此项任务,上级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而且研究设备不齐全,工作条件极为苛刻,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林俊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此项任务,在林老后来的回忆中,说道当自己接到要参与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时候,林老是十分激动的,因为这是他真正开始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时候。

林俊德:扎根大漠52年,参与中国45次核试验,临终前9次央求工作

核试验成功

林俊德在接受任务后,丝毫没有怠慢,立刻组建招募专业的科研人员参与工作,设备条件差,他们就用自己的努力去填补,生活环境再恶劣,他们也咬着牙坚持下去,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他们没有放弃,更没有怨天尤人,在半年的时间里,制造出第一台样机进行测试,终于在通过林俊德与同事们日夜不停地奋战后,他们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参试前全部的技术准备以及考核工作,并适用于1964年新中国首次核试验之中。

林俊德得以参加新中国首次核试验,为新中国第一次的核试验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在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林俊德研制的冲击波压力自记仪准确的记录了原子弹爆炸冲击波参数。

当天晚上,周总理就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胜利的消息鼓舞着全体科研工作人员,林俊德更是因为自己能够参与到这极具历史使命的任务重而自豪,但暂时的胜利,不能阻挡林俊德的脚步,也无法阻挡中国科研人员的脚步!

1967年,在第一颗原子弹工程完成后的三年,新中国的第一颗氢弹也成功爆炸。林俊德在这三年内一直与同事们扎根在罗布泊,实际上,从1963年开始接受研制任务时,一直到此刻氢弹的成功爆炸,林俊德就没有离开过罗布泊实验基地。

在氢弹爆炸后,林俊德第一时间穿着防护服前往爆炸现场,因为此次实验是采用空投的方式,数据采集难度骤增,林俊德极其担心自己研制的记录仪能否有效的采集到这次实验数据,如果不能,那将是极为严重的损失。

林俊德:扎根大漠52年,参与中国45次核试验,临终前9次央求工作

第一颗氢弹爆炸

他把仪器连夜搬到海拔三千米的山坡上,从高空中采集记录,又在爆炸成功后,全然不顾及依旧存在的核辐射危险,全力跑向爆炸场地,收集数据,寻找散落在周边的碎片,他的努力换来了成功的喜悦,第一颗氢弹爆炸后的数据被林俊德完美地收集采纳到了,地表的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地下实验。

1969年冬季,中国决定在地下进行核试验!这对所有参与的人员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这不亚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甚至比这还要有难度。毕竟当初原子弹的研究在前期还有苏联人的帮助,虽然后来苏联全部撤离,但中国人毕竟也学习到很多知识。

可是地下实验是中国人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但这不能打击他们,林俊德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势必要完成此项数据收集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以及工程设计技术。

林俊德和同事们不辞辛劳,转战四方。从巍峨的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再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深山内,道路复杂狭窄,许多设备难以依靠车辆运输进去,他们就用肩膀一步一步扛进去,戈壁滩上,昼夜温差极大,测量数据有着极大的反复,他们就日夜坚守,反复测试,直至得到一个稳定变化区域,通过大量的实地测量数据,林俊德先后建立了十多种测量系统,为新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1987年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十年,新中国从各行各业开始变革,而在核武研究方向,林俊德也成功革新应用,他把冲击波测量技术创新性应用到常规兵验中,他亲自带领项目研究组发展声电报靶以及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时自动检测困难的难题。

现如今,由林俊德研制的设备系统已经装备于中国多个试验靶场以及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内,极大的提高了射击训练质量与速度,为中国武器试验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90年代为收集地下核试验时地震以及余震探测与其传播的规律,林俊德再次“上马”测量,全面收集并分析了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中国参与国际禁止核武实验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林俊德:扎根大漠52年,参与中国45次核试验,临终前9次央求工作

林俊德生病住院

2001年,63岁的林俊德老人当选院士,他主动承担了某项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在面对各种分歧较大的方案的情况下,他又一次亲自带领小组研究,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众多难题。取得了关键性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出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2012年5月,林老被解放军总医院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但他拒绝了医生建议手术的提议,坚持工作,后病情恶化,进入重症病房医治,但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住普通病房,在林老病情最恶劣的时候,前后九次向家人要求开展工作,后来在家人以及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林老艰难地坐起来继续他之前的工作。

他曾说道,“宁愿认认真真活一天,也不愿浑浑噩噩活十天”5月31日,林俊德老人因病逝世,享年74岁。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林老被称赞为“以智殉国铸就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至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马兰”

中国的国防事业正是有着像林老这样人前仆后继,才能大踏步向前发展,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