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高峰期,中央开始频频修建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
于是记者纷纷前去采访年迈的将军与元帅,希望可以从他们的回忆里目睹当年的岁月峥嵘。
作为开国中将的胡奇才,接受了记者的访问,但当被问及辽沈战役的时候,胡奇才却直言说道:
“辽沈战役的成功是因为林彪元帅的领导。”
当时社会对历史的判断和主流观念还没有完善,尤其是对发生过风波的林彪元帅,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
记者听到后大惊失色,希望胡奇才可以改变话术,但胡奇才却掷地有声的说道:
“我说的是事实,历史不容涂改!”
面对倔强的老将军,记者一时无言。那么这位胡奇才是什么人?他为何如此坚定自己的想法?他和林彪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在鄂州称帝,自此后鄂州英雄辈出。而鄂州也就是当今的湖北,天生将星的胡奇才,于1914年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
命运似乎有了轮回,同样是在湖北,同样是天下大乱、群雄争霸的时期,胡奇才的出生似乎昭示着他未来不凡的命运。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童年的胡奇才生活的十分艰难。自小他的母亲去世,哥哥病重,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父亲和他的肩膀上。
胡奇才刚学会走路,便被父亲带到了磨坊里学着磨豆腐。此后他整日在农田和磨坊里两点一线,幼小的身躯艰难的推动着比自己重几十斤的磨盘,目眦欲裂的模样让人心疼。
终有一日,村子里名叫张楚峰的先生找到了胡奇才的父亲,表示他愿意让胡奇才去他的私塾读书。
“这怎么行,这钱都得留着交租子啊,我们没钱交学费啊!”
胡奇才的父亲不敢相信天下还有掉馅饼的好事,但张楚峰却笑着挥挥手说道:
“不要你们交学费,只管来上课就好了。”
9岁的胡奇才听到自己可以读书,欢呼雀跃。可父亲却喃喃自语,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人让他的儿子免费读书呢?
此后胡奇才除了帮助父亲分担农活外,便是扎根在私塾里跟着张楚峰识字念书。在这里,张楚峰教会了胡奇才明辨是非、反抗不公,更教会了胡奇才读书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以天下为己任。
“什么是以天下为己任呢?”
“就是要伸张公道,不要以为伸张公道是为别人做的事,唯有世界公道了,你自己才能受益。”张楚峰的话深深的扎根在胡奇才的心里,此后也成为了他的人生信条。
可好景不长,一日胡奇才正背着包前去私塾念书,却看到私塾外面围着一堆人,等胡奇才跑过去的时候竟然发现警察和地主恶霸正殴打张楚峰。胡奇才急忙奔上前,却被本村的老人拦住了,并让他不要出声。
直到张楚峰被打的不成人形的时候,恶霸们才停止了恶行。但随后警察便架着张楚峰离开了私塾,胡奇才着急的流下眼泪,想要去救先生,但村子里的大人却摇摇头,惋惜的说道:
“恐怕是有去无回了。”
“为什么!先生那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受他们的虐待,他犯了什么罪!”
面对胡奇才的悲愤,大人们只好耐心的解释道:“因为他是共产党,难怪心地这么好,但现在政府都在追杀共产党,没办法。”
这时候胡奇才堪堪明白,父亲眼里的馅饼,他能有机会念书,皆是因为张楚峰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共产党。而共产党是真正帮助穷人的党派,可如今却面临着被追杀、剿灭的风险,这让胡奇才深刻的感觉到世道的不公。
为了给先生报仇、为了实现先生眼中的理想志愿,不到10岁的胡奇才竟然徒步找到了潜伏的共产党,表示要加入红军。
但因为他年龄尚小,只能先加入少先队。少先队的职责是在赤白两地放哨,若一不留神,便会被敌军发现。但想到张楚峰被他们虐杀的模样,满腔怒火的胡奇才毅然决然的说道:
“我不怕死,我要为先生报仇,赶走敌人!”
就这样胡奇才顶着巨大的风险,游走在赤白两界。父亲怕风险,三番两次劝说胡奇才回家,但胡奇才不仅没有听取父亲的建议,反而是告诉父亲,他要离开红安,去华河区参加红军特务营。
这让父亲大惊失色,他拉住胡奇才,满腹委屈的说道:
“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劝,你才多大就参加红军?你还有妹妹,你哥也病重,家里就靠你了,你说你去参加红军,脑袋系裤腰带上干什么,值得吗?”
“值得!”胡奇才毫不犹豫的回答道:“只有我们胜利了,真正公平了,咱家这种生活才能真正结束,所以我必须要去参加红军!”
胡奇才的话让父亲哑然失色,最终他只留给家里人一个决绝的背影,便徒步前去了华河区。
因为胡奇才心怀大志,又身材魁梧、不畏艰险,上了前线后作战勇猛,三个月连打五场仗,小小年纪便亲手缴获了一支“汉阳造”步枪。
这是胡奇才第一次接触先进的武器,他对这种火药枪非常感兴趣,而这时上级领导也注意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胡奇才。
骁勇善战
由于胡奇才表现的极为出色,1931年便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便加入了共产党。
他作战勇敢无畏,但又不会一意孤行,反倒灵活善变,因此在部队逐渐崭露头角。
长征时期,胡奇才一个人面对四百多人的围剿,他不仅没有惧怕敌人人多势众,反而将自己隐藏在草丛树林中,并以灵敏迅捷的身形不断变化方位,接着四处放枪,给敌军造成多人的情况,让敌人以为被我方包围,于是便按兵不动,而胡奇才却趁机潜进草丛逃脱了敌军的包围。
他的灵活聪慧很快吸引到上级的注意,胡奇才觉悟很高,自小的经历让他对理论接受的很快,他先后担任了十一师、十二师的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胡奇才第一时间便加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
1938年,他担任增援队长,前去山东进行驰援,并取得了胜利。
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胡奇才积累的经验逐步有了发挥的地方。他被派往东北,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东北虽然严寒,但胡奇才很快适应了,同时接触到了机械大炮,胡奇才原先对重型武器有很浓厚的兴趣,来到这里后他简直是如鱼得水,不仅拥有了近距离研究接触武器装备的机会,还努力学习苏联的大炮主义的方针策略。
但如今他们面对的是数十万敌军,过去的游击战派不上用场,因此胡奇才要接受正面作战的考验。当时胡奇才主管炮兵,本来他以为掌握大炮等重型武器,一定可以一举拿下敌军。
但此次国民党派来的军队是五大主力之一新六军,新六军是由美军亲自培训,同时还持有精良的武器。并且在他们的据点挖凿了工事,其纵深之长,出乎胡奇才的意料。
尤其是胡奇才领导的炮兵还没有任何正面作战的经验,甚至大炮发射的时候都找不准射点,而敌军却能够对他们实行精准打击。那滔天的火焰和飞射而来的炮弹,顷刻间将胡奇才的信心土崩瓦解。
这一次的败仗,让胡奇才挫败不已。为了一雪前耻,鸣金收兵后,他更是发愤图强的学习苏联的炮攻技巧,对部队的训练也更为严苛。几个月后,胡奇才终于迎来机会,一雪前耻。
彼时四平沦陷,国民党准备乘胜追击,解放军被国民党追缴。杜聿明决定三路夹击,彻底逼退解放军。
其中52军25师是国民党追捕队伍里最为强悍的一支部队,而胡奇才却原地不动,正当众人费解的时候,胡奇才说出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一句话:
“我们要瓦解25师,击溃他们,才能有一线生机。”
“你开什么玩笑!那可是25师!”
反对声此起彼伏,胡奇才也深知25师的厉害。当初长征时,红军准备东征,便是因为25师的拦截,红军才退回陕北,后来名将刘志丹也是牺牲在25师手中。
因为作战风格大胆勇猛,这支部队有个绰号为“千里驹”。
对国民党而言,千里驹25师可谓是一支王牌队伍,而此时胡奇才领导的解放军不足一万多人,面对十万人组成的25师,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胡奇才却镇定的说道:“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就要灵活打法,把他们一个个引出来,一支支歼灭,不成功便成仁!”
胡奇才大手一挥将军事地图抛给同志们看,在经过一夜的讨论中,部队的将领和领导们最终与胡奇才达成统一的意见。
于是与25师的作战开始了,胡奇才深知25师虽然作战勇猛、装备精良,但他们心高气傲,对胜利势在必得。于是利用他们轻敌的特点,胡奇才派出先遣部队,故意引出25师的一波队伍,等到埋伏地点的时候,便一举拿下25师。
同时又留下主力军,在25师的队伍离开驻地时,再集中主力军向25师的驻地进攻。
但驻守营地的25师以不变应万变,这让胡奇才急的抓耳挠腮,要知道被引出去25师的队伍若是回头驰援,那么一切都完了。
思前想后,胡奇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破釜沉舟。他准备将25师的主力全部从营地引到绝佳的歼灭地点,同时向韩先楚部队申请支援,而这需要时间才能拖延与25师的正面作战。
韩先楚得知情况后,立刻派遣3个师前去在歼灭地点潜伏,同时胡奇才做出声势浩大的局面,让25师以为自己被包围。被迫离开营地后,胡奇才便引着国民党25师前往老爷岭。
老爷岭山坡陡峭,满是积雪,走一步就有可能陷入雪堆里,可千里驹名不虚传,竟然眨眼之间便占领高地。利用高地的有利形势向四面涌来的解放军投以手榴弹,这让解放军根本无法近身。若是再僵持下去,国民党支援的部队也要到了,那么到时候解放军就会呈现出“包饺子”的形式被歼灭。
这要怎么办?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形势紧张,迫在眉睫,有人提议不如撤退,但胡奇才却怒道:“怎么撤退?冲过去才能有一条路,不然都是死路!”
想要绝处逢生,必然伴随着风险。于是胡奇才让后援、炊事班、医疗兵等等都披甲上阵,最终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夺得了老爷岭。
处于老爷岭居高临下的位置,可以一睹山下全貌。老爷岭后面便是25师的大本营,此时25师的国民党士兵正打算背水一战,手持钢刀要与解放军殊死一搏。
当胡奇才透过望远镜看到这一画面时他冷笑一声:“谁要跟他们殊死一搏,也让这帮国民党尝尝我们共产党的火力。”
这几个月来严加训练的炮兵齐齐上阵,众人早已做好了一雪前耻的准备。架好大炮之后,他们将炮口对准了拿着钢刀往前冲的25师,在胡奇才一声令下,炮弹如流星一样冲向如潮水般涌来的25师,巨大的火力砸在地上,就会陷出一个坑,此时的国民党士兵东倒西歪,早已溃不成军。
这时候胡奇才狠狠的松了一口气,这一场仗他们总算打赢了。不仅为解放军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歼灭国民党王牌部队更是让胡奇才扬眉吐气。
坐镇指挥部的林彪得知情况后,立刻找人联系到了胡奇才,决定要见他一面。
胡奇才得知林彪要见他,内心紧张不已,作为一名将领,他深知要遵守党规党章,但是当时形势紧张,他要歼灭25师是擅作主张,胡奇才不知道领导是不是要秋后算账。
忐忑不安的胡奇才来到指挥部,本来做好了接受批评和检讨的准备,没想到却迎来林彪热情的接待。他一把握住了胡奇才满是伤疤的手,满脸赞许:
“你这一场仗打的实在漂亮,连我都要向你请教经验。”
这让胡奇才受宠若惊,他直言担待不起,又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岂料一向冷漠的林彪却淡然一笑的说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能赢就是好事,不用那么拘谨刻板,现在是你教我作战。”
面对林彪虚心的请教,胡奇才又感动又不知所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林彪的相处越来越亲密,也渐渐了解到林彪的作战打法,过程不重要,结果最重要。
因此在互相交流中,胡奇才也受到林彪的启发,并在塔山狙击战中获得了胜利。
塔山狙击战中,光是地势上就极为不利,前面便是敌人,后退是平原,没有任何遮挡物。同时国民党早已抢占先机,在这一带都设立了防御地点。
战火进攻迅猛,胡奇才却利用炮攻、积极防御的策略不断匍匐前进。但由于伤亡字数太大,许多人都为此感到担忧。
而在指挥部的林彪得知情况后,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这句话无疑给胡奇才增加了信心,他立刻沿用这一打法,在林彪的支持下终于顺利取得了塔山的胜利。能够取得胜利,在胡奇才心里完全是归功于林彪的领导。
因此战后他经常前去林彪身边讨教,生活方面林彪也经常给予他帮助。虽然林彪在外人面前冷漠淡然,但在胡奇才面前却一直如师如兄一样照顾他,因此胡奇才对林彪十分感念。
90年代改革开放的高峰期,中央要对建国以来参与过政治发展的人物进行评价。于是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年迈的将军与元帅,希望从他们的回忆里可以目睹当岁月峥嵘。
作为中将的并获得过红星功勋荣誉章的胡奇才接受了记者的访问,但当问及辽沈战役的时候,胡奇才却直言说道:
“辽沈战役的成功是因为林彪元帅的领导。”
可当时社会对历史的判断和主流观念还没有完善,尤其是对发生过风波的林彪元帅,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
记者听到后大惊失色,希望胡奇才可以改变话术,但他却掷地有声的说道:
“我们不能只看历史的一面而忽略了全局,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客观公正,这也是马克思告诉我们的道理,所以我说的是事实,历史不容涂改!”
胡奇才一生都秉持着刚正不阿、公义正道的原则,无论是作战还是与人相处,他都将这个原则贯彻始终。
历史如一面镜子,却不能只看一面,要窥得历史的全貌必须要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因此我们才要学习胡奇才将军的精神,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历史进程,我们都需要客观公正的看待,才能不偏不倚,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