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孟良崮战役的旧址上迎来了和平纪念。
曾经被炮火摧毁的土地如今已被鲜花覆盖,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解放军们早已列好两排,他们军容整肃与粟裕的侄子粟刚兵,为当年牺牲的烈士英杰们献上了花环。
正当人们追悼缅怀之时,队伍里却站着一名头发花白、但气质文秀的老太太。
旁人还以为这老太太是烈士的家属,岂料她却捧着白色的花圈,一步又一步的走向了,当年在孟良崮战役失败的统领张灵甫的墓碑。
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满脸泪痕的将花圈献在了张灵甫的墓碑之前。
她满眼的深情,对张灵甫是如此的眷恋,那么这位老太太究竟是谁?
她与曾经的常胜将军张灵甫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见钟情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名叫王玉龄,1928年出生于长沙。
女子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民国十分不幸,好在王玉龄的家族是本地的名门望族,自小金尊玉贵的她,无论是眼界还是胸怀都不同于平凡普通的女子。
在长沙湘中女校就读的时候,王玉龄的品貌算得上首屈一指,许多人都听说过长沙女中王玉龄的大名,不仅是因为她的功课好、家世好,更是她小小的年纪,就能帮助家人打理铺子生意。
既能主外又能主内,如此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子,吸引了城中大批的男子。
王家提亲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可17岁正是花季年华,王玉龄可不想那么早早嫁人,尤其是那些提亲的男子都是凡夫俗子,她一个也瞧不上。
“咱们都听闺女的”,王玉龄的父母也舍不得将女儿这么早嫁出去。
但也会不免好奇疑惑:“那你心中的未来夫君什么样?
王玉龄性格倔强又不失女儿家的温柔,被父母这么一问脸上绯红:“我要嫁,也得是惊世英雄,绝非凡夫俗子,而且必得是爱我,疼我。”
那时候女子思想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憧憬爱情也无可厚非。
少女情怀总是诗,少女时期的王玉龄对未来、对爱情充满着无限的幻想,可她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真的会实现。
那天,同学约她去理发店剪头,刚下学的王玉龄兴高采烈的来到理发店。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顶着一身晚霞的王玉龄推开了理发店的排门,她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在等待区的一位男子。
只见他斜斜的倚在墙壁上,穿着一件驼色的大衣,是那么高大威武。
王玉龄愣在原地,那男子似乎也注意到王玉龄,他慢慢的走向门口。
王玉龄这才看清男子英气的眉眼,在煤油灯下像两颗发着光的星星,亮亮的盯着王玉龄:“你好。”
王玉龄只觉得心脏要跳到喉咙,她结结巴巴半晌,愣是说不出一句话。
那个男子好整以暇的打量着王玉龄惊慌失措的模样,而王玉龄更是羞红了脸低着头走进理发店。
对着理发店的镜子,她偷偷打量着那位男子,直到剪完头发后,王玉龄回头再去找那位男子,却发现他已不见踪影。
正当王玉龄内心失落的时候,却发现那位陌生的男子帮她把剪头发的钱付了。
理发店的老板笑呵呵的说道:“这是他留给你的联系方式,记得给他打电话啊。”
王玉龄又羞又恼,接过纸条便匆匆离开理发店。她那一晚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位高大英俊的男子。
后来,王玉龄才得知那位英俊高大的男子,竟然是蒋介石的嫡系将军,湘西会战中大获全胜、大名鼎鼎的张灵甫!
更让王玉龄想不到的是,其实那天张灵甫是特意在理发店等待自己。
原来张灵甫一早就听过自己的大名,很早就想要追求王玉龄,所以特别安排了“初次见面”。
想到那个傍晚、昏暗的理发店以及暧昧的氛围,王玉龄就忍不住脸红心跳。
张灵甫此后也对王玉龄展开猛烈追求。
他经常在王玉龄放学的时候,开车来接王玉龄下学,在同学们惊讶又羡慕的眼神中为王玉龄送上鲜花和礼物……
铁血硬汉也会有如此浪漫柔情,这怎能让王玉龄不心动?
更何况张灵甫谈吐幽默,态度亲和,那份潇洒与淡然,让王玉龄早已沦陷。
眼见就要谈婚论嫁,王玉龄本以为家人会对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祝福,岂料当王玉龄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急忙劝阻王玉龄不可以嫁给张灵甫。
王玉龄为此激烈反驳,可父母依旧不同意,甚至将王玉龄关在家中。
这让王玉龄既愤怒又疑惑:“他就是我想要找的如意郎君,他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
“你们为什么不让我们结婚!仅仅是因为他大了我二十岁吗?”
面对女儿的质问,父母也不忍心,但他们提到张灵甫的时候,又总是讳莫如深。
王玉龄更加疑惑,父母为何不同意二人的婚事?张灵甫是对王玉龄隐藏了什么秘密吗?
不被看好的婚姻
其实说起张灵甫,谁人不知他的大名!
不仅相貌英俊,而且先后毕业北京大学、黄埔军校,骁勇善战、常胜将军,从常德战役起,张灵甫一路晋升为蒋介石的嫡系部下,可谓是风光无限,拥有着大好的前程。
但就是这样的英武将军婚姻却总是不顺,也鲜少有好人家的女儿愿意嫁给他。
原来张灵甫在遇到王玉龄之前,有过三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是他在老家的时候父母包办的童养媳,但张灵甫野心勃勃,他不甘于平凡人的生活,立誓要做一番大事业,因此舍弃了童养媳,于是孤身闯荡军界政局。
而在这期间认识了新的爱人,吴海兰。
吴海兰性格温柔,十分贤淑,张灵甫当年走南闯北的时候,家中都被吴海兰料理的井井有条,张灵甫的生活也被吴海兰照顾的无微不至。
起初张灵甫很满意他的婚姻。但有一次他在“围剿”红军的时候,接待了从西安探亲回来的战友,张灵甫思家心切,便询问战友吴海兰在家中的情况。
见张灵甫如此思念娇妻,战友便逗他说道:“你妻子在家中可滋润了,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谁都忍不住看她一眼,她也闲不住,每天都和不同的年轻男子说笑呢!”
战友的这番话让张灵甫如堕冰窟,他咬牙切齿的问道:“你再说一遍。”
此时战友知道玩笑开大了,可他不敢惹发怒的张灵甫,只好硬着头皮把罪责全部推到吴海兰身上。
这让张灵甫内心一度失衡,他在外拼死拼活,没想到所谓温柔贤惠的妻子竟然背叛他。
张灵甫越想越气,于是请假回到家中。而在家中的吴海兰见到张灵甫回来又惊又喜,完全没有注意到丈夫不同以往的神情。
就在吴海兰忙进忙出,包饺子迎接丈夫回家的时候,张灵甫却悄悄的走到吴海兰的身后,取出了手枪。
“你请几天假啊?能在家待几天不?我跟你说,我们这次回家再看看你的父母,好好的……”
“砰”的一声枪响,一颗子弹打中了吴海兰的后脑勺,在张灵甫冷漠的注视下,吴海兰倒在地上,她死前都不可置信的瞪着眼睛,而张灵甫没有任何动容的收回手枪离开了家。
吴海兰死亡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在当时激烈的抗议和指责中,蒋介石为了平息民怨,将张灵甫暂时关押起来。
随着人们淡忘此事后,蒋介石才敢把张灵甫放出来。
不久后,张灵甫迎来了第三段婚姻,但依旧不顺利。
据说张灵甫时常对着他第三位太太不闻不问,故而第三位太太也不得已与张灵甫离婚。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王玉龄的父母怎么敢将掌上明珠嫁给他呢?
但王玉龄并不了解父母的苦心,悄悄递信给张灵甫。
张灵甫得知此事后,立刻率领人马亲自来到王家提亲,如今张灵甫已年过三十,他不想再耽误下去,只想与一位合适的女子白头偕老,所以他郑重给二老承诺,一定不会辜负王玉龄。
面对张灵甫真挚的恳求,再看着他带来的大队人马,王家父母无奈,只能点头同意。二人也就此进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张灵甫确实也履行了承诺,婚后对王玉龄确实非常好。
这也是得益于王玉龄时常主动交代自己的行踪,主动切断与外界男子的接触,甚至与男性友人的通信,都要先给张灵甫检查一遍。
“这是你的朋友,我尊重你的意愿,也相信你。”张灵甫语气是那么温柔,让王玉龄非常受用,她也极为享受被张灵甫视作所有物的感受。
可日子长了,王玉龄也想体验一些浪漫,毕竟追求爱情的她还是希望张灵甫能够多说说情话。
但张灵甫常年征战沙场,不能时常陪伴王玉龄。尤其是解放战争打响后,张灵甫更是忙的不着家。
当张灵甫得知王玉龄的心愿后,他思考了半天说道:“我这次要去孟良崮打仗,等我赢了孟良崮战役,一定给你一个惊喜。”
这句承诺让王玉龄满心期待,此时的王玉龄已经怀孕,她对张灵甫隐瞒了这个消息,而是说道:“那等你胜利回来,我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他们像往常一样道别,分离,满怀希冀的期待着下一次重逢,可没想到这竟然成了永别。
注定的生离死别
1947年王玉龄生下了张灵甫的儿子,她抱着他们两个人爱情的结晶,期待着丈夫回归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但王玉龄左等右等总是没有任何消息,前线的书信也收不到了,这让王玉龄不好的预感越发强烈。
终于在年底的时候,张灵甫信任的部下杨占春满脸哀伤的找到王玉龄。
随即他取出一封书信,交给了王玉龄,并说道:“孟良崮战役,我们失败了……张将军他,牺牲了……”
这句话让王玉龄险些晕厥,她悲痛欲绝,哭的撕心裂肺。
原来5月,张灵甫驻守孟良崮的时候被解放军围困,因为没有支援和粮草,张灵甫最终惨败。弥留之时,张灵甫用红色墨水给王玉龄写了一封遗书。
那封遗书如此鲜红夺目,似是用他的鲜血先出来一般,都是他对王玉龄的爱与牵挂,而她再也听不到丈夫亲口的告白,而张灵甫也无法得知,他们孕育了新的生命。
这份遗憾迟迟萦绕着王玉龄的心中,她十分不解为什么解放军要如此对待张灵甫,更是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打解放战争。在王玉龄的眼里,都是战争让他们生离死别!
钻进牛角尖的王玉龄在共产党解放战争胜利后,毅然决然的跟随蒋介石前往了台湾。本以为可以得到遗孀家属优待的王玉龄,没想到来到台湾后蒋介石却翻脸不认人,拒绝给予烈士家属一切福利。
好在王玉龄也看透了蒋介石的为人,因此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做生意的头脑,在好友同僚的帮助下,她决定赴美留学。
蒋介石见省下王玉龄这个麻烦乐不可支,当即批了1000美元让王玉龄离开台湾。
而王玉龄凭借着这1000块钱不仅从美国纽约大学财会毕业,还去了罗斯福医院做会计工作。在求学的过程中,她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格,先后将他们送去了美国有名的学校读书。
同时警告他们:“如果你没法毕业,就要去当兵,想想你们的爸爸是怎么死的!”
丈夫的死一直是王玉龄心中的一道伤疤,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才会借着月光偷偷的看着丈夫的照片。
直到20世纪70年代,王玉龄接到了一通电话,那人开门见山的问道:“你想不想回大陆?”
回大陆?
王玉龄当然想,那里有她的父母、她丈夫的遗骨也在大陆,可是她能回得去吗!中国共产党愿意让她回去吗?他们可是仇人啊!
当王玉龄激烈的表达内心的想法时,对方却笑呵呵的说道:“你误会了,共产党从来都不是你的仇人,他们都是你的家人。”
这句话让王玉龄感到莫名其妙。
可随即王玉龄真的接到了回国的机票和邀请函,这让王玉龄又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她终于可以回到家乡,紧张的是她怕这是共产党“诱敌深入”的计策。
但抵不住思乡心切,王玉龄又想再见一见丈夫,一番犹豫后还是坐了回程的飞机。
没想到飞机降落后,王玉龄看到周总理竟然带着一帮政府官员亲自迎接她,并且热情的安排了王玉龄回国之后的一切旅程。
可是当王玉龄亲眼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她似乎明白了当时为什么要打解放战争,也明白丈夫的牺牲,或许是必然。
此后王玉龄经常回到祖国,渐渐接受了丈夫生前是人民对立面的立场。
在美国的时候,王玉龄主动担任了美国华美会的主席,不仅帮助了许多有残疾和生活困难的华人,还帮助了海外游子回国。
而对那些想分裂祖国的敌对分子,王玉龄更是激烈的反对、斥责。
200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盛会上,王玉龄庄重出席。
大会结束后,王玉龄收到了一个意外邀请。
这个邀请便是当年与张灵甫对峙的华野指挥官粟裕的侄子,粟刚兵的邀请。
他希望与王玉龄一起,前去孟良崮纪念此次战役。
面对这张邀请函,王玉龄心中五味杂陈,但她转头看向外面的蓝天与彩虹,望着广场上人声鼎沸的场面,王玉龄最终同意了粟刚兵的请求。
之后,二人与解放军一起来到孟良崮。
来到丈夫的墓碑前,即便已年过花甲,王玉龄还是抑制不住的满面泪痕,望着丈夫的遗照,她想到了很多,想到丈夫未来得及与自己告白的情话,想到他甚至没来得及看到孩子。
可她擦完眼泪之后,却又十分欣慰,如今的局面是最好的时代,她知道真正让他们分离的原因,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因此王玉龄有感而发,写下了 “和平统一”四个大字。
此时的王玉龄将所有的感情和希冀都寄托在这四字当中,她代替着丈夫,回到了人民群众当中。
像王玉龄这样盼望两岸统一的人大有人在,战争将我们分离,可和平是必然趋势。
我们也要继承这些先人的遗志,推动着祖国的发展,推动着两岸的统一,必将完成他们未完成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