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北京举办的一次拍卖活动上,众多的藏品被一一展出,从五湖四海闻讯而来的收藏家们各个摩拳擦掌。
就为了能在此次拍卖活动上拍得自己喜爱的古玩珍品,这其中却有一件藏品,因为“其貌不扬”而被流拍了。
正当拍卖公司为如何处理这件藏品而发愁时,一位自称姓秦的先生在三天后以9万元的价格,将这件藏品给买走了。
“那破玩意儿居然还有人买?留着当抹布吗?”
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多数的人都是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的态度,只是一块破布而已,居然还真有人会花9万块钱把它给买了下来。
但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块“破布”,却在三年后,以6550万元的天价被拍卖,再加上佣金,最终的实际成交价格更是达到了7205万元!
究竟是怎样一块“破布”,能拍出如此高的价格?那位秦先生又是如何“慧眼识珠”,一眼相中这件流拍品的呢?
1928年5月,方才被国民革命军收编的孙殿英,被委任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
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正值北伐阶段,奉军仓皇北撤,期间遗留下来的散兵在冀东区域,集结成了匪患,为了生存,这帮散匪以马福田为首,居然打起了东陵的主意。
起初,清王朝退位让贤后,作为帝王陵寝的东陵还保有护陵军,一营骑兵、绿营兵都还做着本职工作,依旧承袭的是大清制度,而与之相应的一切事务都还由宗人府等机构承担。
不过到了后期,缺少了清王朝的辖制,这些护陵机构很快就名存实亡了,而所谓的护陵大臣也早已脱离掌控。
为了谋夺利益,反而会串通一气对东陵大肆破坏,企图从“老祖宗”的陪葬品中大发横财。
盯着东陵的并不只有这些“啃老祖宗”的清室子弟,以张作霖为首的奉军也被国民政府军打的节节败退。
其中以马福田为首的剿匪率先叛逃离开,集结在东陵边的马兰峪,已经处于苟延残喘的局面,这时候马福田将目光看向了东陵,意欲掘陵,准备从乾隆爷的陵墓里大捞一笔,好收山养老。
这个消息被孙殿英派出的探子得知,而这个时候,才被收编的他急需要取得一场胜利,好创下威望。
但手里没钱,国民党政府给的那一点剿匪资金,哪里够用,见马福田准备掘陵,孙殿英一拍大腿,心想这真是缺什么来什么。
于是,孙殿英当即调动了手下,在当地四处张贴告示,声称部队准备要搞一个军事演习,他一边派兵把守护东陵的残兵给轰走了。
另一边迅速派出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带领一个团包抄了马福田,最终马福田只得在手下的掩护下仓促逃离。
没人搅局,孙殿英看着夜幕下的东陵两眼放光,于第二天派出大量官兵封锁了整个关隘,实施戒严。
之后便带着自己的亲信炸开了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从慈禧的金椁内搜刮了大量的稀世珍宝,其中就包含一颗据传是含在慈禧嘴里的夜明珠。
这颗夜明珠之所以能被含在慈禧嘴里,是因为它能一分为二成为独立的个体,没有光泽且透明。
但只要将其合拢在一起,便是一颗圆球,内里会迸射出一束绿光,即使在夜间,百步以内也能清晰地照出人的头发丝。
诸如像翡翠西瓜、玉质扇纨这类的宝物都被孙殿英搬了出来,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画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到后来,乱花迷了眼的孙殿英,已经不屑于寻常器物,专挑世上难能可见的宝物下手,名不见经传的则弃之如敝履。
从慈禧的定东陵出来,孙殿英一鼓作气地转头又炸开了乾隆的裕陵,一下到乾隆的陵寝。
孙殿英就直呼他的一不做二不休,实在是干得太对了,作为一国之君,所陪葬的物品可不是慈禧一个后宫太后所能比拟的,即使慈禧也曾权倾朝野过,可那也无法与乾隆皇帝相提并论。
这之后,孙殿英将从裕陵中搜刮的乾隆颈项上的一串108颗罗汉朝珠摘了下来,金椁里的九龙宝剑等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全被他封存进了箱子,带了出去。
而一件用来盖在乾隆身上的金色锦被,却被孙殿英给扔了出去,毕竟与那么多的宝物相比,这件毫不起眼的锦被在他的眼里,仅仅只是一件“裹尸布”而已。
峰回路转到了2005年,在北京的一场拍卖活动上,正在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竞拍,因为只是一场比较小众的拍卖活动,所以竞拍的藏品大多年代都不是太久远。
所以现场来了很多观摩刷经验值的人,这其中一位姓秦的先生,便是如此。
因为喜爱收藏,所以秦先生常常流连于各大古玩市场,但仅仅只是兴趣,囊中羞涩的他,行走在各个摊位前,大多只能饱饱眼福。
偶然间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几人一有时间就结伴逛逛古玩市场,互相交流经验。
朋友见秦先生是真爱这些古董,也是有心想要学习,便推荐他去参加一些比较小众的拍卖活动,现场听听专家是怎么鉴赏古玩的,就当是蹭经验值,说不定哪天就积少成多,捡个大漏呢!
眼见着展台上的藏品被一件件拍走,秦先生说不羡慕也有些假,不过他也很知足。没过多久,秦先生的视线就被展台上的一件藏品吸引住了目光。
只见工作人员将附着在藏品上的红布掀开,一件被折叠整齐的金黄色的东西露了出来,结果一展开来,现场一片哗然!
“这怎么是块破布啊!”
“这也是古董?开玩笑呢!”
“下一个,换下一个。”
会场里有好事者开始喧哗,工作人员连忙安抚,才好不容易安静下来。
大概是拍卖方也不太看好这件藏品,在这件藏品的介绍里,只注明了一段极其简陋的话语:清朝丝绸袈裟。起拍价九万元。
“一件破袈裟,要九万,你怎么不去抢!”
“九万,它也赔!讹人不是!”
当时的拍卖场再次哗然,因为这件“破袈裟”的品相实在是太过普通了,说它是袈裟,但又与常规所见的袈裟非常不同。
所以在场的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收藏价值,于是在众望所归中,这件“破袈裟”被流拍了。
而此时的秦先生却紧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如此一件看似有些另类的“破袈裟”居然会被开出9万的价格,一定有它特殊的地方。
将手里的藏品图册仔细查看,发现这件所谓的袈裟是由一整块的黄色丝绸缎面制成的,而普通的袈裟其实是由一块块小片布料缝制而成。
在缎面的表面编织着许多不知名的花纹,而且彼此间对称堪称完美,就连里层透出的暗纹也精致的过分。
在这些暗纹中,隐隐有些许字符出现,这让秦先生心里泛起阵阵惊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件“破袈裟”一定不是凡品!
秦先生按耐住激动的心情,在拍卖活动结束后直接去了举办活动的拍卖行。经过一番打听,拍卖行给出了最低价。
只要秦先生在三天内支付9万元,这件“破袈裟”就是他的了。回到家中,秦先生拿出存折。
上面是他积攒了多年的积蓄,但也只有4万块钱,连半件“破袈裟”都买不到!
看出丈夫的沮丧,秦先生的妻子在了解情况后,沉思了很久,最终决定支持丈夫的决定。夫妻二人开始东借西凑,终于在三天内凑齐了9万块钱。
“破袈裟”被秦先生带回家后,二者终于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秦先生将缎面整体铺开,登时就被上面繁复且厚重的纹路所吸引。
就在这些暗纹里,总有些字符涌现,在经过仔细确认,秦先生断定这件“破袈裟”里面可能有夹层,但布料这东西他并不十分了解。
于是在妻子的帮助下,将缎面小心地拆开来一个口子,从里面居然抽出了一件满布梵文的绸缎。
为了弄清楚这件满布梵文的绸缎到底是何来历,秦先生可谓了下足了苦工。因为常年在古玩市场试水。
不说见解多么独到,但对于文字这一块,秦先生还算是有些了解,因为相比于器物,他更喜欢字画。
对于古代文人留下来的墨宝,那更是趋之若鹜,见绸缎上织就的字符,他一眼就看出是梵文,但梵文的用处有很多种,其出处、用途那更是海了去了。
于是,秦先生找来了许多梵文方面的专家,经过多方鉴定,终于能够确定,缎面上的这些字符书写的是诸佛菩萨真言密咒及诸佛菩萨、金刚力士的功德名号。
而这个缎面还有个很高大上的名称,叫作“陀罗经被”,或者“陀罗尼衾”,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往生被”。
专家这么一解释,秦先生就有些茅塞顿开了,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一块缎面,居然有如此高大上的名字。
但对于他的来历,这几个专家表现的就有些讳莫如深了,纷纷摇起头来,秦先生被专家的骚操作,搞得心里七上八下的。
一位和他相熟的朋友告诉他,这种“往生被”常常被当成“裹尸布”从坟墓里带出来的东西,多少还是有些忌讳。
当时有一位专家一脸为难的表示,若是秦先生想卖的话,他们就勉为其难的帮忙收了。
秦先生一边内心踌躇,一边又有些不甘心,最终还是放弃了这“送上门”的买卖。他决定找更权威的专家鉴定。
经过几个好友的推荐,他找到了当时供职于故宫博物院的收藏鉴定师张淑芬。在她的口中得知,那几个专家口中讳莫如深的“裹尸布”,来历可不是普通的大。
像这种陀罗经被从古至今一直都是皇家御用的,多出现在清朝,而像秦先生手里的这种黄缎织金,五色焚文字打造的,几乎只有皇帝才会使用。
专家的鉴定,让秦先生可谓是气血上涌,不过是太过高兴了,他万万没想到,还真给他捡着宝了。
接着张淑芬继续悉数道来,眼前的陀罗尼经被,表面有些偏古铜色,全身细细摸索,手感偏羊毛质地。
张淑芬找来布料专家,确定了这件宝贝的制作工艺居然是缂丝,而且还是双面缂,这在我国古代缂丝的历史上。
只有乾隆时期被广为盛行过,但由于制作工艺太复杂,制成一件,往往就得花费数年,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皇家御用之物。
事情到了这里,秦先生“捡漏”来的“破袈裟”,终于有了属于它的名字——缂丝陀罗尼经被,追根溯源,一件本该裹覆在皇帝身上的物品,为何会吹现在秦先生的手里呢?
经过专家们的仔细推敲,终于确定了“罪魁祸首”-孙殿英。也就只有这个土匪头子,才会干出盗掘皇家陵墓的事情。
估计在当时,被满墓室的珍宝迷花了眼,也就看不上这小小的“裹尸布”了。
最终,辗转三年过去了,到了2008年,秦先生带着他的缂丝陀罗尼经来到了北京华都饭店,在这里将有一场拍卖会要举行,而他的这件珍宝将被作为压轴出场。
当晚,现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件“乾隆御用”的宝物上,在拍卖人员的烘托下。
最终以6550万元成交,再加上其中需要支付给拍卖行的佣金,这位买家一共花了7205万元。
但即便如此,秦先生还表示对最终的成交价格并不十分满意,他觉得得有上亿才对,但一经拍下,可是概不退还的。
不过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秦先生的一番话会在两年后成真。2010年,这件“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
一位神秘买家在另一场拍卖会上以1.3亿元的价格拍下,之后便又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仿佛雁过留痕一般,但短短两年,价格就翻了一番,还是在当时留下了不小的轰动。
而如今秦先生“捡漏”的神话还偶有流传,但甚少有人经历,随着古玩市场的兴盛,流连其中的人比比皆是,也许说不定,下一个秦先生就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