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深夜的北京万籁俱静。
在一间朴素到有些简陋的房间内,共和国的开国大将粟裕还没有休息。
此时他正坐在书桌前阅读报纸,有时还会停下来思索些什么。
突然,一通电话打破了原本的寂静。
粟裕
粟裕将军走到电话前,拿起电话,话筒里立刻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粟裕在吗,我要找粟裕”。
粟裕立即回答道:“叶帅,我在,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打来电话的人是军事科学院的院长叶剑英元帅。只听叶帅说道:
“粟裕同志,我确实有重要的事情找你,我决定交给你一个特殊的任务。”
粟裕连忙问道:“是什么特殊的任务?”
叶帅回答道:“最近的局势,我想你也是知道的,毛主席,周总理都病倒了,小平同志一个人也是难以支撑危局,现在是多事之秋,我和小平同志都很担心军队的情况”。
紧接着叶帅又说道:“所以,我和小平同志商量了一下,决定派你到部队去看看,了解了解下面的情况,一定要保证军队的稳定。”
粟裕听完后,语气坚定的说道:“请叶帅和小平同志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第二天,粟裕就离开了北京,一路南下,沿途到各个部队进行考察。
2个月后,粟裕回到了北京。
一回到北京,粟裕就连忙找到叶帅,向他汇报道:“叶帅,你放心吧,团以下的部队,情况还是稳定的,他们的手插不进去。”
叶剑英
那么,叶帅为何派粟裕去考察部队情况呢?粟裕又为何会得出这样结论呢?
支持粟裕的老铁们可以在评论打上支持,向战神粟裕将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战神粟裕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间经历了28年的革命战争。
在这场漫长的革命战争中,无数的英雄烈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也涌现出了一批批战功赫赫的将军。
但若论起打仗,在我党所有的将帅中,粟裕将军绝对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存在。
1907年,粟裕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农民家庭,和毛主席算是老乡。不过与毛主席不同的是,粟裕并不是汉族,而是侗族。
粟裕将军的革命生涯要从一场逃婚开始说起。
在新旧交替的民国时期,包办婚姻是一种很常见的的现象,即便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也大多被包办过婚姻。
而在农村地区,包办婚姻就更常见了,生于小村庄的粟裕自然也逃不掉被包办婚姻的命运。
在粟裕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
长大后的粟裕在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后,明白了包办婚姻的封建属性,因此,他多次向父亲提出,要解除婚约,但遭到了父亲的拒绝。
1924年初,粟裕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当时仅招两个人的情况下,粟裕通过了考试,成为被录取的两个人之一。
能够外出求学,粟裕自然求之不得。满怀激动心情的粟裕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父亲,希望能得到父亲的支持。
谁知,父亲却并不支持他外出求学,而是对他说道:
“你也已经老大不小了,婚事前两年我就给你订下了,赶快把人家姑娘娶进门,成个家,不要再出去折腾了。”
粟裕听完父亲的话,大声的说道:“我早就说过,我是不会结婚的,要是你们硬逼我的话,我就走”。说完便气鼓鼓的坐在门口。
一旁的母亲为了缓和气氛,赶紧上前安慰粟裕:
“你父亲不是不想让你出去读书,只是现在外面这么乱,你就这么走,家里不放心,等过段时间,外面太平了,再去也不迟。”
粟裕听完,这才喜笑颜开,认真地准备外出求学的事。过了几天,粟裕再次询问母亲,可母亲却支支吾吾,一直搪塞他。
这让粟裕很气愤,觉得受到了欺骗,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
就这样,16岁的粟裕由于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包办婚姻,怀揣着对读书的热忱,踏上了他的离家之路。
粟裕走后,他父亲很快发现儿子不见了,连忙让家里人去找,但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就在一家人急得焦头烂额时,父亲收到了儿子寄给家里的信。
在信中,粟裕再一次坚定地告诉父亲,自己一定要出去读书,就是讨饭也要去,并希望父亲能退掉婚约。
接到儿子的书信后,父亲又急又气,但是又毫无办法,万般无奈之下,父亲终于答应粟裕,愿意支持他读书,并退掉婚约。
少年粟裕就这样通过自己的抗争争取到了求学的机会,并由此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湖南二师,粟裕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并加入了党组织,进入到我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
1927年,此时还只是一名警卫战士的粟裕参与了南昌起义。
之后跟随队伍转移,在这一过程中,粟裕遇到了他这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
在转移中,他所在的队伍和敌人发生了激战。
突然,粟裕被一颗子弹打中了头部,他顿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随即倒了下去。
一旁的排长看到粟裕被打中了脑袋,以为他必死无疑,于是拿走了粟裕的枪,带领队伍撤离了。
南昌起义
结果,粟裕并没有死,只是暂时晕了过去,等他醒来之后,发现四下无人,队伍已经走远了。
他焦急地想要赶上去,但是此时的他身负重伤,无法行走,如果继续留在这里,只会是死路一条。
为了追赶队伍,他只好一点点地挪动身体,艰难地向前爬去。
最终,他因伤势过重,体力不支,晕倒在了路边。
恰巧此时,几个路过的战士看到了粟裕,他们一眼就看出粟裕是他们的同志,于是几个人抬着他,将他带到了队伍里,粟裕这才死里逃生。
之后,粟裕跟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但这时的粟裕只是个连指导员,并未给毛主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红军时期的粟裕并不是很出名,因此很难让人把他和日后的战神粟裕联系在一起。
但这一时期的粟裕却不断地在战争中学习,成长。
从普通的战士到连指导员,再到连长、营长、团长、师长,这一路的经历磨练了粟裕,让他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超乎常人的认识。
多年的厚积终于在解放战争中爆发出来,成就了一代战神粟裕的威名。
解放战争中的粟裕,可以说是百战百胜,无坚不摧。
连一向高傲的林彪,也不禁称赞粟裕道:“粟裕打的都是神仙仗。”
能得到林彪如此的称赞,可见粟裕的军事能力之高。
1946年,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大举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爆发。
此时的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苏中战役。
这一战,粟裕七战七捷,向世人展示了他出神入化的指挥技术。
此战过后,粟裕的大名响彻大江南北,不仅震撼了国民党,也震撼了党中央。
毛主席在收到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战况报告时,激动地说道:
“粟裕这一仗打出了我党的气势,打出了威名,要把这个报告下发到全军去,让所有的同志们都好好的看一看,学一学”。
之后,粟裕的大名在解放军中流传开,一时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如果说苏中战役是粟裕的成名之战,那么孟良崮战役则是粟裕的封神之战。
在这一战中,粟裕指挥部队一举击溃了号称国民党王牌军的整编74师。
蒋介石在得知自己的精锐主力部队被消灭后,对粟裕恨得是咬牙切齿,气得他破口大骂,发誓一定要将共党铲除。
而毛主席则对粟裕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粟裕是我军中最会打仗的人。”
孟良崮之后,粟裕战神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此时,无论是在解放军中,还是在国民党中,粟裕都是赫赫有名,毋庸置疑的战神。
无冕之帅
解放战争中的亮眼表现,让粟裕在1955年的授衔中被授予大将军衔,且名列大将之首。
有人说,粟裕是“无冕元帅”,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在授衔之前,中央曾进行了军衔的评定。
由于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辉煌战果,中央有意授予他元帅的军衔,毛主席亲自点名道:
“以粟裕的战功,我看授个元帅也不为过,他担得起元帅的军衔”。
但粟裕在得知中央准备授予他元帅军衔时,不仅不高兴,反而对此十分的不满。
有一次,他的秘书将一份授衔的名单交给他,高兴地对他说道:
“粟司令,你要被授予元帅军衔了,以后就该称呼你为“粟裕元帅”了”。
谁知,粟裕听完之后,不仅不高兴,反而有些生气地说道:
“中央给我授个将军衔,我就十分满足了,授个元帅,就太高了,我哪能担当得起,有时间关心这些事,不如多做点实际的工作。”
于是,粟裕亲自写了报告交给了周总理,在报告中,他向中央申请,不要授予他元帅的军衔,授个将军衔,也就可以了。
周总理在看到报告后,亲自找到粟裕谈话。
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周总理耐心地劝道:
“粟裕同志,以你的战功,是完全可以担得起元帅军衔的,党中央的许多同志都主动提出授予你元帅军衔的建议,不要辜负了同志们的一番好意,而且这也是毛主席的意思。”
但粟裕却说道:“总理,以我的资历,最多也只能是个大将,再高就不行了。”
随即粟裕又说道:“二十多年的革命,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同志,我还能看到授衔的这一天,可是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同志们却永远看不到了,要是他们还活着,又该被授予什么衔呢?所以我申请中央不要让我当元帅,请总理和主席好好地说一说。”
周总理听完粟裕的话,也不禁红了眼眶。
对他说道:“粟裕同志,我会把你的要求转告给毛主席的。”
很快,周总理就将粟裕的申请交到了毛主席手上。
毛主席看完之后,默默地起身点了一支烟,站在窗下思索良久,感叹道:
“像粟裕这样的人太少了,多少人争着抢着希望自己能授得高,粟裕可倒好,竟然希望自己授得低”。
随即又说道:“粟裕本来是要授予元帅的,但是现在他主动辞帅,那就授予大将吧,不过必须是大将之首,虽然他领的是大将的衔,但是干的却是元帅的活。”
1955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身穿军服的粟裕被周总理亲自授予了第一大将的军衔。
就这样,粟裕主动让帅的事迹从此成为了一桩美谈,赢得了我军从上到下的一致称赞。而粟裕也因此获得了“无冕元帅”的美誉。
特殊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一直在军队工作,担任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等职。
1958年,又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当时军事科学院的院长是叶剑英元帅。
早在战争年代,叶帅就曾听闻粟裕在战场上的威名,之后,又听说了粟裕辞帅的事迹,对粟裕不由得心生敬佩。
粟裕调到军事科学院后,一直尽心尽力地协助叶帅的工作,这让本就欣赏粟裕的叶帅对他更加的看重。
尽管粟裕的能力十分突出,人也很谦虚,但他却未能因此而独善其身,在那个特殊时期,他还是卷入了政治漩涡中。
就在粟裕备受煎熬时,毛主席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怒斥道:
“你们简直就是乱搞,粟裕是个好同志,你们凭什么把他关起来。
在毛主席的亲自关怀下,粟裕很快恢复了自由。
1972年,粟裕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的政委。此时的粟裕已经是年逾六旬的老人了。
在那个特殊时期,粟裕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十分关心国家与部队的情况,积极参与国防与军事建设,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持局面。
1975年6月的一天深夜,粟裕正独自坐在书桌前阅读报纸,了解最近国家近期的情况,这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
粟裕看着眼前的报纸,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随即起身在屋内徘徊,有时还会唉声叹气一番。
此刻他深深地为国家未来的命运而担忧。
新中国成立已有26年了,毛主席和周总理此时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当年意气风发的革命英雄如今却是垂垂老矣,年迈多病。
这才让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有机会走到台前,搅得满城风雨。
如今国家政局飘摇,谁能支撑大局?现在情况这么混乱,部队该怎么办?会不会也乱起来?
就在这时,桌子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连忙走上前去,拿起了电话,话筒里传来了叶帅的声音。
两人已经共事多年了,但是像这样深夜打来电话的情况并不多,粟裕预感到叶帅一定是有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他。
果不其然,经过一段简单的交流后,叶帅交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去下面的部队考察,了解部队如今的真实情况,保证军队不能乱。
叶帅还语重心长地叮嘱他道:“粟裕同志,你是党最优秀的革命军人,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希望你能承担一个军人的责任来,维护好部队的稳定,部队的稳定就是国家的稳定。”
听完叶帅的话,粟裕用坚定的语气说道:
“请叶帅放心,我一定会尽到自己的职责,完成这次任务。”
第二天一大早,粟裕就乘火车一路南下,途径合肥,南京等地,每到一个部队,粟裕就认真调研,积极听取各级指战员们的意见,对他们进行思想和军事训练上的指导,很快就和战士们打成了一片。
由于这些地方多是三野的老部队,大家一听说粟司令来了,纷纷跑来和粟司令见面,坐在一起无话不谈,气氛十分热烈。
粟裕也向他们宣传了党中央的正确思想,帮助战士们树立起正确的认知,战士们纷纷表示赞同粟司令的意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正确思想。这让粟裕感到十分欣慰。
两个月后,粟裕结束了考察,回到了北京。刚一下车,粟裕就来到了叶帅家中,叶帅见粟裕回来,连忙问道:
“粟裕同志,部队的情况怎么样?”
粟裕很自信地回答道:“叶帅请放心,这次下部队,我把情况都搞清楚了,团以下的战斗部队情况还是稳定的,只要基层部队稳定,他们的手就插不进去。”
叶帅这时,才放心的点了点头,对粟裕说道:“粟裕同志,辛苦你了,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的贡献的。”
在国家逐渐步入正轨之后,粟裕大将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即便如此,粟裕大将仍然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离世前,还在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而奔走。
1984年2月5日,一代战神,粟裕大将在北京病逝。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粟裕大将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早期的名不见经传到后期名满天下的战神,不可谓不传奇。
粟大将的一生也是为革命事业奔走的一生,从16岁离家,加入党组织,到77岁离世.
粟裕将军为祖国的解放与建设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我们也将永远怀念粟裕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