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迷雾,诉说天下故事,探索背后真相,为您全面地了解历史,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和精神力量!
—— 《 否哈 • Fouha 》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In 1967, Qian Mu Went To Taiwan At The Invitation Of Chiang Kai-shek, But Left A Last Word On His Deathbed: Don't Leave Me Here

2023-05-29 16:43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台北杭州南路的一座普通寓所里,一位老人用沙哑的声音,跟身边的人轻声说着什么。一名老妇人坐在床边,只见她眼眶微红、不停地点头。

临了,老人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待我死后,不要将我葬在台湾,要把我的骨灰,送回到我的家乡。”

说罢,老人的手缓缓垂落,眼睛也慢慢地合上。许久,见到床上老人再无动静,窗边的老妇人用手轻轻地伸到了老人的鼻子下面,又摸了摸老人的身体。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确认老人离世后,老妇人终是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1990年8月30日上午9点左右,我国著名学者、史学家、国学家钱穆先生在台北去世,享年95岁。他死前曾有遗言,要将他的骨灰送回大陆。

钱穆先生本是应蒋介石之邀前往台湾教学,为何几十载岁月过去,他宁愿棺椁悬空,也不愿葬在台湾?

他的晚年,又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他对台湾当局失望透顶?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末名湖畔

1895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七房桥。这天,钱府上上下下都担着紧张的心情,因为自清晨起,钱家少夫人的肚子就开始翻江倒海起来。

钱夫人怀胎十月,算算日子,也该到了临盆之时,于是,虽然七房桥的多户人家还未起床,钱府的下人们却已然忙的不可开交。

日上高空,蝉鸣枝头。到了中午时分,钱夫人终于安然产下一子。钱府主人钱承沛见到儿子粉雕玉琢,精头灵脑,很是喜欢,遂取名为恩操。

次年春,钱恩操的兄长觉得此名不好,又将其改为单名一个穆字,从此,钱家二公子就被人称作钱穆。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钱穆之父钱承沛是个科举秀才,但他在考中之后不久便大病一场,身体一直未能痊愈,因此不得不放弃功名。

虽然自己放弃,但钱承沛对两个儿子一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将来可以直上凌霄,出人头地。

在钱穆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钱父就已经给他灌输经史子集,国学经典。彼

时的小钱穆还不懂得这些内容,只是跟父亲后面,摇头晃脑,背着这些内容。

到了6岁这年,钱父从外面找来一教书先生,住在钱府,每日只负责教导自己的儿侄三人。

家学的影响,再加上刻苦用功的态度,钱穆自小就积累了丰富的国学功底。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1910年,钱穆考入了南京钟英中学,15岁的钱穆第一次离开了家乡,外出求学。但好景不长,武昌起义爆发,南京受到革命影响,钟英中学也被迫停课。无奈之下,钱穆只好辗转回到了家乡无锡。

钱穆回家之后不久,钱承沛就因病撒手人寰,还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弟弟交给钱穆和兄长钱挚照顾。父亲的去世加上动荡的时局,打破了钱穆一直以来无忧无虑,只捧圣贤书的生活。

在亲戚的介绍下,钱穆开始在家乡的学校任教书先生,以补贴家用。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在学校里,钱穆教的是国学,这是他的擅长科目,亦是兴趣所在。在教书之余,钱穆继续钻研国学经典,时有所得,还写成杂稿,寄给当地报刊。

渐渐地,钱穆的名声传出,当时的文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无锡有个国学大家,隐于市井。”

时间来到1930年,这年,钱穆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

他因一篇《刘向歆父子年谱》而被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赏识,顾颉刚向钱穆发来信函,邀请他去燕京大学教课。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顾颉刚

少年时期,钱穆就有考取燕大的想法,后来因生活变故不得已在家乡教书。如今燕京名师顾颉刚亲自邀请,钱穆非常开心,他很快就告别了家人,只身北上,来到了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本是由美国和英国传教协会在北京开办的,初代校长就是后来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彼时的司徒雷登还未涉足政坛,只一心想把燕京大学建设为东亚名校。故而那时候的燕京大学,经常不惜重金广邀各路名家,钱穆就是其中之一。

钱穆来到燕京不久后,一日,司徒雷登在学校设宴招待今年新来燕京的教习。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在宴上,司徒雷敲杯,询问场间名家:“诸位初来此地,请对燕京有何印象(司徒雷登在杭州出生,本人非常精通中国文化,并说得一口流利汉语)?”

钱穆举杯站起来,看向四座,语出惊人:“我早就听闻,燕京大学乃中国教会大学中最具中国本地化之学校,心生向往,故才来之。可始一进门,便看到M楼,再有诸如S楼,F楼,吾不解其意,敢问中国化在何处?”

钱穆初来乍到,便语出惊人。不过司徒雷登虽一时半会答不上来,却也没有生气。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之后,司徒雷登亲自主持召开了校务会议,经大家表决,将原英文教学楼都改成了中文名称。燕园还有一处湖泊,景色甚美,校务会上大家取了诸多名字,但都无法令人满足。

最终,司徒雷登找到钱穆,请他命名。在钱穆的提议下,该湖被称为“末名湖”,一时称为燕园名景。

即使新中国成立后,撤销燕京大学,将燕京大学的校区并入北京大学,“末名湖”一名也一直未曾改动,至今仍是北大圣地。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未名湖畔

新亚时光

因改名一事,钱穆在燕京成为名人,每日闻名来听他课的学子不计其数。

而钱穆也确实在国学和史学上积累颇多,他的课深入浅出,由简及繁,见微知著,非常受燕京学子们的欢迎,甚至连许多教授也跑来听课。

来到燕京不足一年时间,钱穆便已经成为了燕京最受欢迎的教习之一。

次年,北京大学向钱穆抛出了橄榄枝,钱穆欣然前往,在北大开设了中国通史课。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也是在这里,钱穆结识了另一位名家,陈寅恪。两人教的都是中国通史,内容相似,观点还偶尔交锋。在北大教书的这段时日里,钱穆与陈寅恪以及其他名家,或治学,或探讨,谈笑间,彼此的学术积累愈发深厚。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北平沦陷。在城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就组织了高校西迁计划,将北方的一众名校迁到贵州、云南等大后方。

钱穆历经辗转,最后来到了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在这里,他继续讲他的中国通史,其受欢迎程度比之他在北大丝毫不减。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在西南联大的这段日子,是钱穆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时段。因为目睹过山河破碎,家国沦丧,钱穆自己也是流亡万里,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生灵涂炭。这些景象促使他创作出一部中国通史的教科书,以教导学子们勿忘历史。

1938年,钱穆在西南联大的宿舍中,正式动笔书写。

一年的时间里,在经历过日军轰炸、昆明饥荒、学校搬迁等危机后,钱穆终于完成了他的《国史大纲》。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国史大纲》一经面世,便被称为是“中国最好的通史著作”“不可不读的史学经典”,受到了当时大部分名家学者的追捧。

1940年,《国史大纲》被中华民国政府列为大学通用教科用书,蒋介石的“笔杆子”陈布雷称其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唤醒国魂,御敌救亡的佳作。”

直到现在,《国史大纲》依然是国学经典之一,历几十载岁月,经久不衰。

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在江南大学教书的钱穆也受到了影响。钱穆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拿的是国民政府的薪水,恐不能为中共所信任。于是,在友人的陪同下,钱穆取道广州,来到了香港。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到香港后,钱穆已经五十有四,年过半百的他,已经不想再居无定所。为了能够继续自己的教书事业,钱穆于1950年与友人一同开办了一间学校,取名“新亚书院。”

新亚学院创办之后,陆续接收了从大陆逃亡香港的诸多名家教授。这些人大多与共产党无甚交集,有的还抱有偏见,他们不愿意留在大陆,更不愿意跟着蒋介石去台湾,

思来想去,只能留在香港歇脚。好在,钱穆的新亚书院接收了他们,让他们得以过上温饱日子。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新亚书院

因为钱穆的名声,陆续有更多的人慕名来到新亚书院任教。这些人中,既有任泰,吴俊升等国学名家,也有梁寒操、杨汝梅等接受西式教育成长的理论学家、哲学家。

当时的香港仅有香港大学一家学校,而新亚书院开办不到一年,其师资阵容就已经远远超过了香港大学。为此,香港教育司还特地出资赞助了新亚书院,意欲借此提高香港的治学水平。

有了港英政府的资助,钱穆不用再操心书院存续的问题,他终于得以享受安静时光,潜心治学。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钱穆的前半生几乎可以说都是在漂泊不定的状态中度过,生活带给他非常多的困难,也给予了他无穷的养料。

现在,钱穆将他自己半生的心得都化为书笔,写就了诸多论作。

在新亚书院的这段时间里,是钱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他先后写了《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著作。

将我国历代哲学思想都系统性地加以总结,并有力驳斥了西方的“古代中国没有哲学”这一荒唐论调。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归去来兮

不久后,钱穆在香港教书的消息很快就引起了两岸当局的注意,新中国政府和蒋介石先后都向钱穆发出了邀请。

钱穆在1952年去了台湾,蒋介石还亲自请他喝茶论道。在台湾学堂,钱穆所教的课,底下无一不是坐满学子,可见他在两岸三地受欢迎的程度。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也许是前半生太过辛苦,命运在这时还给了钱穆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在台湾讲课期间,钱穆认识了一位女子,名叫胡美琦。

胡美琦本是台下听钱穆讲课的学生,结果有一次钱穆讲课时发生意外,被屋顶塌下的横梁砸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胡美琦悉心照料钱穆,使得钱穆对她大有好感。

可胡美琦毕竟是他的学生,两人年龄相差有34岁,因此,心中再有好感,钱穆也与胡美琦保持了一定距离。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钱穆的婚姻生活颇为坎坷,他的第一任妻子早年因为难产去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因南下昆明,又与第二任妻子分隔两地,从此渐渐失去了联系。等他到香港后,五十好几的年纪,却只能孤身一人,生活相当困窘。

虽然年龄相距甚远,但胡美琦对钱穆早就心生爱慕。讲台上的钱穆,举手投足间尽是名家风范,话里行间便显古今,令台下的胡美琦听得如痴如醉。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钱穆受伤住院,胡美琦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就在两人的感情进一步升温时,钱穆因无法迈过年龄这道坎,主动拒绝了这段感情。

也许是缘结此生,当钱穆以为此生只能孤独终老时,胡美琦再一次出现在了钱穆的眼前。原来,胡美琦大学毕业后,阴差阳错下,竟来到了新港大学工作。

等再见到钱穆时,胡美琦再次对钱穆表达了心意,钱穆深受感动,最终决定打破世俗偏见,与胡美琦走到一起。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为了方便照顾家庭,婚后的胡美琦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专心协助钱穆工作。钱穆的晚年著作,大多时候是他躺在一旁口述,由胡美琦执笔完成。

两人不仅生活中相敬如宾,在著作上,胡美琦也非常能理解钱穆的想法,给予了他很多的支持。钱穆曾在友人面前夸赞胡美琦,说她是自己的人生知己,如今的钱穆,只恨为何没能早点遇到胡美琦。

幸福的日子一直过到了1967年,这年,在妻子的影响和蒋介石的盛邀之下,钱穆搬到了台湾定居。他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蒋经国还特别批款给钱穆建造了一栋苏式风格的庭园小楼。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钱穆于1968年搬了进去,并将其取名为“素书楼。”

这时,钱穆本是打算就在台湾安享晚年。他获得蒋介石同意,可在家中开课教人,不必每日累身前往学校。教书之余,钱穆还在妻子胡美琦的帮助下,写完了《中华文化十二讲》、《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等等。

七十多岁高龄,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能保持如此速度的创作。这其中,既有钱穆的深厚国学积淀,也离不开胡美琦的贴心照料。

这样的日子本是美好和谐的,可蒋经国的去世,打破了钱穆安享晚年的现状。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1988年,蒋经国去世不久,时任立法委员的陈水扁,就公开质疑钱穆所住的“素书楼”是政府的财产,被钱穆“不当占用”还要求钱穆即刻搬出。

钱穆一生潜心治学,从未参与过政治。被陈水扁这么诬陷,文人心态的钱穆自然不堪受辱,愤而搬出了“素书楼,”转头租在了台北市的一处公寓之中。

可是尽管这样,台湾当局的某些宵小还是没有放过他,他们不停的污蔑、造谣钱穆,甚至还编排他和胡美琦的花边新闻。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其手段之恶劣,让已经九十多岁的钱穆怒不可赦,急火攻心之下甚至住进了医院。

其实,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如此对待钱穆,倒不是真因为钱穆占用了什么“国家资产。”

其真实原因在于李登辉和陈水扁一心推动“去中国化”,他们为了“独裁统治”的梦想,已经不希望再和大陆扯上任何关系。

而钱穆毕生心愿都是推崇国学,这自然成为了李登辉眼中的障碍,也是在他的授意下,陈水扁之流才会如此不遗余力的攻击、谗害钱穆。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面对无休止的侮辱和陷害,钱穆已经不堪其扰。他想要回到大陆,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可以他如今的身体状况,自是经不起长途跋涉。

1990年,钱穆先生在如此悲惨的境遇下,于台北一栋公寓里愤然离世,享年96岁。

钱穆临终前,告诉妻子胡美琦:“无论如何,也要将自己的骨灰葬回大陆。”

面对丈夫的遗愿,胡美琦自然是尽全力完成。90年代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其实并不好,在李登辉的推动下,两岸局势变得非常敏感。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可即使如此,胡美琦还是努力在两岸之间,为归葬钱穆的骨灰而四处奔走。

最终,在胡美琦和一些友人的帮助下,钱穆先生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

1992年,钱穆被葬于苏州西山太湖。20年后,胡美琦去世,其骨灰也在子女的帮助下葬回苏州,与钱穆先生合葬于一处。

苏州秀美绮丽,西山太湖景色怡然。葬身此地,魂归故土,相信钱穆先生也能得以安息。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邀请去台湾,临终却留遗言:千万别把我留在这

钱穆先生的一生,为我国国学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抗日战争最危险的关头,钱穆用手中的笔杆,发出了中华文化的呐喊,抵御了侵略的冲击。

如今,中华文明已经走在全面复兴的道路上,中华文化也历久弥新,散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这一切,既如钱穆先生的期盼,也不负他的理想。

倘已时日,古老的中华文化必将再次站在人类文明之巅,向世人诉说着它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