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1月初,毛主席到广州主持编审《毛泽东选集》工作。
他的住所在广州市沙河镇鸡颈坑附近,每次毛主席乘车去外面工作时,总会经过徐海东将军的家。
徐海东将军的家门前有一个陡坡,每当毛主席的车辆驶过这道陡坡时,毛主席总是会提醒司机。
“你把汽车熄火,让车顺着下坡滑下去。”
在下坡路段熄火,汽车随着惯性往下滑,这是件相当危险的事,尤其车上还坐着毛主席。
但是司机对毛主席的这个“奇怪”的指示却并没有任何异议。
到下坡路段时,他总是会紧握着方向盘,小心翼翼地控制汽车向下滑行,等到车辆滑行一段距离后,才重新打火启动。
为什么在经过徐海东门前时毛主席坚持要汽车熄火?这样做的原因又和徐海东将军有什么关系?
邻居
徐海东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在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在十名大将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粟裕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多次负伤和艰苦的革命环境,徐海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因病退出了一线工作。
可即使这样,当时根据地简陋的医疗环境,也始终没能根治好徐海东的旧伤。
因为身体一直告恙,徐海东甚至缺席了整个解放战争。
然而即使这样,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徐海东仍能位列大将第二,这足以证明他在早期革命里所做的突出贡献,以及中央军委对他的高度信任。
纵观徐海东的整个军事生涯,他曾9次负伤,全身上下遍布有十几处伤口。其中有几处关键位置,看得令人心惊胆颤,连徐海东自己都笑说。
“我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活下来,那真的是‘阎王爷都不敢收’啊。”
新中国成立之后,徐海东的身体有所好转,但无法持续工作,病情偶有反复。
1960年,徐海东到广州工作,主编红二十五军战史。该年底,毛主席也来到广州欢度春节,就住在徐海东的旁边。
因为徐海东身体不好,每次早上到文史馆工作,或是出去走访调查路过徐海东家门前时,毛主席总是提醒司机尽量减小噪音,不要打扰徐海东休息。
对于毛主席来说,徐海东信仰坚定,能力突出,一直以来都是他十分信任的爱将。
徐海东第一次因病不得不退离一线时,为防他心里有负担,毛主席还特意给他发去了一封电报。
电报内容也很简短:“安心养病,天塌不管。”
短短八个字,足可以见领袖对于徐海东的信任与支持。
北伐
徐海东,原名元清,1900年出生在湖北省黄陡徐家村。
徐海东家世代都是烧窑的工人,到了徐海东这一代,他的父亲自然也带他走上了这条路。
不过,小时候的徐海东并不懂掌握一门手艺就能吃饭的道理,比起待在窑窟里,他更喜欢跟村子里的玩伴一起去林子里打鸟。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海东的玩伴越来越少。徐家村不是个富裕的地方,等到村里的孩子稍大一些之后,他们不是给地主家做长工,就是去到镇上学门手艺,开始挣钱养家。
这个时候,已经渐渐懂事的徐海东明白了生活的无奈,也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产生了无比的痛恨。
1919年,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这个消息就像一个火星,迅速点燃了国内积压了多年的怒火。
北京多个大学的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痛斥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
随着革命思潮迅速传播至全国,远在湖北黄陡的徐海东也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思想。
1921年,徐海东参加革命,1925年,徐海东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海东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启,徐海东被编入国民革命军,任第四军三十四团排长。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部队主要是由共产党员组成。除了徐海东之外,我党后来多位将领皆出自于此,比如叶挺,林彪、粟裕等人。
1926年5月,革命军第四军打到了湖北省咸宁市,并在汀泗桥与吴佩孚的北洋军进行了一场的血战。
革命军第四军
在汀泗桥战役中,徐海东首次崭露头角。汀泗桥位于咸宁城南方,走过汀泗桥便是汀泗桥镇。
汀泗桥镇是拱卫咸宁最重要的堡垒,因此夺下汀泗桥,攻占汀泗桥镇,是整个咸宁战役的关键所在。
为了抵挡革命军一路向北的攻势,更为了保住自己的大本营武汉,吴佩孚集中了三万多的兵力,死守在汀泗桥一线,誓要保住咸宁城。
而奉命拿下汀泗桥的革命军,则只有第四军的两个师和叶挺的独立团,兵力不到两万人。
吴佩孚
兵力上的劣势,再加之敌人事先在汀泗桥周边修建的一系列防御工事,使得革命军的压力骤增。
而且一旦革命军和敌人陷入僵持,那么等到孙传芳的部队赶到湖北,与吴佩孚的大军左右合围,那么北伐革命将有倾覆之威。
时不我待,分秒必争。革命军前线指挥部很快就做好战斗部署,决心以一个团的兵力对着汀泗桥正面进行强攻,主力部队则趁机迂回到侧翼进行突袭。而担任正面强攻的任务,就落在了徐海东所在的三十四团头上。
26日晚,趁着敌人深夜疲惫的契机,革命军对着汀泗桥的敌军阵地就猛冲猛打了过去。
战斗中,徐海东手持一挺机枪,一边朝敌人扫射,一边指示战士们弄出最大的动静,佯装成主力部队进行攻击。
炮火猛烈,喊杀震天,汀泗桥的守军被如此阵势一时间打得晕头转向。
他们果然上当,判断这是革命军的主力,并连忙指挥所报告,要求增派援兵。
当大批北洋军从汀泗桥镇赶来增援时,徐海东所在的团顿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三十四团战士们迎面顶着各种枪炮组成的密集火力网,继续朝汀泗桥防御阵地进行突击。
激战中,由于位置突出,徐海东身中数枪。被击倒在地后,徐海东仍坚持着爬到一座石头后边,用机枪掩护战友冲锋。
徐海东的英勇顽强鼓舞了身后的战友,三十四团爆发出了高昂的士气,一时间竟将数倍于己的敌人压制在阵地中不能动弹。
几个小时后,叶挺独立团从侧翼突袭,成功包抄了汀泗桥守军的后路。
前后夹击之下,北洋军士气大跌,很快就被消灭殆尽。拿下汀泗桥之后,革命军一鼓作气,又继续攻占了汀泗桥镇,并扫清了咸宁城的外围阵地。
汀泗桥战役结束后,徐海东因伤势过重,不得已被抬回后方休息。
虽然暂时离开了前线,但在昨晚的战役中,徐海东英勇的战斗姿态已经闻名于革命军。而像汀泗桥战役这样的激烈的战斗,在未来徐海东还将经历许多。
“泥腿子”将军
第一次北伐战争自1926年5月开始,到1927年3月,革命军已经连续攻占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大城市。
北洋军阀中的吴佩孚、孙传芳等部几乎被革命军打垮,可就在革命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转入低潮,徐海东在党组织的保护下,躲过了大屠杀,从武汉返回了家乡。
回到家乡之后,徐海东和黄陡地区其余的共产党员转入地下活动,领导农民自卫队打击封建地主武装。
1927年底,徐海东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起义失败后,徐海东又继续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1930年,徐海东被中央任命为鄂东暴动西南总指挥。同年10月,徐海东率领赤卫队加入中央红军,徐海东被任命为红四军独立师师长。
土地革命前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较量又被称为是“黄埔内战”。
中共方面出身黄埔的将领有徐向前、陈赓、林彪、罗瑞卿等,至于国民党那边则就更多了。
除了黄埔之外,共产党的多数将领都是从旧军阀出身,然后投身革命。或者有些干脆就是穷苦人民出身,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就跟着共产党出来闹革命。
这样的人被国民党那些人蔑称为“泥腿子将军,”而徐海东,就是“泥腿子将军”的典型代表。
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徐海东初上战场,便在革命军中打出赫赫威名。在红军时期,徐海东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彻底的发挥。
在战场上,不仅敌人对徐海东十分忌惮,就连红军的其他将领都觉得徐海东是个军事天才。
在发展鄂豫皖根据地的时候,徐海东让国民党许多学院里出来的将军师长,充分地理解了什么叫指挥的艺术。
徐海东作战勇猛,风格大胆,经常会以一支出其不意的奇兵去突击敌军的薄弱之处,从而形成全局战场的胜势。
与徐海东同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另一名红军将领王学礼,曾这样评价徐海东。
“他没有在学校系统地学习过军事指挥,但是他对战场局势的把握是一种天然的、敏锐性的直觉。因为不拘泥于理论,他的指挥风格大胆,似乎全凭直觉部署,但往往又能切中要害。作为他的对手,我想是比较头疼的,因为他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友谊
在徐海东一生经历的无数战役中,最令他难忘的恐怕就属1935年11月的直罗镇战役。
1935年11月初,徐海东被党中央任命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刚刚上任,红十五军团很快就接到了一个命令:协同中央红军,击溃陕北的国民党军队。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进行短暂休息后,又一路跋涉来到了陕北,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可是容不得红军有片刻的喘息之机,国民党军队便尾随将至。
为了击溃国民党军,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中央红军令红十五军团前出诱敌,待国民党兵力分散之后再一举将其消灭。
当红十五军团与国民党军队交上火后,徐海东便命令部下丢弃掉一部分武器装备和物资,造成溃退的假象。
彼时的红十五军团刚刚走完长征,还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枪炮弹药等物资都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
因此参谋长刘志丹,对徐海东的命令提出了质疑。
“军团长,您的命令我能理解,但我们眼下物资本就缺乏,再丢掉一部分武器,难道要让我们的战士拿烧火棍去打仗吗?”
刘志丹
徐海东听到参谋长的意见,便说道:“敌人也知道我们刚刚走完长征,因此我们这时候丢掉武器才会让他们深信不疑。如果我们佯装败退,而敌人又不上钩,难道你要让中央红军在后面喝西北风吗?”
刘志丹急道:“军团长,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的弹药得不到补充,平均每个战士的子弹不足十发,机枪手也就一两个基数,实在是赔不起啊。这样,我亲自带队去吸引敌人,保证把他们带入预定伏击圈。”
此时,红十五军团的战士还在与敌人缠斗,徐海东大手一挥,说:“不行,那样的话我们的战士势必要遭受到重大损失。只要有人在,几条破枪算什么?打垮了国民党军,我们要什么没有?执行命令吧。”
军令如山,刘志丹即使心痛至极,但也只能依令行事。
当国民党军队看到红十五军团开始撤退,甚至连阵地上的武器都“来不及”带走时,他们顿时觉得红军已是强弩之末,此时前方的部队早已不是红军,而是唾手可得的军功。
其实,国民党军不是没有怀疑过红军的撤退是否是诱敌深入。
据战后红军缴获的国民党军文件上的命令来看,国民党军109师师长牛元峰是有过怀疑的。
可是徐海东在阵地上丢掉了大约一个团的武器弹药,这又让牛元峰“心动不已”,如果他真能一战消灭红军,那么便可再上一步,成为军长,甚至是司令。
当贪功冒进的国民党109师。急速追击红十五军团至直罗镇之时,中央红军终于抓住有利战机,将其团团包围。
随后,徐海东又被命令在直罗镇前方构筑防线,阻击国民党后续部队。
前有追兵,后有被围之敌,一不小心,红十五军团就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
此时,徐海东再度展现了他的用兵之道,眼看国民党援军将至,徐海东并没有构筑阵线被动的挨打,而是主动出击。
11月23日夜晚,徐海东率领红十五军团一部,来到了直罗镇东南部一座矮山旁边,国民党前锋部队正在前方休憩。
到了后半夜,红军悄悄地摸了上去,解决掉敌人哨兵之后,红军突然发起进攻。
有的战士没有枪,就用菜刀、铁锹甚至扁担与敌人战斗,在击倒敌人之后,便将地上的武器捡起,再度与敌人厮杀。
战斗一直持续到凌晨,国民党军的一个营被消灭大半,少部分逃兵趁着夜色逃了回去。
眼见天快亮,徐海东下令部队停止追击,迅速撤回。再度回身去打109师,而国民党援军经此一役后,误以为前方还有埋伏,更加小心翼翼地行动,前进速度大大放缓。
直到24日上午,直罗镇被围的109师全军覆没,师长牛元峰自杀。
直罗镇一役,红军全歼一个师,打碎了国民党军企图将长征之后的红军一举消灭的幻想。
毛主席高兴的称赞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场胜利为党中央将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无异于一次“奠基仪式”。
战后,毛主席见到了在战斗中负伤的徐海东。见到毛主席,徐海东挣扎着要从担架上起来给毛主席敬礼,可又被毛主席给按下。
毛主席握住徐海东的手,说:“你们这一仗打得好哟,我们刚刚结束长征,可敌人不给我们喘息的机会。而你徐海东,打赢了直罗镇战役,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实在是了不起啊。”
听到毛主席的夸赞,徐海东十分激动,他想要说些什么,可伤势严重又说不出话来,只能艰难地躺在担架上,用手给毛主席敬了个军礼。
这次会面之后,徐海东很快又匆忙奔赴抗日前线。后面十数年时间里,徐海东因为战争和伤病的原因,始终没能与毛主席再次见面。
可即使不在身边,毛主席的心里依旧惦记着他,直到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毛主席还特意与坐在轮椅上的徐海东握了握手。
1970年,徐海东因伤病过重,不幸逝世。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老泪纵横,悲伤地说:“徐海东同志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现在,我又失去了一位老战友。”
一句老战友,道出了毛主席与徐海东坚定的革命友谊。
两人虽然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两人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于中国革命的忠诚,就像一根丝线,将远隔万里的两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即使几十年后,这跟丝线还是为我们所感动。因为这根由信仰和鲜血编织的丝线,既是徐海东将军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