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有个老汉叫作郑祖龙,几岁时的一场意外,让他从此成为了一个存在严重智力障碍的“傻子”。
他一生未能娶妻,当然也没有留下任何儿女,在他的父母死后,这世间就剩下他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
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矾山鲜面店,由于没钱,每次都只能买一点面条,然后掏出口袋里皱皱巴巴的一点零钱。
这一买就是好几年,再后来这个老人也许是再也没有钱了,便开始吃起了“霸王餐”,用自己“画的纸币”拿来买东西“糊弄”人。
但店主李国色每次都欣然接受,依然像往常一样多给面和榨菜。时间久了,两人之间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但旁人可就不太理解了,都认为李国色的这种行为很傻。
也有些附近的店主忍不住去问李国色,为什么明知道老人拿着”假币“,还要把面条卖给他,这不是自己找亏吃吗?但李国色每次都是一笑置之。
这些年下来,失智老人和善良小伙李国色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的故事也慢慢发酵开来,被许多人拍下来发到了网上。
郑祖龙我们前面也是说到了他是个自幼失智的可怜人,父母去世后可以说是在这个世界没有人依靠,虽然他还有自己的哥哥和几个亲戚。
但都没能给予他很好的照顾,可以说他晚年感受到的温暖都是来自李国色一家人的。
矾山鲜面店老板李国色的童年同样不太幸福,在他才几岁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母亲就因病离开了他。
母亲的疼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是母亲教会我们吃饭,教会我们走路,教会我们用爱与包容去看待这个世界。
好在李国色还有疼爱他的父亲和爷爷,父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选择了外出做点小生意。
因此李国色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在爷爷身边度过的。他的父亲和爷爷虽然不能像母亲那样给予他细腻柔软的爱,但也无形之中树立了他刚强坚毅,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回想起年幼时的一幕幕,有一件事让他印象特别深。有一次李国色放学回到家看到爷爷还没回来,便主动做好了饭,自己吃饱以后给爷爷也留了一份。
等爷爷干完活从外面回来以后,也是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正当爷爷准备吃饭时,家里来了一个流浪汉想要点吃的。
爷爷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那份饭给了他,自己忍着一天的劳累和饥饿再重新去做。
当看到别人有需求时,爷爷第一时间不是去重新给他做一份,而是先解决别人的需求。
这件事在李国色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爷爷这种无声的教导也成了他今后做人的准则,只要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尽自己的力量去为对方解决问题。
在父亲和爷爷的疼爱下,尽管自己从小没有了母爱,但李国色也并不觉得自己的童年有什么缺失,他家的街坊邻居也十分关照他们。
对李国色家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结构,街坊邻居们经常会施以援手,经常会把李国色和自己的爷爷请到家里吃饭,或者做好好吃的给他们送去。
从小到大李国色都被身边的种种善意举动温暖着,这些经历都让他成长为了一个内心强大,胸怀爱心的年轻人。
等李国色长大后,他的爷爷也离开了他,李国色为此悲痛不已,很长一段时间才从落寞消沉的心境中走出来。
再后来他也是从自己父亲的手里接过了这个矾山鲜面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着自己美好的生活,也给身边人带来了方便和温暖。
其实早在李国色父亲经营这家店的时候,郑祖龙就经常去到店里买面,当时的他还比较年轻,也能够养活自己。
后来上了年纪,每次便只能掏出一些皱巴巴的零钱买一些面条了,同样李国色的父亲在看到老人这样的条件后,也是每次都会多给一些面。
可以说如今的李国色也是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这个充满善意与感动的”接力棒“,继续为老人们提供着这样细致入微的服务。
老人郑祖龙虽然智力上存在缺陷,但他骨子里仿佛有一种天生的美德,那就是坚决不占别人的便宜。
起初在李国色给老人偷偷送一些榨菜时,老人只要一发现就会立刻给送回来,无论李国色怎么说,他都坚决不肯接受这些”额外的馈赠“。
在郑祖龙的眼里,他的面都是自己用钱买来的,是自己应当得到的,可能面的份量他感觉不出来,就坦然接受了,但多出来的东西他绝对不要。
到后来郑祖龙开始用”假币“消费时,每次李国色依然会给他送一些榨菜,但是会额外多收他一些”钱“,在李国色这样暖心的做法下,老人郑祖龙后来也就接受了这些榨菜。
在这个”落魄闹市无人问,富贵深山有远亲“的时代,许多亲情都已经变了质,人与人之间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冷眼旁观“成了许多人行事的第一准则。
人人都怕麻烦,更怕麻烦缠身,这是人性中的本能,不能拿这个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但”不怕麻烦的人“却值得我们任何的赞美。
当然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曾有过大大小小的善举,可富人的善举往往被批评为”作秀“,普通人的善举也会被批评为”有利可图“。
有时候,不是人们不愿做好事,而是做一个”好人“的代价太大了,大到人们宁愿去放弃这个”好人“的名讳,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而像李国色这样的人,他不仅在”肆无忌惮“地做着好事,而且对别人的嘲笑或不理解置若罔闻,一切只因为他那颗纯洁无私的善心。
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失智老人郑祖龙可以欣然接受得”善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有时候对于某些陷入困境的人,一把撒给他的百元大钞远不如一份小菜来的实在。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也许能解决他的困境但伤害了他的内心,让他从心底开始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个乞求施舍的下等人。
而后者却给了他足够的自尊,让他从容地接过了这份被尊严包裹着的”善意“,对于任何一个濒临困境的人来说,与他共情永远是对他最好的安慰。
中国自古就有不吃”嗟来之食“的典故,更何况在这个”“尊严无价的现代社会呢?
这世界总是这样,有人快乐,也有人流浪,有人有着无法掩饰的冷漠,也有人有着不动声色的善良。
”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自古便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骨子里,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给老人帮助的这些年里,李国色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调查老人的底细。
尽管许多人都曾说过他傻,但在他的心里这种事全凭自愿,付出了这些自己并没有想过任何后果,因为每当看到这个老人,爷爷曾经的种种善举便会浮现在他的眼前。
因为李国色这种年复一年,不图回报的善举,他也是被当地媒体争相报道,后来也被当地人评为了”最美苍南人“,政府也给他颁发了3000元的奖金。
这个时代不会埋没好人,所有细微的善举最终都会汇聚成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流淌进每一个人的心里,也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政府方面在知道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后,也是向人们说明了一个情况,其实政府早在2005年就给郑祖龙老人办理了低保。
每个月的生活补贴加上残疾补助也能有1300多块钱,可以说实际上郑祖龙并不缺钱,那他为什么还要自己画”假币“去买东西呢?
通过走访郑祖龙的哥哥,我们也是解开了这个疑惑。原来郑祖龙老人以前的日子十分艰苦,所以他对自己的钱十分爱惜,基本上很少舍得花钱。
为了省钱,郑祖龙老人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了一些”假币“出来花,由于郑祖龙老人不会说话无法与人交流,家人每次看到他手里的面都以为是他从哪里捡来的。
后来郑祖龙的哥哥在知道李国色这么多年的帮助后,也是决定当面对他表示感谢。
从法律层面来说,郑祖龙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由于老人情况特殊,政府方面也就”默许“了这一行为,保护了老人最后的尊严。
李国色后来也是知道了这些事情,但他也表示,自己帮助老人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任何其他的问题。
不管老人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需要关爱的老人,而他也只是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如此浅显的话语却凝聚着无限的感动,李国色无私无偿地帮助着老人,不求任何回报,对于政府奖励的3000块钱,他也是当面还给了老人,但老人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既然老人不肯接受这些钱,李国色就想了个别的办法,他觉得这些年从没在老人的脸上看到过笑脸。
便决定用视频记录下老人的故事,希望这些视频能陪伴着它,给他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最早的视频可以追溯到2019年6月15日,在那个视频中,郑祖龙老人拿着几张自己画的”假币“来到李国色的摊位上买面条,李国色和自己的妻子还笑着和老人互动,让老人看着给钱。
结果郑祖龙老人也是直接给了一张”一百“,然后拿着面条离开了,剩下李国色夫妻俩拿着纸币在一旁开心的大笑。
虽然郑祖龙老人的脸上看起来没有什么情绪,但可以看得出来他在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老人画的纸币也十分的用心,画起来一张应该要耗费上不少的时间。
此后,李国色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给老人拍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也从拍摄老人买面的场景,到和老人的一些日常接触。
再到给老人带来的各种暖心举动,逢年过节李国色也会买一些礼物上门看望老人,老人的家人也来到店里对李国色一家人表示了感谢。
这些视频记录了郑祖龙老人的生活轨迹,也给他单调的生活带去了一些色彩,到后来,我们甚至可以从老人呆滞的脸上看到一抹害羞和不好意思。
而当老人看到视频中的自己时,也会情不自禁的露出笑容,这些情感在老人以前的身上是从未体现过的。
可以说,李国色的善举不仅改变了老人的生活,更温暖了老人悲凉的内心。他这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好在晚年遇上了这么一个无私帮助他的好心人。
随着这些视频的传播,李国色和老人之间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他们都被这种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善意所感动了。
甚至经常有许多人在李国色的视频下留言:“求更新,想更多的了解老人的生活。”
李国色也是经常亲切地和网友们互动,在众多的网友评论中,也会时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作秀“。
但李国色对此往往都是一笑置之,既不去反驳,也不去批评。他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心,也无愧于任何人。
原以为李国色和郑祖龙老人之间的善举会一直维持下去,直到老人寿终正寝的那一天,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让这个生活中的美好戛然而止。
2022年1月7日凌晨4点,郑祖龙老人意外遭遇车祸,因伤势过重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得知这个消息后,李国色也是发布了一个祭奠大爷的视频,在视频中,他也是点燃了一张老人给他的”假币“。
看着眼前色彩鲜艳的”假币“一点点地随风飘去,李国色的眼眶也一点点红了起来,经过这些年的相伴,郑祖龙老人早已成了他人生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如今,老人离开了,再也不会有人拿着那一张张”假币“去找他买面条了。从此无论岁月怎样变换,故人已去,再无相聚。
好在还有一个个和老人有关的影像被保存了下来,无声的善意,感动着一个又一个后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