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江西兴国县一老农碰上了桩烦心事,此事闹得他吃不好也睡不着,心里更是憋屈的很。
老农自13岁就参加红军报国,后来回到家乡踏踏实实务农三十年,和村子里的乡亲相处一直很和睦。
可近期,老农曾经的经历被翻了出来,他走在乡间的道路上,总能听到人们的议论声。
“看到没,他就是那个叛徒”
“别看他老老实实的,竟然背叛国家。”
“他这样的内奸,应该狠狠惩罚他。”
老农心痛难忍,自己为了报国参军差点客死异乡,可如今却被村民们这样议论,教他怎能不心寒。
随着村子里的流言愈演愈烈,老农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写了一封信给曾经的老首长李先念。
信件送出后,老农心中还是忐忑不已,曾经的老首长现在已经是国务院的领导,每天日理万机能看到这封信件么?
13岁从军,成为“红小鬼”
几天后,老农的信件经过一路颠簸后,被工作人员放置在了国务院领导李先念的办公桌上。
一开始,李先念因忙于政事,并未第一时间查看信件,等到处理完公务后,才有时间阅读信件。
当他看见一封署名钟发镇,来自江西兴国的信件后,心中涌上了朵朵疑云。
钟发镇这个名字好熟悉,是在哪里听过呢?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李先念打开了信件。
信封内放置了好几张稿纸,纸张上写的满满当当,都是当年长征、西征发生的事情。
等李先念看到一半,总算想起来为何觉得钟发镇的名字熟悉了,这不正是当年手底下的红小鬼么!
“原来红小鬼还活着,好啊,真好!”
可当看到信件末尾处,钟发镇字字泣血写下的:请老首长为我证明身份。
李先念的神情变了又变,显得有点生气:“瞎胡闹,老红军不该被这样对待!”
随后,李先念开始多方安排,要为曾经的“红小鬼”,如今的“老红军”寻回一个公道。
钟发镇老人曾经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何后来会被村民们认为是叛徒?
1919年,钟发镇出生在江西赣州兴国县长岗乡一户人家,兴国县又被称为将军县。
在1955年授衔仪式后,人们发现竟有56位将军都是从兴国县走出来的,其中上将有肖华和陈奇涵两人,中将6人,少将48人。
当年,随着红军大部队进入到兴国县,当地人民们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欢迎,县城内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参加红军,其中就有13岁的钟发镇。
1932年,13岁的钟发镇从同村伙伴口中得知了一件事:“听说了吗,红军在招兵,我们也去参军吧。”
说这话的同伴比钟发镇大上几岁,提起红军队伍来眼神里都充满了光芒。
“参加红军”这句话自那天起,就在钟发镇心里扎了根,虽然他才13岁可早已知晓家国大义的重要性。
他的父亲曾经就参加过“农会组织”宣传革命精神,可后来遭到敌人的破坏后,父亲也被敌人残忍杀害。
父亲死时他才8岁,母亲对于父亲的死虽然伤心不已,可也不忘告诉儿子:“你父亲不是坏人,是英雄。”
钟发镇长大后知晓了父亲曾经的事后,心中也一直想像父亲一样做个英雄,所以在得知红军招兵后,他的心中蠢蠢欲动。
几天后,钟发镇在街头看到了说要参军的伙伴,彼时伙伴已经穿上红军的衣服,在家人的欢送下加入了红军。
看到伙伴的模样,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回到家里就对母亲说:“娘,我想去参加红军。”
钟母看着儿子稚气未脱的脸:“再等几年吧,等你像堂哥们一般大再去吧!”
原来,当时钟家已经先后有四位青年参加到红军的队伍了,钟母希望儿子能长大点再去。
但是钟发镇却很倔强,坚持要现在就参加红军保家卫国,钟母拗不过只得答应了。
可当钟发镇兴高采烈跑到乡里的征兵处后,却遭到了打击,工作人员笑道:“小鬼你先回家,过几年再来。”
他很是不服:“你别看我小,我有的是力气,干啥都行。”
“那也不行,组织上有交待,我可不能坏了规矩”,工作人员说完后,朝着征兵处干部看了眼,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钟发镇听了后却并未放弃,之后每天都会去征兵部门口待着,身体力行表示要参加红军的决心。
不久后,征兵部的干部看在眼里,也被他的执着给打动了:“你这小鬼好生倔强,红军收你了。”
然而因为他的年纪太小,目前还不能上战场,红军干部便安排他成为后方医院的卫生兵。
红军与敌人作战时,冲锋陷阵战士们在最前头,稍有不慎就会受伤殒命。
此时后勤的医务人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他们要忙着救治、照顾伤员,将战士们从死神手里拽回来。
虽然彼时钟发镇因为年纪小不能上阵,可他并未气馁,救护战士们同样至关重要。
卫生员的工作他做了两年,一直兢兢业业,学会了不少医疗技能。
踏上长征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启战略性转移。
长征开始后,钟发镇因为曾经读过几年书,被编入了红五军团担任宣传员的职务。
对于宣传员的工作,他同样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总算能跟着大部队一起并肩作战了。
长征之旅何其艰难,在寒冷的雪山上和一望无际的草原中,红军的队伍缓慢却坚定的前进着。
可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们还要面对后面求追不舍的敌人,和时不时来自空中的袭击。
那是钟发镇第一次意识到战争真实的一面,可他却并未退缩,作为年纪最小的宣传员,他不忘鼓励落后的战士。
“千万不能掉队,坚持就是胜利,只有走出去了才有无限可能!”
这句话,钟发镇每天都在告诉战友们,激励着大伙前进,可没想到他自己却成了掉队的那个。
在行军途中除了担任宣传工作,钟发镇还会用从前卫生员的经验来照顾伤员,看着战友们在自己的照料下渐渐恢复,他心中别提多满足了。
一日,红五军团又碰上了后方敌人的追赶,钟发镇一把将两位伤员的行李夺了过来:“你们快跟上部队,我随后就来。”
当时他不过十五岁的年纪,长期吃不饱体力根本跟不上,但他还是坚持让伤员先走,自己背着行囊负重前行。可即使用尽全身力气追赶,他还是掉队了。
掉队之后,钟发镇并未放弃还是强撑着追赶部队,他咬着牙走了几十里路,当走到泸定桥边看着眼前的景象,却犯了怵。
泸定桥桥面仅有几块木板和铁索,而底下则是滔滔江水,要是掉下去瞬间便会被江水席卷其中,消失无踪。
钟发镇犹豫了一瞬,还是决定铤而走险过泸定桥,哪怕被江水吞噬他也不愿落到敌军的手里。
彼时他的身高才1.6米,为了顺利过桥的同时也保全行李,他选择一步步“爬”了过去。
经过了披星戴月的赶路,钟发镇终于赶上了大部队,政委看到他后开心坏了:“小鬼,还以为你回不来了呢!”
长征结束后,钟发镇和战友们都激动不已,他们总算坚持下来了,可以继续为革命而战斗了。
可彼时的他还不知道,等待他的还有更为艰难的挑战。
1936年钟发镇成为了红9军的译电员,不久后,他就跟随西路军参加了一场古浪战斗,而这场战斗结局异常惨烈。
红9军只有6000人,可面对的却是国军马步芳手下的2万骑兵,经过三天三夜的坚持,红9军还是被打散了。在那之后,钟发镇被编入李先念所在的30军,继续担任译电员的工作。
那段时间,钟发镇破译了不少发来的电报,而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关于“西安事变”的。
那一天,他刚刚将收到的电报破译出来,可得知电报消息后,他呆愣当场。
不一会,钟发镇立即反应过来了,得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首长李先念。
当时,译电员破译电报后都会第一时间交给李先念,俩人因此也愈发熟稔。
钟发镇风风火火的跑去找到了李先念,报告了最新的电报:“首长,电报上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蒋介石被扣押。”
李先念作为一军统帅见惯了风风雨,可还是被这个消息震住了,他预感到西安事变,将对当今战局发生极大的影响。
红30军的战士们在得知此西安事变的事后,无不欢呼雀跃,他们想蒋介石都被扣押了,马家军应该会有变动。
可没想到马家军依然没有停下战斗,依然追着西路军一路发起战斗。西路军本来的两万人,在敌强我弱,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最终只有400人跟随李先念去往新疆,而作为译电员的钟发镇也在一次战斗中被俘虏了。
被敌军抓获后,面对敌人的拷问,他不愿泄露部队的秘密,始终不承认自己是译电员,只说自己是卫生员。
然而,没想到正是卫生员的身份,救了他的生命。当时国军一位团长父亲生病了,得知抓到卫生员后,便将他带回家照顾父亲。
就这样,钟发镇被敌团长带回家照顾父亲,在那段时间内,他几度想要逃跑,可往往都被抓了回来,一顿毒打。还好敌团长的一个小老婆也是兴国人,她对小老乡十分照顾,时不时就给他塞点吃的。
之后,国民党不允许将俘虏放在家中,钟发镇又再度被送到工兵营改造,可即使国民党再怎么给他洗脑,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出去继续干革命。
被污蔑,恢复身份
几年后,钟发镇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逃了出去,他第一时间就是想归队,可当时因为道路封锁等各项原因,根本无法去往延安。
无奈之下,钟发镇只能回兴国老家。在沿途乞讨了几个月,他才终于回到了兴国老家。
离开家乡时他十几岁,现在已经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了,浑身破破烂烂,母亲差点都没认出来。
母亲抱着他痛哭出声:“我还以为你也死了,你们堂兄弟几个,只有你一个回来了。”
一家五个青年,只有他一个活着回来了,实在是令长辈痛心不已。
看着头发花白卧病在床的母亲,他不忍母亲再为自己担忧,留在老家照顾母亲。
在家务农的三十年里,钟发镇目睹着新中国成立,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他也在家乡娶妻生子,过着朴素的农民生活。
可没想到在七十年代初的特殊时期,钟发镇却被诬陷背叛了国家,是内奸,是国军余孽。
恶语伤人六月寒,已经54岁的钟发镇时常难受不已,自己怎么就成了叛徒?
他一把年纪了倒是不碍事,可他不能影响子女,让他们背负着内奸后代的骂名。
于是,他决定给曾经的老首长,如今的国务院领导写信,请他为自己证明身份。
时隔三十年,李先念以为当初的“红小鬼”已经牺牲了,看到信件后他高兴不已,同时也对发生在钟发镇身上的不公感到心痛。
李先念安排工作人员将钟发镇的信件、身份证明都转到了江西省委,证明其的确是红军战士,洗清了他身上的污名。
钟发镇的身份得到了证明,村子里的流言自然不攻自破,而后续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这位老红军也按照红军失散人员得到了补助。
往后的岁月中,钟发镇老人会在清明时节,带儿子去兴国县烈士陵园祭拜那些曾经的战友。
他总会细细寻觅战友的墓碑,对身旁的儿子说着战友们的事,同时叹息:“可惜啊,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好日子。”
说罢,他用皱巴巴的手,摸着战友们的墓碑,诉说着国家多年来的变化。
钟发镇老人13岁时毅然从军,先是参加了艰难的长征,后又参加凶险异常的西征,能在这两段征途中幸存下来,实在是万幸。
虽然他在那时做的都是些后勤、卫生员、译电员等工作,可他的贡献同样不可被忽略,正是无数个像他一般挺身而出的平凡人,才造就了红军宏伟的队伍。对于这样朴实无华的老红军,人们也应当致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