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一位年过六旬的上将带着我国代表团出访南斯拉夫。
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期待的目的地,准备开启一场重要的访问。
但是,该上将一行人却无可奈何地吃了“闭门羹”!
原来,南斯拉夫的总统铁托拒绝了前来接见我国代表团。
“没关系。大家能完成多少访问行程就算多少吧!”
上将和同行的代表团成员说道。
不久后,这件事传到了时任总参谋长的邓小平耳朵里,他了解来龙去脉后却并未生气,而是面露微笑地说:
“看来,是时候给他升官了。”
这位访问南斯拉夫的上将名叫杨勇,是中共闻名的“三杨”之一,也是当时的副总参谋长。
可是南斯拉夫总统却拒绝接见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最终,杨勇是否成功“升官”了呢?
支持杨勇上将的朋友们,请在评论打上支持,让我们向顾全大局的杨勇将军致敬!
有幸获得出访机会
1913年,杨勇出生在湖南浏阳县的一户贫困农户家里。
原本注定一辈子务农的杨勇,在13岁那年,由于父母的一个重要决定,从而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轨迹。
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的气息弥散在各个村落里。而被我党的理念、作风深深吸引的杨勇父母,强烈地意识到:
“与其让孩子一辈子呆在村里耕作,倒不如让孩子上学读书日后为党组织效力,这才是他最好的出路!”
所以,深知父母用意和一心投身革命的杨勇十分争气,不仅认真读书积累知识,还参加童子军担任小队长。
小小年纪的他虽然经历过险些丧命、躲避养伤的情况,但是,身体康复的他又迅速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事业当中。
杨勇在17岁入党,后被分配到苏维埃第八区政府工作。
不到两年时间,杨勇从一位普通的文员晋升为第八军的师政治处处长。
可是,这样一位富有学识和才干的知识分子却执意表示:“只有上战场为国分忧,才是真正的好将军。”迫于局势的凶险,组织上无奈只能让他奔赴战场。
在危险重重的战场上,作为“文化人”的杨勇不负使命、勇敢冲锋,即使伤痕累累,始终也不退后一步。
正因如此,他受到了组织的重用和褒奖。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智勇双全的杨勇更是屡屡获得战功,受到毛主席的格外欣赏,主席还风趣地将他和杨得志、杨成武共三位将军合称为“三杨开泰”。
在朝鲜战争中,杨勇超强的指挥作战能力展露无遗,提早部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因为杨勇的指挥,我军在“金城反击战”中取得重大胜利。而凭借着这一份功勋,他成为了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并继续留在朝鲜境内工作。
几年时间里,杨勇帮助战后的朝鲜人民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同时防止战争硝烟再起。
很快,杨勇就得到了当地人民的信任和尊重,还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成为了交情极深的“好朋友”。
在1958年从朝鲜回国后,身兼要职的杨勇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思想上忠于党和人民。
然而,在特殊时期,他却无辜蒙受了长达六年的牢狱之灾。
直至1972年,在周总理、许世友等人的帮助下,他才重新被起用。
深知肩负重担的杨勇,一面要提防因中苏关系紧张而频繁有异动的苏军,一面还要坚决维护邓小平名誉而承受极大的压力。
幸好,十年动荡结束了。
杨勇在得知邓小平复出受到阻碍时,又竭尽心力为邓小平的复出四处奔波。
终于,在一众革命战友的不懈努力下,1977年邓小平再次复出。
此时,我国和南斯拉夫的外交关系迅速升温,为了表达我国对南斯拉夫之间的友谊的重视,当务之急就是要安排重要领导人前往南斯拉夫进行访问。
彼时邓小平同志因身兼数职,分身乏术的他很急切地需要一位外交“能手”,来替他完成本次的重要国事访问。
“这一次重要出访,谁才是最好的领队者呢?”
邓小平停下了手中正疾驰的钢笔,双眼出神地盯着办公桌上的茶杯。
突然,一位将军的身影浮现在他的脑海:“他最合适不过了!”
不一会儿,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杨勇来到了领导人的办公室。
“杨勇,要不此次访问南斯拉夫的重任就交由你来负责吧!”
邓小平看着刚进入办公室的杨勇说到。
而曾经有过处理外交经验的杨勇立刻回答到:“邓政委,我很愿意接受这一项重任。同时,我将圆满完成本次任务。”
就这样,杨勇上将很荣幸地成为了带队出访南斯拉夫的领队者。
在临出发前,杨勇和代表团铆足了劲,充分地做好了访问的准备工作。
可没承想,这次重要的出访还是出现了意外的状况!
遭总统拒见的背后
自1954年起,建交后的中南两国一直处于非常友好的关系发展中。
1975年,毛主席热情地款待访华的南斯拉夫官员,而两年后,邓小平亲自接待访华的85岁高龄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毫无疑问,1978年杨勇率领代表团前往南斯拉夫进行访问一事,于中南两国都意义重大。
原本,本次代表团的各位都非常期待到南斯拉夫的访问。没想到的是,这本应该是一次很重要的访问,最终却出现了让人尴尬不已的局面。
尽管代表团都因长途跋涉而一脸疲倦,可是他们都没有忘记自身的重任。
稍作歇息后,大家便流露出饱满的笑脸,以等待前来迎接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和官员们。
过了一会,大家等来了南斯拉夫的接待官员们,唯独没等来他们的总统铁托。
代表团里的一名成员充满疑惑地问道:“这么重要的场合,请问南斯拉夫的总统怎么没有前来接见呢?”
“或许是总统铁托年事已高,稍晚一点到吧!”另一位成员小声说到。随即,大家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而后,南斯拉夫总参谋长解释说:“由于总统公务繁忙,所以派我来接待您。”
听了这话,杨勇和代表团心中无疑是满满的疑惑。
接着,代表团中的又一名成员有所质疑地说:“总统还能忙到不能前来接见我们啊!”
此时,觉察到我国代表团心情有异样的南斯拉夫官员,只能将原因告知代表团中的翻译人员。
就在杨勇困惑不解之时,翻译人员将南斯拉夫官员给出的原因表述出来:“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没时间接见一位副总参谋长身份的领队者,由总参谋长带队去迎接就行了。”
听完这个让人很是气愤的缘由,代表团成员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来,空气中布满不愉快的氛围。
“堂堂一国的总统也如此傲气的吗?不见就不见呗,我们回国去。”
“对呀!我们还不想见呢。因为官位问题说事,那总统的官位也不大呐,不见就算了。”
一瞬间,安静的机场因为大家的话语声,变得比在菜市场环境还要嘈杂。
这时,杨勇赶紧走到代表团的队伍当中,略微调高音调说到:“大家安静一下!冷静一下!我们是来南斯拉夫访问的,不是只来见总统铁托的。”
大家的情绪有所平复之后,杨勇让翻译人员告知南斯拉夫的总参谋长:“既然总统忙于公事没空见我,那么没关系了。我和您见面,和您聊聊就好了。”
之后,杨勇和南斯拉夫总参谋长两人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谈,聊到了国际局势,也聊到了两国的外交。
只是,杨勇自始至终没有向对方提及有关自己真正的职务。
想必,在南斯拉夫看来,就算中南两国之间的关系多么的“铁”,还是必须要遵守相关的国际惯例。
就是两国的官员要级别相同的才能进行接见和访问,不然就是不尊重双方。
千里迢迢来到南斯拉夫的杨勇和代表团一行人,还没有正式开启访问行程,就无奈地因为官位问题受到了冷遇。
然而,未能圆满完成任务、心里有些委屈的杨勇回国后,邓小平却给出了一个重要提议。
邓小平点名“升官”
实际上,邓小平在复出之后,就再一次提拔了老部下杨勇。
而第一次提拔杨勇是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邓小平选定他为二野第五兵团司令员。
在不到几年的时间,杨勇也不负众望,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简单一个“副”字,让南斯拉夫总统认为杨勇的职务,就只是一个副的总参谋长。
其实,当时兼任总参谋长的邓小平,工作重心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上,对总参谋长的工作已无暇顾及。所以,基本上是杨勇负责着总参谋长的工作。
名声响亮且曾经战功赫赫的杨勇,在前往别的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时,大部分国家都是元首出面接见。
他们都知道他的身份虽是副总参谋长,但是并非只做着所谓“副官”的工作。
不过,也存在有不了解当时我国情况的国家。正如杨勇带队出访南斯拉夫的那场重要访问,也是一场误会罢了。
在那场访问结束的三个月后,南斯拉夫总参谋长斯塔查,来华进行国事访问。
当天,杨勇早早来到了北京机场,准备迎接这位结交不久的朋友。
一下飞机,南斯拉夫总参谋长快步向前,十分亲切地握住杨勇的手,开心地说:“很高兴与您再次见面!同时,恭喜杨勇先生高升了。”
“现在我仍旧是副总参谋长。很抱歉,让您失望了!”
杨勇的话语中带着一点点的遗憾,但是接见朋友的愉快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
可杨勇的回答把斯塔查弄糊涂了!经过翻译人员的一番认真解释,斯塔查终于大彻大悟过来:
作为副总参谋长的杨勇,其实他所负责的工作还包括总参谋长的工作,也就是自己的官位没有他的大。
“对不起!之前因为总统不了解这件重要的事情,所以才没有亲自接见。主要还是我的工作没做到位,导致接待您的规格不到位,实在是对不起。”
羞愧不已的斯塔查不停地解释并道歉。而杨勇也连连表示:
“没关系!没关系!这就是一个误会。”
双方一番慰问后,杨勇带着斯塔查见总参谋长邓小平。斯塔查在见到邓小平后,还为了之前访问一事又不断地做出解释和道歉。
得知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的邓小平,微笑调侃道:“杨勇的官确实没有铁托的大,可惜我没有本事去降铁托的职,也是时候给杨勇升升官了。”
其实,身负重任的邓小平,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辞去总参谋长的职位,让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来担任。
邓小平深知老部下杨勇,这位智勇双全、屡获功勋、守护人民的上将,在访问时受到别国官员的“轻视”,必然是心有委屈的。
于是,为了让此类事件不再发生,邓小平说的那一句“是时候给杨勇升升官了”,不仅能有效解决问题,还袒露了自己的心扉。
这下,一直以来备受邓小平赏识的杨勇,再一次迎来高升的机会。
但是,人生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这次看似极好的升职机会,转头却又落空了!
升职的机会终落空
邓小平让杨勇接任总参谋长一职的提议,引来了一堆反对者。
因为杨勇在负责总参谋长日常工作的时候,个性刚正的他,始终坚守原则,从而得罪了一部分人。一时之间,杨勇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平日里行事雷厉风行,想要升官没那么容易,杨勇你等着吧!”
一位反对者率先发声。为了报复杨勇,找杨勇的缺点,这些人可谓是费尽了心力。
很快,一封又一封匿名诬告陷害的告状信寄到了军委部门。与此同时,反对者还散布不实的谣言。
另外,还有老革命同志发表建议:“杨勇上将的资历尚不足,而且一直当的是指挥员,不能胜任总参谋长的职位”。
面对一系列的突发情况,军委部门只得更谨慎地,重新选定就任总参谋长的人选。
为了选定新的总参谋长的接替人选,邓小平和几位老帅可谓是历经波折。
在考虑人选时,就有老同志提议到:
“杨得志是有名的战将,不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人正直且善于团结,能密切联系群众且作风优良,是成为总参谋长的不二人选。”
也有老同志表示:“在军中,开国上将杨得志并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职位,不如让他当总参谋长吧。”
最终,在邓小平和几位老帅多次商议下,敲定了总参谋长职位的新接替人,即军中“三杨”之一的杨得志。
在很多人看来,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无异于是“煮熟的鸭子飞了”。
不过,杨勇没有因为失去总参谋长一职,而变得抱怨和气愤。
在争议面前,他坦然地说:“我和杨得志是老战友了。无论是正还是副,都是没有区别的,我认为老杨哥是能为党和为人民服务的更合适人选。”
在杨得志任职总参谋长之后,杨勇继续不遗余力地协助他,同时兢兢业业的做好副总参谋长的本职工作。
遗憾的是,杨勇因常年积劳成疾病倒了!不得不入院治疗的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没法好好地为党、为人民继续工作。
1982年,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杨勇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对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杨勇来说,这是在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以此身份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
对于一名军人来说,这是一生中莫大的殊荣。
在临终前,意志坚强的杨勇仍在争分夺秒地完成工作,还曾对家人说到:“我这一辈子没有遗憾了!”
1983年1月,一代猛将杨勇因病逝世,终年70岁。
这样一位鞠躬尽瘁、为国奉献一生的老将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回顾开国上将杨勇将军的一生,他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工作能力之强毋庸置疑。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定党的信念,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职位高低,一心只为国家,奉献了一生。
正因为有和杨勇将军一样的老革命,才有了我们当今安稳幸福的生活。
倘若人人都只是一味地追求名和利,以职位高低论成败和为求回报的奉献,那么,世界就会失去温柔、毫无生机。
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去终生学习,更值得我们后辈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