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炎炎夏日,湖南的一位农民老汉在去赶集的路上,因为焦渴难忍,便走进乡公所讨口水喝。
他一边咕咚咕咚地喝着乡公所小同志递过来的大碗茶,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毛主席的画像。
喝罢,老汉抹了一下嘴角的水渍,指着毛主席的画像竟然自言自语道:
“他是润之嘛,和我共事过,他还曾经是我手下的兵嘞!”
此语一出,让乡公所的同志们都觉得非常好奇,不一会都围了上来。
大家心里想,难道一个乡下普通的农民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之间真的会有什么交集吗?
这个相貌平平的老汉到底是谁?他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这个娃娃不简单
农民老汉见大家如此有兴趣,便放下大碗茶坐了下来,开始讲起了他的过往。
“我叫彭友胜,出生在清朝末年的湖南三张乡的栗子岗,打过短工、当过矿工,吃了不少苦。后来呢,又参了军。要说我和主席的缘分呐,还得从当年我投入湖南新军说起嘞。”
“年轻时候的我嘛,因为家境不好,无奈之下参了军。所以,相比你们这些拥有啥子高尚革命理想的有志青年,我参军的初衷可能要逊色许多。参军在我们庄稼人眼里,只是填饱肚子的一种方式而已。”
老汉憨厚地笑了笑,拿起别在腰间的一根土烟竿,接过小同志递来的火,便开始猛吸起来。
于是,烟雾缭绕中,一段被尘封的记忆如潮水一般涌来……
“进入新军后,由于我念过几天私塾,头脑也比普通士兵灵活,上司又觉得我吃苦肯干,很快我就被提拔为新军副班长……”
老汉咳嗽了一声,自豪地说道:“武昌起义时期,我所在的新军为了声援全国瞩目的革命军,也加入了这场让中国历史转折的战斗嘞!”
这时,乡公所里来听老汉摆龙门阵的人也越聚越多。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则干脆蹲在老汉身边,就像听一位说书先生讲述他一肚子精彩的故事……
故事讲到,当武昌起义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烈火,更多的青年学生深受鼓舞,也纷纷参与到了这场战斗中。其中,就有我们的领袖——毛主席。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辛亥革命的这场烈火,让我这个普通人也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燃烧”到了一起嘞,我们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乡公所的同志们听到这里心里都羡慕不已,个个伸长脖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老汉,迫不及待地想继续听下去。
原来故事是这样的:彼时,我们的伟人还是一位在省城湖南长沙的少年读书郎。
刚年满18岁,风华正茂,虽没有后来成熟的文韬武略,仅凭着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腔爱国热情,便想方设法找机会去为革命做贡献。
当时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怒火。如果说这件事已经让少年毛主席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慨,那么在他所在的学校,一次革命党人激情澎湃的演讲,更是让毛主席热血沸腾……
试问哪个人年轻时候没有过意气用事、遇事生风的“莽撞”?
然而,与现在年轻人不同的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深知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更多的人是把自己的“莽撞”放在了为国家民族变革的伟大事业上。
群情激奋中,毛主席说干就干。当下,他便决定要弃笔从戎进入到军队中去。
但是,当他怀着满腔的热血来到新军时,却被告知需要担保人担保方可参军。这可难倒了在当地举目无亲的毛主席。
一心想加入革命的毛主席愤愤不平地对把守的士兵说:“我乃一介书生,只想为新时代的进步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怎么还需要找担保人?”
任凭少年毛主席一番番慷慨激昂的据理力争,把守的士兵愣是挎着一副严肃的脸只给出一句话:
“这是规定,这是规定!我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担保,就是不行!”
而他们的对峙恰巧被军中路过的朱其升看到,他瞧着眼前这位气宇轩昂,口齿伶俐却也言之有理的少年,不禁生出几分敬佩之情。
于是,便将毛主席带到了副班长彭友胜面前。
当彭友胜抬眼望向少年毛主席,那是一张英俊潇洒的脸,一头浓密的黑发,双目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
而少年的书卷气和着眉宇间,一股刚正不阿的正气形成的强大气场,更是让彭友胜不由地心中一颤:
“这个娃娃不简单啊!”欢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您好,长官!我是湘潭韶山冲的毛泽东,字润之,小名石山伢子。现在我是一名学生,家里父亲是农民。我想报名参加新军为国家贡献我的力量!”
还没等彭友胜回过神,少年毛主席便笑着彬彬有礼地主动做了自我介绍。
润之兄弟
彭友胜和朱其升面对眼前这个举止不凡的英俊少年,二人会心一笑,都有了帮助其担保的念头。
接下来的事情,便顺理成章了,因为有他们两个人的共同担保,毛主席便很顺利地办理了手续,正式成为了湖南新军第25混成协第50标第一营左队的列兵。
毛主席所在的班,一共有14人。担任副班长的彭友胜将毛主席安排在自己的上铺,平日他和朱其升对毛主席都非常照顾。
他们的年龄都比毛主席大几岁,两位就如兄长一般呵护着毛主席。那个时候的冬天特别寒冷,军营里条件也不是很好。
他们见少年毛主席除了一堆书,连一件厚实的棉衣和被子都没有,就拿来自己的衣服和棉被给毛主席添上;如果有好吃好喝的,也都会给毛主席留一份。
每次有任务,他们也会很自然地挡在毛主席前面,防止毛主席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经过一段军营的生活,大家发现这个少年特别爱好读书,除了艰苦的训练以外,毛主席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自己捧着心爱的书本,一看就会放不下来。
朱其升
平日里一旦发了粮饷,毛主席也会拿出一大半去购买新书。而因为有这层担保的关系,三个人平时也处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有一次,当三人坐在一起聊天时,毛主席就很好奇地问:“彭兄朱兄,我入伍时候,我们三人素不相识,你们两个怎么就那么放心地敢给我作担保啊?”
没想到,彭友胜和朱其升都一致表示:因为毛主席的气质和常人不一样,站在人群里,一眼就能看出来他的与众不同,料定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盖世之才,他们不会看走眼。
毛主席和两位兄长面对这个话题不免哈哈大笑起来,愉快的氛围让大家都感觉特别舒心。
一段时间下来,毛主席也了解到彭友胜和朱其升的情况:他们都来自社会最底层,分别是农民和铁匠出身。
同样,他俩都是因为家境困难,兄弟姊妹都要生活而不得已来到了军队。比起他们,少年毛主席觉得自己虽然是个穷学生,但是还可以有书读,便是件很幸福的事。
而毛主席的入伍动机,也让两位兄长都在心中暗暗翘起大拇指为这个少年点赞。
那个时候的毛主席虽然在军队中年龄属于比较小的,也没有当兵打仗的经验,但是因为他读书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与普通人不一样。
分析问题逻辑性强,总能一针见血直戳重点,且能说也能写,因此很受全班战友的喜爱。那些没有文化的兵,经常来找毛主席帮忙写家书。
空闲时间,毛主席也常常会给大家读报讲故事、分析国家命运和当下的局势、普及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
战友们都非常崇拜和喜爱这个能知晓天下事,拥有不凡学识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润之兄弟”。和谐的氛围促进了团队的凝聚力,也间接地帮副班长彭友胜加强了队伍的管理工作。
半年后,随着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议和,毛主席觉得暂时不会再打仗了,他内心便涌动出了是更高的目标。
他对未来有着无限美好的期待和清醒敏锐的认知,于是便有了离开军队继续去读书的想法。
这天,毛主席把副班长彭友胜拉到一边对他说:“彭兄,辛亥革命后国家已经建立了共和政体,现在的局势应该暂时不会打仗了,我想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彭友胜听后大吃一惊,说实话,这半年的时间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在一个战壕,虽然没有打过什么大仗,但是也一起经历过几次小战役。
同甘共苦的日子,让彭友胜等人都万般不舍毛主席的离开。但彭友胜深知毛主席内心的鸿鹄之志,他了解毛主席未来的天地也绝不会局限在这小小的湖南。
于是,彭友胜同意了毛主席的请辞。离别的前一天,他和班里的战友们一起凑份子为毛主席举行了欢送宴。
广州相逢
“你们晓得不,毛主席最喜欢吃红烧肉,他离开新军的欢送宴上,我们大家为毛主席做了一大碗红烧肉呢!”
彭友胜老汉拿起桌上的大碗茶呷了一口,嘴角不由地向上扬起,笑容挤出了眼角和脸部深深的褶子,似乎也在诉说着历史留给他的沧桑印记。
故事仍然在继续: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半年多情同手足的相处时光,已经将他们纯洁又深厚的战友情珍藏在了彼此的心间。
毛主席最终离开了新军前往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并在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年,他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从此,开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征程。
后来的彭友胜屡建战功,参加过抗日战争,又先后担任过排长、副连长等职务。他经历过军阀混战,南征北战中,彭友胜跟随队伍转战到了广州。此时的他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尉排长了。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主席到广州讲学,彭友胜得到消息后立刻梳洗一番前去毛主席的住所探望。
彭友胜没有想到,当初那个翩翩少年润之兄已经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了;毛主席也没有想到彭友胜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经历那么多磨难。
事隔经年,老友重逢,彼此诉说着离别之苦,真是感慨万千。
毛主席听了彭友胜经历的种种磨难后,就语重心长地对彭友胜说:“彭兄,现在国家的局势未定,正是用人之时。你我知根知底,彼此熟悉,不如你留下来和我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彭友胜面对当下意气风发的毛主席,内心还是有些自卑,现在的润之也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而自己的步伐或许早已经落后于快速成长起来的毛主席了。
他那时认为自己也帮不上毛主席太多的忙,只能留在军中奋勇杀敌了。于是,彭友胜便婉言谢绝了毛主席的一番盛情邀请。
此后的许多年,因为战争和各种历史原因,这对老友便失去了联系。
1940年前后,彭友胜因厌倦了当时国民政府的种种不作为,便脱下军装回到了湖南老家做回了普通农民,辛苦的田间劳作和以前当兵时候留下的伤病,让他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
而朱其升更是在这之前便早早回到了老家捡起老本行,以打铁为生。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穷苦人民也开始翻身做主人了。彭友胜也总算是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给自足的日子。
“国民党当时已经腐败透顶,还用枪口对准咱们共产党自己人,想想当年都是一起打鬼子的自家兄弟,我怎么能忍心啊!还是现在回家当农民好啊!”
彭友胜老汉说到这里,把烟杆子往地上磕了磕便别在腰间站了起来。还没等大家从故事中回过神来,彭友胜已经悄然走出乡公所,消失在外面熙熙攘攘赶集的人流中了。
如果不是今天彭友胜老汉道出这段故事的实情,也许不会有人知道:这位老农民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战斗,曾经带过兵、打过仗,更不会知道他和主席的这段历史渊源。
在中国,总有这么些善良纯朴的平凡人默默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却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大隐于市,说着最朴素的话,做着最平凡的事,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老百姓啊!
从此以后,彭友胜老汉和主席的故事就在当地传开了,乡亲们得知后都为彭友胜兴奋不已,都劝彭友胜可以写信给毛主席弄个一官半职当当。
彭友胜本来也不想麻烦毛主席,但架不住大家的怂恿,还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目前的状况,希望毛主席能给自己安排一个工作,让他也加入到新中国充满希望的建设事业中去。
这封信发出后,彭友胜本来也没有报多大的希望,他心里嘀咕:毕竟已经4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列兵,已经是我们新中国的国家主席了!怎么还会记得他这个副班长呢?
更何况,他现在已是脱下军装的平凡人,一个以土地为生的普通农民。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没有过多久,毛主席就亲自给他回了信。毛主席居然还记得他!
主席帮忙找工作
信中毛主席建议他还是尽量待在农村为好,不过实在有困难也可以持信去找湖南省副主席程星龄,看看是否有什么合适的工作可以做。
要知道建国后,有许多主席的亲戚朋友也来找主席安排工作,都被主席严词拒绝了。而这次,主席居然能帮彭友胜找工作,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
彭友胜接到信件后,感动地痛哭流涕,没有想到主席这么大的人物,还记得他这个普通人,还能给他安排工作,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封信,说出去可能都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啊!
后来,彭友胜拿着这封信去找到了程星龄,程星龄也给他安排了具体的工作。但是,因为彭友胜文化程度并不高,加上年老体弱,难以胜任这份工作,便自己提出辞职告老还乡继续当他的农民了。
不过,因为彭友胜参加过辛亥革命,对革命有功,又参加过抗日战争,是一位老革命了。所以,程星龄安排每个月给彭友胜发放了30元的补助款。
彭友胜非常满意这个结果,想想自己当年没有接受毛主席的邀请,跟着他一起去闹革命,说起来真是多少有点惭愧的。
与主席联系上后,彭友胜便在自家地里种下了茶树。当收获的季节到来,他便亲手采摘在家里炒制,淳朴的茶叶香味,夹杂着彭友胜那份单纯的感谢之情,在碧水青山间四处飘散。
每一年制茶完毕,他都会精心打包最上等的茶叶寄给主席。这一寄,便是十多年的时间,直到1969年彭友胜去世。
那首60年代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据说,就是根据这个事件所创作的。
当时的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和诗人作词家叶蔚林,深受彭友胜和主席这段缘分的感动。于是,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与广西资源县一带流行的苗族民歌音乐为基调,通过优美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向毛主席表达了普通百姓的崇敬之情。
而这首歌,也同样唱出了彭友胜内心深处对毛主席最真诚的感谢。
而同为新军战友的朱其升,后来也给毛主席写去了信,毛主席回信时,信里还夹带了200元钱,要知道那个年代的200元可就是一笔巨款了!
朱其升反复读着主席的回信,热泪盈眶,想不到当年的润之兄弟还记得他这个仅仅相处了半年的战友嘞。
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和很多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都打过交道,但是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他们,特别是那些有恩于他的人。
身为一位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国家繁忙的事务已经让他心力交瘁,但毛主席从来都没有因为国家主席的身份而对普通老百姓的事情置之不理。
毛主席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从人民中走出来,就不能忘记生养他的这一片土地和这里纯真善良的人民。
人们常说,打天下可以共苦,但同甘却是难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从古至今历代君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像毛主席这样在革命成功后依旧不忘旧人旧事,能为一件事、一封信都能认认真真对待的领袖,的确是凤毛麟角。
当下的我们虽然身处在和平年代,但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各种来自精神和物质的苦难,会周遭各式刁难我们的“坏人坏事”,也会遇见陪伴我们成长的“贵人好事”。
当有一天,我们做出了一番成就的时候,您又会怎么做呢?看了以上的故事,您的内心是否和我一样有一些触动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