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伟人的孩子之一,李讷相比其他兄弟姐妹们就要幸福的多了,她的童年基本上都在父亲的庇佑之下度过,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非常难得的,因此,李讷和父亲毛主席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1968年的时候,我国南部边陲正在进行一场自卫反击战争,为此,中央特别选派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战士支援前线,为了给这些战士加油鼓劲,毛主席便下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出征仪式,而他本人,更是亲自出席。
然而,连伟人也没有想到,在这次仪式上,他竟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小女儿李讷。发现小女儿竟然在接见的队伍之中,他明显显露出了一丝不悦。
随即,毛主席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问道:“李讷是什么级别的官呢?”
听出了毛主席的不高兴,边上的工作人员都噤若寒蝉。
李讷为何会出现在出征仪式上?毛主席又为何会因此而不高兴?这件事的背后究竟存在何种隐情呢?
幸福的童年
1940年8月3日,陕西延安的一间窑洞里传来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这个婴儿正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因为这时毛主席已经47岁了,能够在这个年纪喜得千金,伟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由于连年战火纷飞,毛主席的孩子都不在他的身边生活,而这个女儿的出生,可以说填补了毛主席子女不能承欢膝下的情感缺失,因此对这个女儿十分的疼爱。《论语》中“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一直是毛主席最喜欢的一句话,他将其中的“讷”用作了小女儿的名字。
李讷自从出生之后,就一直陪伴着毛主席,等到1942年的时候,毛主席更是带着她来到了杨家岭,此时的李讷,已经是一个能够满地跑的“小淘气”了。
由于毛主席日常工作事务极度繁忙,因此大多数时间里都在批改文件或者是开会,可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有闲功夫,他还是会陪着李讷玩耍。
毛主席的办公室里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就是毛主席在办公桌上奋笔疾书,而李讷也拿着笔,有样学样的写写画画,好一片祥和的景象。
因为这份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疼爱,工作人员常常会派出李讷这个小“杀手锏”,来督促毛主席吃饭休息,小小的人儿也很是体恤父亲,常常会人小鬼大的叮嘱毛主席要注意休息,就连吃饭的时候也要陪在父亲身边。
而一旦有人来到毛主席的窑洞议事,她就会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从不会打扰毛主席商讨事情。
等到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率领大军进攻延安,李讷那时也陪在毛主席的身边。
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便于军队发动攻击,毛主席毅然决定留在延安来引诱国民党军队。那个时候,国民党军队的武器相对比较先进,经常派出飞机和火炮对延安根据地轮番轰炸,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毛主席只能带着李讷辗转于大山之间。
有一次,敌人的炮弹就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爆炸了,巨大的烟雾便随着刺耳的轰鸣声瞬间升腾而起,看到这一幕,毛主席抱紧了李讷,担心的问道:“娃娃,怕不怕?”
谁知年仅5岁的小李讷竟摇了摇头,回应道:“爸爸不怕,我就不怕”,真可谓是虎父无犬女。
听到女儿的回答,毛主席欣慰的说道:“很好,不光是大人,小孩子也需要锻炼,你的胆子真大!”
严格的家风
在那段时间里边,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有了李讷的陪伴,也给毛主席繁忙的工作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当时贺龙元帅正负责延安地区的后勤工作,他注意到正在长身体的小李讷也跟着大人一起吃粗粮后很是心疼,曾经多次建议毛主席给小李讷开开小灶补充营养,却没想到会遭到毛主席的批评。在毛主席的观念中,作为干部的子女更不应该搞特殊!
然而,毛主席并不是不疼爱小女儿,因为李讷从小体弱多病,他还曾经写信向周总理求助,希望周总理能帮忙搞到一些奶粉和钙片来给李讷补充营养,至于买奶粉和钙片的钱,毛主席也都悉数交给了周总理。
等到1948年的时候,国内的局势已经相对稳定了,毛主席就将李讷送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但是,仅仅是上学这件事情,李讷就显得非常的“特殊”。
这个“特殊”不是说她享受了什么样的特权,更多的是,她甚至连普通人的待遇都享受不到。为了避免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对她有特别的照顾,在李讷刚刚进入小学报道的时候,毛主席就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陪同李讷一起去报道,这样别人就不会知道她是主席的女儿了。
而且,他还特别嘱咐李讷,在学校里不准说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如果有人问起她的父亲是谁的话,就回答叫“李德胜”。
有一次,毛主席身边的卫士李银桥“自出主张”的开车接李讷放学回家,被毛主席知道之后,非常严厉的批评了两人。在那之后,李讷无论刮风下雨,都会选择汽车或者是乘坐公交上学,再也没有享受过坐“专车”的特权。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的条件还不是很好,此时的李讷已经进入了寄宿学校学习。但是,即使李讷是毛主席最疼爱的小女儿,也时常会饿肚子。每当放假回家才能适当的改善生活。
每次看着李讷回家以后狼吞虎咽吃饭的样子,江青都非常心疼,想着女儿肯定在学校里边受了苦,她便向毛主席“求情”道:“要不然就让李讷回家来吃饭吧。”
听到江青的话,毛主席回应道:“不能因为她是我毛泽东的女儿就搞特殊,别人可以,她也可以。”
见到毛主席的坚持,江青也没有了办法。
就这样,在毛主席严格家风的熏陶之下,李讷逐渐养成了独立、坚强的性格,在校期间,始终以普通人的身份学习生活,再加上她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也非常优秀。
1959年,年仅十九岁的李讷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这为她后来的成就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坎坷的婚姻
1965年,当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她就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报社,而在那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编辑。
由于自幼受到毛主席的严格教导,李讷在报社的工作非常努力,再加上她像毛主席一样酷爱读书,拥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没有多久的时间,她就当上了解放军报社的副总编。
196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为此,中央特别选派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战士支援前线,为此还在人民大会堂为这些战士们举行一场出征仪式。
然而,令毛主席也没有想到,在这次仪式上,他竟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小女儿李讷。发现李讷竟然在接见的队伍之中,他的脸色明显显露出了一丝不悦。
随即,毛主席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问道:“李讷是什么级别的官呢?”
听出了毛主席话语中明显的不高兴,边上的工作人员都噤若寒蝉,不得已之下,还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汪东兴回答道:“她目前在解放军报社担任副总编。”
听到了汪东兴的回话,毛主席陷入了沉思之中,不一会儿,他就说道:“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为她搞特殊,她年纪还小,怎么能管了那么大的一个报社呢?还是让她去基层多锻炼几年吧。”
于是,在毛主席的安排之下,很快李讷就离开了报社,前往了远在江西的五七干校进行锻炼。似乎是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李讷对离开条件相对优渥的北京,前往千里之外的农村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抱怨,而是很快就打点起行囊,乘坐火车远赴千里之外。
来到五七干校以后,李讷并没有摆架子,也从不因为自己是高干子弟而看不起身边的同志们,相反,她很快就融入到了集体中,和大家伙儿一起参加劳动,一起学习。劳动的时候,她甚至只会携带一块饼子和一壶清水,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就靠这些来充饥,而吃完以后,她又会接着投入到劳动之中。
然而,虽然李讷在基层收获到了锻炼,却不代表她就没有烦心事,彼时她已经三十岁了,婚姻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
毛主席也非常关心这件事情,也曾多次催促自己的女儿找一户好人家嫁了,但是,李讷常常以“找不到”的理由搪塞过去,有一次,毛主席急了,还曾说过李讷“眼界不要太高”。
但好在,李讷在五七干校的期间内,结识了一位名叫徐志明的东北小伙,小徐常常会主动帮助李讷,这让李讷非常感激,也不由得对这个小伙儿多关注了几眼。
事后,经过了解,李讷才知道这个小伙子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服务员,虽然没有读过几天书,但好在性格憨厚,为人也很踏实。
后来,两个人熟识之后,就经常在一起干活,随着了解的深入,爱情的种子也慢慢开始在两人之间生根发芽。当两人决定结婚的时候,李讷还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了解了徐志明的基本情况之后,毛主席也欣然同意了。
在两人结婚的当天,毛主席还托人给他们送去了一整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为嫁妆,看到了父亲的祝福,李讷也打从心底里高兴。
他们的婚礼很简单,没有大办宴席,也没有邀请亲朋好友,而是从毛主席所给的钱中拿出一部分来添置了一些生活用品,并没有太铺张浪费,仅仅是几张桌椅和一个屋子就够了。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李讷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两个人无论是从性格想法还是文化水平,以及精神追求上差别都很大,常常聊不到一起,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争吵,因此,时间久了之后,李讷就产生了离婚的想法。
一年之后,两人的感情最终走到了尽头,办理了离婚的手续,不久之后,已经怀孕的李讷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做“徐效芝”。
在了解到最心疼的女儿竟然在感情上遭遇了这样的挫折,毛主席也曾伤心的说道:“娃娃的这桩婚事还是太草率了一些。”
然而,对于李讷的打击还不止这些,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重最终离开了人世。父亲的离世给李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办理完父亲的后事,李讷也病倒了。
在当时那个特殊背景下,李讷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的异常艰难,但好在有大姐李敏的帮助,李敏时常回来看她,偶尔还会塞些钱给她,包括李银桥和韩桂馨夫妇也经常回来看她,帮她带孩子。
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讷也从未向国家张过嘴,要过一丁点的“特权”。
在之后,李银桥夫妇还为李讷牵线王景清,踏实稳重的王景清曾是毛主席的警卫员,虽然年纪比李讷大,但二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并在众人的祝福下结了婚,婚后王景清将李讷的儿子视如己出,后来李讷还将儿子的姓氏改为了“王”姓。
毛主席是深爱着李讷的,但正是因为这深沉的关爱,他才不愿意子女将自己作为靠山来寻求特权,他把对亲人的关爱都化作了严格的要求,正是这些要求才督促着他的孩子们不断的积极向上,让我们共同祝愿毛主席的后人们能够健康快乐,和乐美满。
看完毛主席和李讷这对父女的故事,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