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师长张万年的警卫员,退伍又被师长召回。勇猛顽强,一专多能,是警卫员又是排雷能手,为救战友头部中弹导致右眼失明,但残疾证书上的一字之误,让他苦苦奔波35个年头,年过花甲千里迢迢去为战友扫墓,惊奇发现陵园中自己的墓碑。牺牲还是残疾,死而复活的真相是什么?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内情呢?
2007年的清明节,一位年过花甲的江西老人,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到广西防城烈士陵园,祭拜当年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战友。不料在陵园里却意外发现了自己的墓碑,贴的就是当年穿军装的照片,墓碑右侧镌刻着:晏礼根烈士永垂不朽,左侧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三七二二部队立”,这真是叫人匪夷所思,为何活生生的老兵会被记作烈士呢?
晏礼根出生在建国后的江西农村,当时家境贫穷,他背井离乡到洛阳谋生。1969年,解放军在洛阳征兵,晏礼根立刻报名。
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7师378团一营一连(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连)。因为机智勇敢,勤学苦练,被选拔担任127师师长张万年的警卫员。晏礼根服满五年兵役后申请退伍。在办好手续后,恰逢他去火车站的时候,师长张万年进警卫部队视察工作。没有看到晏礼根,派人询问才得知情况,师长觉得晏礼根是个好苗子,就这样离开部队太可惜了,于是亲自过问,让团长把他叫了回来并收回他的退伍证。
晏礼根
在他重归部队的第二年也就是1976年的时候,因为部队需要,他被转到了师部工兵营,潜心学习了两年的地雷排除和拆弹技术。
因为晏礼根天资聪颖,加上他学习勤奋刻苦,他的成绩和表现在队伍中最为突出和优秀。那时候全国很多地方仍然遗留着战争时期埋下的地雷,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晏礼根用自己掌握的排雷知识和技能,在排雷场上冲锋在前,为人民排除了众多的隐患。
1978年底,表现出色的他被首长调往云南昆明带新兵。
1979年2月17日,43军奉命前往边境开展对越自卫反击战。晏礼根跟随上了前线,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击退入侵越军。并在一个月时间内推进至越南境内,攻占谅山、高平、老街的20多个边境城镇及要道。沉重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势。
越南人用大量的地雷对付我们,在一千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散布着大小一百多个雷区,雷区面积达近三百平方公里,战争中残留有近百万颗地雷,密布甚至达每平方米5枚。
本来两国边境地区及越南山区的地形极复杂,越军在我军可能经过的地方密布大量地雷,有压发式、有松发式、还有绊发式雷,有的属于连环雷,有的不止在地下,树杈上、小溪里他们也能布雷。
雷区
针对复杂的雷情,我排雷部队分搜索组、排雷组与警戒组。进入雷区,但敌人并不甘心让我们顺利排雷,而是不断进行袭扰。
没时间同敌人纠缠,面对敌人的火力干预,排雷英雄们利用地形地物,冒着敌人弹雨,匍匐着前进,腿和胳膊磨破了,但晏礼根带领大家顽强地通过敌人火力封锁区。
当搜排到距某高地一百多米处时,左侧是陡壁悬崖,右边则是百丈深渊,到处是弹坑,这也是越军重点防范,地雷密布的地方。晏礼根提醒一定要高度警惕,不放过一寸土地。
这时,环境对探雷器干扰很大,晏礼根就带领大家运用探针和肉眼观察相结合,边插边探。很快,有战士发现了一个地雷,接着又有人发现了一个地雷。晏礼根带领一个老兵一起卧倒,先清除地表的伪装,发现东德专门为越南发明的PPM-2类型的地雷,松发式的。
晏礼根让老兵退下,自己沉着地排除了隐患,这样的场景对他已经熟悉了。
在越南战场是他已经排过太多的雷,面对排雷工作他已经驾轻就熟,但是他依旧不敢马虎,由于战事紧迫,步兵要尽快通过雷区,而排雷器材也已用尽。
面对已经大致筛查过一遍的雷区,晏礼根他们悲壮地选择采用人身排雷法,众人手拉手排成排从雷场蹚过,幸好没有出事。步兵兄弟到达后,晏礼根带领兄弟们走在队伍最前面,亲自引导通过雷场。
晏礼根
1983年,这个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十年老兵,为了营救自己的战友却还是被地雷炸成重伤。排雷行动中,一个新兵惊呼:“不好,我踩到雷了。”
晏礼根大声安抚他:“相信我,不要乱动就没事。”
因为战地经验缺乏,在晏礼根赶到时,新兵因突然的枪炮声受了惊,触发了地雷,新兵当场被炸飞,晏礼根也身受重伤。爆炸的弹片嵌入了晏礼根头部、前胸和后腰,晏礼根当场昏迷不醒。
重伤的晏礼根被送到后方医院抢救治疗。经抢救后晏礼根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头部仍有几块弹片无法取出,而且这几块弹片压迫到他的神经系统,导致晏礼根右眼失明和阵发性头痛。
在南宁医院治疗几个月后,晏礼根又被送达湖南长沙医院继续疗养。直到1984年他才出院。当他再次回到连队的时候却傻眼。原“红一连”的番号虽然还在,但连队里已没有一个熟人。此时的他也被认定为伤残,不适合继续留在部队。最后他拿着部队颁发的伤残证书,办好退役手续。
等他回到老家时才发现残疾证上写的是“因公负伤”,而不是“因战负伤”。
这一字差别,使得晏礼根当时所受的待遇有了天壤之别。但晏礼根看中的却不是待遇上的贫困差异。他在乎的只有这一份因战负伤的荣誉,这是对他的认可。为了弄清楚事实,晏礼根多次辗转广西与湖南民政部门,要求进行更正,几乎跑断了腿,但始终未果。
直到后来他遇到了已经转业到地方任职的老团长,在老团长倡议下去为牺牲的战友扫墓,一次意外的发现,才让事情慢慢有了转机。
晏礼根墓碑
2007年清明节前,在团长的组织和倡议下,该团幸存的老兵于清明节前会合,来到广西烈士陵园祭拜当年牺牲的战友。晏礼根惊讶地看到自己的墓碑,肃立在自己的墓碑前心里五味杂陈、思绪万千。
第二天他一人重返烈士陵园从墓碑上撕下了自己的照片。至此,所有的申请和证明都不必再写,他身上的伤情无疑是他当年浴血奋战的有力佐证。
最终晏礼根得到了“因战负伤”的残疾军人证。而这一天让他整整等了35年。
当初如果不是为了修改他的残疾证书,或许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已经“牺牲”这么多年。
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战争结束后,参战部队对伤亡人员进行了统计。当初晏请礼从广西转入湖南治疗时处于昏迷状况,没人知道他的身份。因为当时伤员流转很多,加上管理疏漏,晏礼根的后续记录丢失。
而他的战友和上级只知道当时晏礼根的伤势非常严重。部队后来又联系他的家人,可由于晏礼根识字不多,很少跟家人通信,所以家人也没有他的消息。
接着部队又找了几次仍然杳无音讯,以为晏礼根已经牺牲,把他定为“烈士”,为他立了一个墓碑。至此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场景。
可喜的是,2014年,江西省率先出台了政策,修订了军人优待办法。参战老兵的权益有了更大保障。曾经那些被遗忘的艰苦岁月成为了老兵们最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成为了感染和鼓励我们的精神支柱!致敬老兵!致敬最可爱的人!